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樓宇碳排大 綠建促進碳中和

2023.02.20
28123 28123

焦點議題

世界綠色建築委員會資料顯示,全球與能源相關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約有四成為建築物,而香港每年新落成樓宇便超過500幢。隨着人口持續增長,與建築物相關的碳排放量或會俱增。香港多年前已發展出一套獲廣泛使用的綠色建築評級工具──「綠建環評」(BEAM Plus),該些被貼上「綠色」標籤的建築物是否兼備環保設計元素及符合能源效益,做到「美貌」與「智慧」並重?相關的能源設備又會否為日常營運及維修帶來負擔?各界怎樣多管齊下節能減排,以達致2050年碳中和目標?





全球正進行減碳轉型,為減少建築物對環境的影響,本港「綠建環評」制度鼓勵建築業界在設計、建造及營運建築物的過程中加入綠色元素,加強實行低碳生活,達致可持續發展的願景,可見低碳淨零是香港發展大趨勢之一。

新聞資訊摘錄

新發展區規劃引入「綠色」標準

發展局局長甯漢豪出席「共建健康城市行動」網上研討會時表示,政府積極將「藍綠元素」引入新發展區的規劃及設計中。樓宇建築設計方面,甯漢豪稱,為進一步推動綠色建築,屋宇署會盡快落實有關總樓面面積寬免的具體執行細節,新機制要求發展項目在「綠建環評」達致一定評級,或滿足屋宇署就「加強綠化」及「健康生活元素」等範疇訂立的特定標準。另外,屋宇署正參考不同城市的經驗及過往研究,探討如何優化樓宇設計,以改善樓宇空氣流通的設計標準。

(資料來源:摘自2022年9月3日《星島日報》)

推動綠色校舍節能

在香港逾4萬幢既有建築之中,約有1,100多幢為中、小學校舍。商界環保協會聯同香港綠色建築議會及建築環保評估協會於2020年展開為期三年半的綠建環評學校計畫。此計畫共招募了125所本地中、小學參與,為校舍更換一些有效節能和提升能源效益的設備,及教育學生節能減排的重要性。計畫更設立了「綠建環評既有學校」認證,以表揚符合達到一定綠建水平的學校,加入環境教育作為其中一個評估範疇。

(資料來源:摘自2022年9月16日《星島日報》綠色論壇)

重點認知1

背景與現況


「綠建環評」建築逾2,000幢

根據《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香港建築物佔全港用電量九成,超過六成碳排放量均來自建築物耗能,為了提高建築物的能源效益,香港早於上世紀九十年代便已就建築物在整體規劃、樓宇設計、工程、管理等不同範疇的可持續性制定表現準則,並逐步形成「綠建環評」。有關評估工具是香港本土一套評估建築物可持續發展績效的評核系統,涵蓋新建建築、既有建築、室內建築、社區、數據中心及既有學校,自2011年起,本地註冊登記成「綠建環評」的建築物超過2,000幢,面積相當於7,500個香港大球場,反映相關評估制度備受應用。

各國均落實綠色建築認證

氣候變化為國際社會帶來不少隱憂,全球耗能及溫室氣體排放量約有三分一來自建築行業,近年不少國家都將建造業定為重點減排範疇,並各出奇謀減低能源成本,例如綠色建築水平較高的新加坡規定商業建築須提交能源數據,更制定在2030年將八成建築物變成綠色建築的目標;馬來西亞亦就購置綠色建築提供投資稅優惠等。各國又推出不同的綠色建築認證制度,以推動建築方面的可持續發展,例如美國LEED、英國BREEAM、德國DGNB、日本CASBEE等,均可用以展示及比較不同建築物的環保表現。由於綠色建築可提升企業的環保形象,不論是公營抑或私營部門均紛紛採用綠色建築模式。

重點認知2

效益


減少碳排放量

減少能源需求是政府「淨零發電」的策略之一,香港有約九成電力用於建築物,因此推廣綠色建築能有效減少整體耗能。有環保團體的研究估算,若全港的綠色建築達整體四成,每年便可減少310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時能把碳排放量控制於2005年的水平。現時全港經「綠建環評」認證的建築物約為1,500幢,每年能減少碳排放量達35.4萬公噸,約等於超過10萬個家庭一整年的耗電量,這些獲認證的建築物在規劃、興建及營運等方面均融入綠色建築理念,而一些非住宅建築物更善用科技,在物業管理方面執行環保措施,採用環保建築物料及優化照明、供水系統等節能措施,能顯著減少整體碳排放量。

減少資源損耗

食水、木材等資源供應日益緊張,綠色建築的倡議能有助減少耗用相關資源。香港方面,不少政府基建措施亦實踐綠建環評提倡的設計理念,就如早年獲得鉑金級認證的啟德一號污水泵房(右圖),不但利用太陽能發電,更增設綠化天台、雨水集蓄系統等,將資源循環再用,減少耗能。若政府能進一步將更多基建變「綠」,相信能在綠色建築方面發揮牽頭作用,令香港成為更宜居城市。



重點認知3

爭議及困難

增加建築成本


雖然企業可藉「綠建環評」實踐可持續發展,但在環保設計及相關能源效益設備方面的成本難免增加,尤其香港發展成本高昂,加上選址、設計、興建、運輸、維修保養等各階段亦耗費龐大,發展商若要全面發展「綠色建築」,便要承擔額外2%至8%的成本。此外,香港測量師學會在2017年研究全球發展綠色建築項目的地區,包括日本、新加坡、紐西蘭等地,結果顯示,有關項目的發展成本平均高三成以上,高昂的財政成本令不少發展商卻步,「環保」及「低成本」似乎不可兼得,政府或須制定政策提供經濟誘因,才能吸引商界及企業推動綠化建築。

增加碳排放的隱憂

近年,香港貼上「綠建環評」環保認證的建築物日益增加,但提倡發展綠色建築的同時,一般樓宇常見的綠色設備及設計是否完全符合低碳模式?例如大廈玻璃幕牆設計及垂直綠化牆便曾為人詬病,前者在溫室效應下或會令室內升溫,增加空調的電力消耗;而後者用來維持植物生長耗用的水資源或超過植物吸收的碳量,甚至增加環保及維修成本,可見不少綠化設施在資源限制及商業考慮下或失去其原來的功效,結果造成荒廢問題。



補充資料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

按使用者類別劃分的本地用電量



資料B

香港建築物節能難度高


近年全球積極研究建築物零碳,外國亦有不少零碳建築落成,惟潘巍坦言,以目前的科技水準,要將香港的高樓大廈變成零碳建築仍不可能。他曾檢視全球600多個零碳建築,發現主要位處溫帶及寒帶地區,樓高普遍不多於3層。反觀香港人口密度高,需要建造大量高樓大廈才能應付城市生活需求,而高樓大廈林立為本港建築物使用太陽能發電帶來挑戰。此外,本港天氣長時間潮濕炎熱,建築物須同時處理抽濕及製冷,相比外國只須考慮室內保暖,香港的節能難度明顯更加艱巨。

「雖然現在傾科學的力量,只可以減少接近三分之二的建築物碳排放,但樂觀地看,距離2050年還有29年,我們尚有時間思考如何解決最後三分一的碳排放。」潘巍認為,除了要求市民學習節約用電,科研界未來可思考如何加強玻璃的隔熱性能,減低室內冷氣用電量、加強電器節能效果、減少電力在運輸過程的損耗、提升發電效率等,以趨向碳中和。

(資料來源:取材自2021年11月4日《星島日報》每日雜誌)

1.《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中,以下哪一項不是香港減碳策略?(2分)
A.淨零發電  B.節能綠建  C.綠色飲食  D.全民減廢

2.試描述資料A所示的本地用電量轉變。(4分)

3.參考資料及就你所知,你認為香港各界可如何推動節能減排,以促進可持續發展?試提出及解釋可行的建議。(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C

2.轉變:
‧2021年本地總用電量按年上升3.7%;
‧商業類別:用電量由2016年的65.7%輕微下跌至2021年的64.4%;
‧住宅類別:用電量由2016年的27.2%輕微上升至2021年的28.8%;
‧工業類別:用電量由2016年的7.1%下跌至2021年的6.8%。

3.建議:
‧商界:制定「綠色按揭計畫」,若消費者購買經「綠建環評」的物業便可享有按揭優惠,以刺激綠色建築的需求。
‧政府:積極訂立綠色建築的目標,例如在5至10年內增加達到綠色建築水平的建築物數目。
‧公私營合作:政府與電力公司協作,協助有需要的業主進行綠色建築改善工程。
‧科技:積極發展科研,研發不同建築物可再生能源發電裝置,同時計算相應的減碳潛力,以改善建築物能源效益。

學習工具

綠建環評 議題本質


為了達到全球碳中和的目標,社會對綠色建築的要求亦有所提高,設計時除了考慮環保政策需要,更要從建築物整個生命周期規劃,包括選址、設計、興建、營運、維護等不同階段,皆應提高能源效益,減少對環境的損害。香港「綠建環評」的評估制度雖能推動公營及私營機構發展綠色建築,但同時亦是一把雙刃劍,在選擇運作模式時亦應謹慎評估,以免相關的綠化設施淪為「花瓶」。

關鍵詞

‧綠色建築 Green Building
‧低碳生活 Low-carbon Lifestyle
‧碳審計 Carbon Audit
‧碳足印 Carbon Footprint
‧香港建築環境評估標準 Building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 Plus
‧領先能源與環境設計 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建築物能源效益守則 Building Energy Code
‧可持續發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參考資料

《香港都市節能藍圖2015~2025+》


機電工程署
《香港能源最終用途數據》


香港綠色建築議會
《香港綠色建築評級標準最新發展報告》(2021年)


載自2023年2月20日《S-file公民科/通識大全》

文:小斯 圖:星島圖片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