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民國作家的鬼話

2023.05.09
28380 28380

本學年步入尾聲,又到了考試的季節,有同學可能會「臨急抱彿腳」,或是祈求專管「考試」的文昌帝大發慈悲,希望僥倖過關。中國向來盛行「鬼神」,從民間習俗到皇室祭典都可見一斑。雖然現今科學昌明,鬼神之說漸被視為迷信的表現,但在文人才子眼中,那也是一種不錯的寫作素材。在西方科學精神剛剛進入中國社會的五四時代,有些作家包括大家熟悉的魯迅、朱自清和王力,就曾借鬼神之事,寫人世的奇情怪事。今期《S-File》就和大家看看三位民國才子,如何「鬼話連篇」。

灶君升天:含糊不清的辦事哲學

大家讀過《阿Q正傳》或〈狂人日記〉嗎?民國作家魯迅以辛辣諷刺的文筆見稱,批判禮教,揭示國民的陋習和扭曲的社會現象。他曾經寫過一篇散文〈送灶日漫筆〉,先講民間「膠牙餳」的習俗,即在「灶君升天」當日,請灶君吃糖,黏住他的牙,使他不能對玉帝說壞話。

魯迅由此調笑道:「我們中國人意中的神鬼,似乎比活人要老實些,所以對鬼神要用這樣的強硬手段,而於活人卻只好請吃飯。」繼而開始討論當時「社會風行請吃飯而諱言請吃飯,使人們不得不虛假」的怪現象。中國人習慣在飯桌上開會,若離開飯桌和酒菜,要求一行人認認真真地圍着桌子開會,事情總是無法談妥的。

而魯迅說「這就是輕視了吃飯的報應」,勸喻讀者不要「誤信了吃飯與講公理無關的妖言」。直到此處,魯迅正話反說的諷刺功力已發揮得淋漓盡致,用反諷的筆調寫當時中國人辦事和處理公務的壞習慣——總喜愛在餐桌上議事。想像一下,一盤五花腩擺在眼前,喝一口淡酒,自然不好意思正經八百地討論要事,會議章程和要緊的問題只能乘着吞嚥的閒暇,穿插在談笑風生的對話中。

其後,「順道還要給熱心而老實的青年們一個忠告,就是沒酒沒飯的開會,時候不要開得太長,倘若時候已晚了,那麼,買幾個燒餅來吃了再說。這麼一辦,總可以比空着肚子的討論容易有結果,容易得收場。」魯迅此處除了批判官場中盛行請客食飯的怪現象外,真正諷刺的是「中國人一向重情面」的民族性,即是「不知道他說甚麼,但也就可以懂得他說甚麼」的智慧。

說白一點,我們習慣許多事情都不明說,因為事情說得太明白,就沒有轉彎的餘地,這些就是我們飯桌的「智慧」。因為不能明說,自然沒有所謂公論,很多事情就湊合湊合地辦完,構成了北京話中「和稀泥」的性格,即事事含糊,毫無原則地辦事。魯迅最後再次提到「膠牙餳」的習俗,毫不留情地借助鬼神來諷刺當時的官場怪現象:「灶君雖上天,滿嘴是糖,在玉皇大帝面前含含糊糊地說了一通,又下來了。對於下界的情形,玉皇大帝一點也聽不懂,一點也不知道,於是我們今年當然還是一切照舊,天下太平。」

 

鬼話連篇:盡顯各人多樣性格

相比於魯迅鋒芒畢露的諷刺,另一位民國作家朱自清就曾寫過一篇玩味十足的散文〈話中有鬼〉,他說:「不管我們相信有鬼或無鬼,我們的話裏免不了有鬼。我們話裏不但有鬼,並且鑄造了鬼的性格,描畫了鬼的形態,賦予了鬼的才智。」這篇文章沒有甚麼正經的議論,只是從「鬼」引發聯想,點到即止,談談中國人日常說話時,如何用這一個「鬼」字。朱自清更明確說到鬼其實是人的化身,是人的影子,「正因為是自己的化身,才能說得活靈活現的,才會老掛在嘴邊兒上。」文中談的是鬼,說的其實是人。寫人和鬼同樣貪財時說「總而言之,鬼貪,鬼小,所以『有錢使得鬼推磨』;鬼是一股陰氣,是黑暗的東西。人也貪,也小,也有黑暗處,鬼其實是代人受過的影子。」

人雖然把自己貪財的性格轉嫁在無辜的「鬼」身上,但中國人談鬼卻不盡是負面、黑暗的。例如朱自清寫小聰明時提到,「從來沒有聽見過『笨鬼』,鬼大概總有點兒聰明,所謂『鬼聰明』。『鬼聰明』雖然只是不正經的小聰明,卻也有了不起處。」比小聰明更甚的是,鬼有時也代表超越凡人的高超水平,例如「鬼才」,近於天才,又似乎更加神秘,有時比天才更加難得。又例如朱自清說:「李賀是唯一的號為『鬼才』的詩人,他的詩濃麗和幽險,森森然有鬼氣。」這個「鬼」字,綜合來說,可以看到人不只是正經過活,有時還會認為愈險愈奇的事,愈覺得有意思。因此,這些「鬼」雖然和「神」一樣屬於非自然力量,但因為古靈精怪的性格,更叫人覺得親切可愛。

 

消災擋禍:鬼神不外人情

上面說了這麼多神神鬼鬼的雜話,實際上這些鬼神本來的用處到底是甚麼呢?民國語言學大師王力在〈迷信〉中開門見山說到:「人類之所以有迷信的舉動,無非為的是求福和除災。」其中又以「除災」最令人欲罷不能,例如求發財未必人人相信,但若有人的兒子身患重病,那母親很有可能就甚麼神佛也要亂拜一通。王力在此道出一句精闢的見解:「假使人類沒有死的恐怖,迷信的事情就會消滅了一大半,我相信。」

迷信本來就是指毫無根據的東西,但中國人的迷信卻特別講究,往往更易令人信以為真。文中提到,自中國有了科舉,道家就派出「梓潼帝君」(即文昌);為迎合中國人求嗣的心理,佛教就有「送子觀音」;有人怕鬼,道士就造出「人死為鬼,鬼死為聻」的學說,他們只要在你門上貼「聻」字符,表示「內有鬼中之鬼」,鬼看見了就不敢入內。中國人這套鬼神之說,看似合情合理,合的其實都是人情常理。王力就說:「中國人的祈禳顯然是一種賄賂。

豬頭三牲給神吃了還不算,再送上若干『元寶』。既是賄賂,窮人或慳吝人就要吃虧。譬如打官司的兩造(指原告和被告)都向某神祈願,一定是雞肥豬頭大的一方面得到勝利。」

除了貢品外,我們求神辦事還流行苦肉計,王力說:「自己故意先找些苦頭,希望因此得到神佛憐憫也。妙峰山每年進香的時節,總有人從山腳下五步一跪,三步一拜的,直拜到山頂。」王力又另舉一例,他指江浙一帶還有「戳肉撐爐」的習俗,在神佛「出會」之日,善信把鐵鈎掛在手臀上,鈎下掛着香爐,據說誠心者得神佛庇護,戳破的傷口能迅速康復,至於那些信心不足者,就要自求多福了。但有時候軟哄不成,我們便乾脆用硬,上文提到用糖糊住灶君嘴巴,讓他在玉皇面前張不開口;民間還有「請鬼招供」的習俗,如果鬼不肯說實話,可以用繩子綁着他,嚴刑逼供。鬼神之事,看似迷信而不可理喻,其實盡是人類社會的世態人情。

 

小結

或者「鬼神」,前者使人畏懼,後者令人敬仰,都是人力以外的力量,因為神秘,所以常常成為市井趣談。人死後到底會不會變成鬼?死後到底還有沒有知覺?

這些問題總是引人入勝,據劉向的《說苑》所載,孔子之徒子貢曾經問過類似的問題,孔子頗為幽默地回應:「欲知死人有知將無知也,死徐自知之,猶未晚也。」意思是「想知道人死後有沒有知覺,等人死後慢慢了解也不遲。」孔子雖然沒有正面回答,但卻說明了人生在世,不必無事自擾,不要在生前爭論一些無法解答的問題。

世間是否有鬼?《S-File》當然也無從得知,但我們能夠從文化風俗的角度,借鬼神看人世,了解大作家筆下對人情世故的精闢觀察。

 

文:盧家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