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馮珍今〈小玩意〉
2023.02.03〈小玩意〉
馮珍今
(1) 那天,我在便利店排隊購物,排在前面的小胖子,一口氣買了十二瓶可樂,為甚麼?原來是為了換取一套四款的可樂「小玩意」——紅外綫遙控車系列。
(2) 眼前的小朋友,教我想起了一位老朋友,他並不特別愛喝可樂卻是個不折不扣的「可樂迷」,踏進他家,可樂的標誌隨處可見,從小巧的杯墊,到大型的音響組合,以至牆上的壁鐘,都是可樂精品。
(3) 有人愛好集各種小玩意,也有人喜歡飼養寵物。據云,養寵物可以陶冶性情,增進人與自然的感情,還可以紓緩各種壓力。我們的前特首「煲呔」曾蔭權愛養錦鯉,港人皆知;但人稱「袋巾」的梁家傑,原來最愛收藏德國著名的陶瓷娃娃。也許,人人都希望將自己從壓力中釋放出來,將煩惱放逐到另一個世界去。
(4) 人心不同,各有所好,除了小玩意,有興趣收藏書畫、瓷器、玉器、印章、文玩、善本書等古董文物的,也大不乏人。遠的不說,且說眼前的,香港藝術館「虛白齋中國書畫館」的珍藏,正是著名收藏家劉作籌先生所捐贈的。
(5) 又如董橋先生的作品《小風景》,一篇小品文配一幅圖畫,全是他十幾年來收回來的名家之作;而最近剛出版的《絕色》,寫的是他所藏的英文老書和古典藏書票,也是一文一圖。文章固然好看,配圖亦值得細味。
(6) 文化名人收藏的是珍品名物,至於我,最愛收藏的則是貓「公仔」,陶的、瓷的、木雕的、石刻的、布製的,甚至是紙造的都有,大多是出外旅行時搜集回來的。
(7) 多年前在巴黎,偶爾撞進一所「貓店」去,簡直歎為觀止,除常見的貓書、貓畫、貓畫冊外,還有特為女孩而設的貓首飾,如別針、耳環、項鍊;也有繪上貓畫的襯衣、圍巾、手袋,少不了的,是我至愛的小貓擺設,造型或大或小,都可愛極了。我選了一對小瓷貓,十多年來,仍擱在我的書桌上,老是傻呼呼的望着我。
(8) 近年,每次到京都,我一定會到「哲學之道」散步去,路旁也有一所「貓店」,鎮店之寶就是一隻大胖貓。店主是位中年女士,由於愛貓,於是設計不少可愛的「小玩意」來,既「悅」己,也「娛」人,亦可謀生,還可以廣交天下「貓痴」,一舉數得,實在令人艷羨不已!
在寫作班上請學生分享自己的經歷、故事,發現不少人說不上來。可能是他們年紀輕輕,經歷不多,但我相信只要多觀察,真誠地面對自己,總會有可以分享的故事的。
〈小玩意〉的頭與尾,都是作者的故事,中間加插名人的例子,而「道理」早在第三段說完,那就是「」,作者相信這便是人們收藏各種小玩意的原因。
名人例子增強說服力
很多時候,用兩三句話,便可以把道理說完。但文章還是得寫下去(字數夠了嗎),這時候便要擴寫和延伸,加入不同的例子。作者舉的例子十分廣泛,先有養寵物的人,然後是名人,包括前特首曾蔭權和香港資深大律師、前立法會議員梁家傑,有助增強說服力,加上他們都為香港讀者認識,可拉近作品與讀者的距離。
接着是畫家劉作籌和作家董橋,這應該是作者較為熟悉的圈子,同時也是作者的閱讀經驗(看畫也是閱讀的一種)。這兩個例子,在自我與他人之間,也可以間接說是作者的經歷。
至於那買了十二瓶可樂的小胖子,以及作者的可樂迷老朋友,都是來自生活的例子,可以看到多觀察的重要。再者小胖子和老朋友,不正正道出收藏小玩意沒有年齡之分嗎?
自己的故事更重要
最後三段,作者分享自己對貓公仔的喜愛,並記述了兩次旅行的經歷。藉着京都的貓店,把第三段的道理延伸,原來收藏小玩意除了釋放壓力外,也可以悅己娛人,甚至謀生,一舉數得。
如果問我,我會認為自己的故事和經歷更重要,因為名人、畫家和作家等例子別人也能夠寫,而你的故事和經歷只有你能夠寫,這些都是作品價值的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