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電子化就地過年 保存傳統習俗與創新

2023.01.16
28044 28044

焦點議題

中國第一大節日──農曆新年將至,大家都準備迎接新一年到來。疫情之下,都要保持社交距離及遵循防疫政策,實踐「就地過年」,以致大部分傳統過年習俗都不能如常進行。隨着科技發展,社交網路、流動支付及智慧手機的普及,市民參與傳統節日的形式也逐漸綫上化。網上拜年、電子利是也不是新鮮事,只是疫情下加速普及。早前由中國新經濟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新年俗發展趨勢報告》顯示,「集五福」、「雲拜年」、「電子紅包」、「全家遊」被票選為二十一世紀「新四大年俗」。在這電子科技普及的世代,就連過年習俗也開始電子化,對中國傳統習俗的傳承來說,是好事還是壞事?歲月變遷,如今春節又有了哪些新變化?



農曆新年的傳統習俗多不勝數,團年飯、行年宵、拜年、𢭃利是等等。有人說過年的傳統習俗正在消失,其實在電子科技普及的世代,傳統習俗都可以通過電子化繼續進行。年俗形式的變化,體現了社會進步、科技感,也將是中國新年俗的發展趨勢。

新聞資訊摘錄

資料一

不只是今年,種種細微改變積累起來,傳統年俗在不斷發生變化。此前公布的一則《中國新年俗發展趨勢報告》顯示,集五福、雲拜年、搶紅包、全家遊被票選為二十一世紀「新四大年俗」。這些過年的「新方式」,恰恰是新技術與傳統年俗內涵融合的產物。曾有專家表示,新年俗的出現並不代表着對傳統年俗的否定,都是對美好願望、團聚祝福的傳承。

互聯網時代,科技在一點一滴影響人們的生活。潛移默化中,一些影響當下日常生活節奏的舊有年俗發生改變,雲拜年、網絡年貨節等都成為大家過年新的打開方式。

有分析指出,隨着時代進步,新年俗不斷湧現,傳統風俗的推陳出新,春節的外在形式還將變化下去,但年俗的精神文化內核不會隨時間而更易。這就是我們今天過年的價值。

資料來源:摘自2021年2月15日《中國新聞社》

資料二

金管局鼓勵市民利用電子支付方式,包括通過網上或手機銀行使用「轉數快」或其他電子錢包提供的服務派發利是。派發電子利是簡單方便,又可以減少實體利是封和鈔票的用量,有助推動香港的可持續發展。主要銀行和電子支付營運商會推出不同的推廣計畫,鼓勵市民派發電子利是。市民可留意銀行和營運商公布有關計畫的詳情。

資料來源:摘自2022年12月15日 金融管理局新聞稿

重點認知1

電子紅包 數碼支付普及


傳統拜年紅包通常象徵着辭舊迎新、平安健康。電子紅包近年來已成為拜年派利是的方式之一,特別在疫情期間,愈來愈多市民選擇以電子利是取代傳統派實體利是。WeChat Pay HK早前公布二○二二年農曆新年期間,用戶共派發逾一千五百萬封電子利是。香港金管局近年一直鼓勵民眾多使用電子紅包,除了有助減少在銀行排隊換新鈔的人潮,也可以減少印製新鈔而更環保。

確實,電子紅包跨越了地域的限制,收發快捷方便,能夠隨時隨地給親朋好友送上祝福。可是跟內地相比,香港市民對電子紅包的反應不算熾熱。原因可能是香港人對於私隱方面有較多顧慮,而且傳統實體利是封免得讓人家知道內裏的銀碼,減少尷尬的機會,又更有儀式感和人情味,對上了年紀的朋友來說依然是首選。



重點認知2

社交平台 齊齊「集五福」


傳統過年,各家各戶都會買福字貼在自家的門窗上祈求好運到來,而互聯網時代則通過社交平台將傳統習俗綫上化及遊戲化,促成了近年在內地火熱的新習俗「集五福」。所謂「集五福」是支付寶在二○一六年製作的互動小遊戲,五福分別為愛國福、富強福、和諧福、友善福、敬業福,集齊五福可合成福卡,分取億元現金。

這種帶有美好寓意的習俗活動變得更加符合當下人們的生活、娛樂及溝通方式,已經成為愈來愈多人的過年習慣和小儀式。有資料顯示,截至二○二○年,已有超過六億人參與春節期間的「集五福」活動,全民掃福超過四百億人次,成為中國新年「福」文化的新標誌。



重點認知3

地過年 雲拜年


拜年是農曆新年的重要禮節之一,親友之間相互表達美好祝願,更是一種情感交流。可是過去幾年新冠疫情反覆,內地政府倡議「就地過年」,把人群流動降到最低。互聯網急速發展,手機和電腦有了即時通訊的視像功能,視像拜年也成為聯繫遠方親戚的熱門拜年方式,「雲拜年」因此應運而生。根據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的問卷調查,70%的受訪者表示今年新春期間會嘗試採用「雲拜年」;69%認為年味不會變淡甚至會增強。

年俗變遷折射了中國技術和觀念的深刻變化。智能手機、互聯網技術日益普及,技術進步帶來新的人際交往形式,改變了人們的交往習慣,再反映到過年的方式上,自然是新年俗的出現。



重點認知4

家庭規模改變 舉家出遊過新春


農曆新年代表着團圓和新一年的成長,在農曆年期間到親友家中聚首一堂拜年團聚是傳統習俗,能體現出中國傳統重視家庭為本位的文化和價值觀。可是隨着內地交通出行方式便利、內地經濟發展、家庭規模改變等,都改變了以往節日的慶祝模式。這情況在年輕人身上更加明顯,有部分年輕人認為農曆新年的傳統習俗繁瑣,增加其金錢及時間上的負擔,對回鄉過新年一事避之則吉,產生了「避年」心態,讓家庭聚首不及以往熱鬧。

有資料顯示,43%的人在農曆新年會選擇出境或者在國內旅行過年。農曆新年變成了簡單的吃喝玩樂消費的節日,不少人都視之為一個長假。隨着旅行的常態化,全家人一起出去旅行過年也成為不少人的過年新方式。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



資料B


春節是中國人最看重、最具儀式感的節日。甚麼時間貼春聯、甚麼時間包餃子、甚麼時間拜年……這些既定的程式,表面上看是一種形式,實際上就是一種儀式。春節年俗正是通過這些儀式,傳承着背後的文化內涵。

回望過去兩年的春節,由於受疫情影響,不少地方宣導「就地過年」,很多傳統過年儀式不能進行,「雲年夜飯」、「雲拜年」、「雲紅包」成為不少人過年的新儀式,讓春節有了更多「數碼化年味兒」。去年春節期間,央視播出快閃系列活動──新春唱響《我和我的祖國》,許多地方也舉辦了類似歌頌祖國、歌唱美好生活的快閃活動。適應社會發展,充分運用現代傳播手段,傳承和創新春節年俗,正成為愈來愈廣泛的共識。

過年「新儀式」和傳統習俗之間並不是非此即彼的關係。過年的儀式雖然產生了很多變化,但傳統年俗蘊含的精神內核一直在延續,仍是團圓和辭舊迎新,是最濃烈的年味。無論在他鄉還是故鄉,無論是老傳統還是潮流「新儀式」,對親情的表達和對新春的希望都是熾熱的、醇厚的、向上的。

資料來源:2022年1月19日《今晚報》

1.農曆新年的傳統習俗反映中國人重視甚麼文化和價值觀?(2分)
(i)家庭觀念  (ii)重視禮教  (iii)消費主義  (iv)迷信
A.(i)(ii)   B.(i)(iii)   C.(ii)(iv)   D.(iii)(iv)

2.資料A所顯示的是甚麼新年活動?跟傳統習俗有甚麼區別?(5分)

3.參考資料B及個人所知,習俗步向電子化,對於中華文化的傳承是一股助力還是阻力?試表達你的意見。(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A

2.資料A顯示的是「雲拜年」。相比起傳統的拜年習俗,「雲拜年」通過互聯網發展,人們可以利用手機和電腦即時通訊的視像功能,打破時間和地域界限拜年;同時間有人批評,「雲拜年」通過視像進行拜年,時間上亦較傳統短暫,不像家人親身見面時有閒話家常的時間,擔心長遠或會令相關習俗式微。

3.認同電子化對於中華文化的傳承是一股助力
‧科技創新可吸引年輕人參與,以簡便新穎的形式,取代繁複傳統的習俗禮儀,無疑較易為年輕一代接受。
‧現代過年習俗以電子化進行,原意也是希望藉科技的便利,加強人與人之間的聯繫,例如利用視像拜年、電子利是等等,可以讓分隔兩地的親戚或朋友拉近距離。
認同電子化對於中華文化的傳承是一股阻力
‧電子化的過年新習俗令過程過分簡化,難體現家人共同進行儀式的家庭凝聚力,部分人擔心長遠或會令相關習俗式微。
‧團年飯期間,若人們只埋首用手機,沉迷於虛擬的網絡活動,削弱在現實的人際交往,影響了真正人際交往的情感溝通,因而未能盡情享受天倫之樂。
(自由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學習工具

年俗變遷 議題本質


傳統年俗式微,新年俗湧現,是當代農曆新年的重要特徵。年俗變遷的背後,反映了技術和觀念的變化。智能手機、互聯網技術進步,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交往習慣,反映到過年的方式上。新年俗簡單而有趣,使拜年的「儀式感」逐漸喪失,但同時方便快捷的形式也帶來便利。所以傳統與現代化不妨並肩而行,以現代化的形式呈現年俗。只要心意到了,年味也在其中。

關鍵詞

‧傳統與現代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家庭觀念與功能 Family concepts and functions
‧個人主義 Individualism
‧人際關係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傳統習俗 Traditions
‧中華文化 Chinese culture
‧價值觀 Values
‧社交平台 Social platform

參考資料

《中國新年俗發展趨勢報告》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0-01/23/c_1125495654.htm

載自2023年1月16日《S-file公民科/通識大全》

文:時光 圖:星島圖片庫、網上圖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