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島專訪】聖若瑟體育抗逆 疫後賽場屢奪冠
2023.04.03位於中西區的傳統名校聖若瑟書院,學生向來予人「玩得又讀得」的印象。隨着疫情放緩,多個學界比賽陸續復辦,其中聖若瑟書院憑着在疫情期間,校隊均沒有放棄練習下,連奪多個重要賽事的冠軍,包括籃球、足球、拯溺和欖球等。校長黃婉芬表示,該校重視學生的全人發展,而體育可訓練學生的毅力和抗逆能力,並團結學生,互相影響。她指,未來該校將發展田徑運動,期望向「全校運動員」的目標進發。
記者:陳艷玲 攝影:何健勇 部分圖片︰受訪者提供
在日本經典動漫《SLAM DUNK》(港譯《男兒當入樽》)中,安西教練曾有這樣的名句:「如果現在放棄的話,比賽就輸了。」成就了湘北籃球隊的熱血故事。現實中,香港的學界比賽,亦常上演類似的情節,好像傳統名校聖若瑟書院,在早前的「全港學界精英籃球比賽」中,與另一籃球勁旅英華書院的冠軍戰,在決勝局最後3分鐘輸7分的情況下,仍無放棄爭勝的決心,結果最後反超前3分,重奪失落了23年的冠軍獎盃。
聖若瑟書院校長黃婉芬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隨着疫情放緩,多個學界賽事復辦,而該校近期連番報捷,奪得多個重要賽事的冠軍,包括「全港學界精英足球比賽」、「全港學界精英籃球比賽」等等,讓同學們非常雀躍,增強了對學校的歸屬感之餘,舊生們亦多了回校看比賽直播,或從不同途徑助母校的運動發展,例如捐款增設訓練設備、免費提供物理治療等。
停課不停訓練體能
黃婉芬表示,聖若瑟書院重視學生的全人發展,體育是其中之一,原因除了該校是男校,還因為透過運動可培養毅力、抗逆力、運動家風度及團隊精神,同時訓練溝通能力等,「運動也着重溝通,因牽涉戰略上的安排,如隊員無溝通,都不知如何打,更不會有隊型。」
過去3年因為疫情,不但學界比賽取消,體育場地亦關閉,大部分學校都停止校隊訓練,但黃婉芬認為運動是保持健康的方法之一,加上校隊教練亦希望維持隊員的狀態,故即使停課期間,各校隊仍尋找空間,在戶外且合法的情況下做訓練,例如跑沙灘、在郊野公園跑斜路,甚至跳海「練水」。
聖若瑟書院體育主任朱立賢(大圖左一)表示,運動員如果沒有目標,心態和體能都很難維持,所以校方常給他們目標,「我常跟同學說︰『比賽可能半年後或下年重辦呢?』不斷呃呃𠱁𠱁,結果半年之後再半年,半年之後又再半年,終於停了兩年半後,才再有學界比賽。」
就近期在運動場上連奪佳績,黃婉芬和朱立賢均認為這或跟學生的抗逆力提升有關。黃婉芬指,早幾年發現同學在比賽落後時,很快會氣餒;然而復常後的比賽,學生即使常打「疫境波」,亦會奮戰到最後一秒,「這可能跟教練的帶領有關,加上疫情時,同學仍無放棄訓練,所以可發揮到水平。」朱立賢則指,學生透過輸比賽的經驗,會知道自己有哪些不足,之後變得更強。
發展田徑打造健將
事實上,聖若瑟書院的運動風氣,亦有助學習。朱立賢指,「如把高水平和多元化的學生混合在一起,他們看的東西會不同,可互相影響。 」
聖若瑟書院現有14支體育校隊,分別為游泳、拯溺、水球、鐵人、足球、籃球、欖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網球、劍擊、手球和保齡球,黃婉芬指未來會發展田徑。「因田徑可多些人玩且多元化,不同體形的人都可以玩。」她指現時該校的田徑不算強,希望發展成「全民運動員」,讓更多人參與運動。
最有價值球員:獲獎全隊功勞
為聖若瑟書院在「全港學界精英籃球比賽」奪冠的其中兩位功臣——中五的籃球隊隊長兼比賽「最有價值球員」張嘉謙及許浩翔,縱然在球場上流過不少血汗,但認為籃球不但助他們成長,亦給他們帶來難忘的回憶。
「疫境波」最難忘
位置屬控球後衞的張嘉謙認為,籃球是很熱血的運動,能入波會很有成就感,加上籃球路上不是風平浪靜,會有挫折,就好像人生,「明白每件事都不是想像中容易,但解決問題的方法總比困難多。」
他憶述在「全港學界精英籃球比賽」的4強和冠軍戰中,2場都是「疫境波」。「4強戰的對手是喇沙書院,頭3節都一直是輸住打,但我們沒有放棄,第4節才開始追回來;冠軍戰則是你來我往,各有互相領先,去到第4節的最後3分鐘,還落後7分。」
張嘉謙指,後來聽校長說,留意到對方領先後,已開始慶祝,但他卻不斷跟自己說別放棄,「心想既然已捱了咁耐,仲有3分鐘,捱埋佢,不要等自己後悔,讓自己的努力付諸流水。」結果在尾聲的嚴密防守,再加上後來把握機會入球,結果反敗為勝。被選為「最有價值球員」,張嘉謙認為是全隊的功勞,例如隊友搶到許多籃板球,大家互相合作,才有勝利的機會。
增濃烈歸屬感
至於許浩翔則坦言,今年籃球隊取得港島區學界和精英賽兩個冠軍,非常難忘,「其實一年只得4個大獎,但我們取得2個。」他續指,英華和喇沙,分別是九龍區學界的冠亞軍,能贏到兩大強隊,感覺頗為夢幻。
此外,透過籃球比賽,二人都對學校產生濃烈歸屬感,許浩翔表示,其班主任不論遠近,幾乎每次學界比賽都有出席支持;而決賽和冠軍戰,學生會更有啦啦隊到場吶喊打氣,從而對學校的歸屬感更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