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五蠹〉(節選)韓非

2023.01.13
28042 28042

〈五蠹〉(節選)

韓非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聖人作①,搆木為巢②以避群害,而民悅之,使王③天下,號之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蛤④,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有聖人作,鑽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說之,使王天下,號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鯀、禹決瀆⑤。近古之世,桀、紂暴亂,而湯、武征伐。今有搆木鑽燧於夏后氏之世者,必為鯀、禹笑矣;有決瀆於殷、周之世者,必為湯、武笑矣。然則今有美堯、舜、湯、武、禹之道於當今之世者,必為新聖笑矣。是以聖人不期脩古⑥,不法常可,論世之事,因為之備。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⑦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

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實足食也;婦人不織,禽獸之皮足衣也。不事力而養足,人民少而財有餘,故民不爭。是以厚賞不行,重罰不用,而民自治。今人有五子不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⑧未死而有二十五孫。是以人民眾而貨財寡,事力勞而供養薄,故民爭;雖倍賞累罰而不免於亂。

堯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⑨,采椽不斲⑩;糲粢⑪之食,藜藿⑫之羹;冬日麑裘,夏日葛衣︰雖監門之服養⑬,不虧於此矣。禹之王天下也,身執耒臿⑭,以為民先;股無胈,脛不生毛⑮︰雖臣虜之勞不苦於此矣。以是言之,夫古之讓天子者,是去監門之養而離臣虜之勞也,古傳天下而不足多也。今之縣令,一日身死,子孫累世絜駕⑯,故人重之。是以人之於讓也,輕辭古之天子,難去⑰今之縣令者,薄厚之實異也。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臘⑱而相遺以水;澤居苦水者,買庸而決竇⑲。故饑歲之春,幼弟不饟⑳;穰歲㉑之秋,疏客必食。非疏骨肉,愛過客也,多少之實異也。是以古之易財,非仁也,財多也;今之爭奪,非鄙也,財寡也。輕辭天子,非高也,勢薄也;重爭土橐㉒,非下也,權重也。故聖人議多少、論薄厚為之政。故罰薄不為慈,誅嚴不為戾,稱俗㉓而行也。故事因於世㉔,而備適於事。

【注釋】

①作︰出現,起來。

②搆木為巢︰用樹枝搭成鳥巢般的住處。搆,同構,交錯架設。

③王﹙wàng﹚︰作動詞用,指稱王。

④果蓏蜯蛤﹙bànggé﹚︰泛指野生果食與軟體有殼動物。蓏,瓜類。,通蚌。蛤,蛤蜊。

⑤決瀆︰疏通河道。決,開掘。瀆,水溝,泛指河川。

⑥不期脩古︰不求修行遠古的制度。期,期望,要求。脩,遵循。

⑦耒︰古代翻土的農具。

⑧大父︰祖父。

⑨茅茨﹙cí﹚不翦︰茅草屋頂沒有修剪整齊。茨,茅草屋頂,也指用茅草蓋屋。翦,通剪。

⑩采椽﹙chuán﹚不斲﹙zhuó﹚︰以柞木做屋上承接瓦的木條,而不加雕飾。比喻生活簡樸。采,假借為「棌」,柞木。

⑪糲粢︰粗糙的飯食。糲,糙米。粢,穀類。

⑫藜藿﹙líhuò﹚︰粗劣的湯羹。藜,草名。藿,豆葉。

⑬監門之服養︰看門人的衣食。監門,看門人。

⑭耒臿︰掘土的工具。

⑮股無胈﹙bá﹚,脛﹙jìng﹚不生毛︰大腿、腳脛都不長毛﹙疲於勞作所致﹚,形容勤勞的樣子。

⑯絜駕︰出門乘車不徒行,形容安享富貴。

⑰去︰捨棄。

⑱膢臘︰古代的兩種祭名,多在歲終,故常並稱,此泛指節日。古時貧民必待「膢臘」方得飲酒食肉。

⑲買庸而決竇︰僱人挖溝排水。

⑳饟︰同「餉」,送食物給人。

㉑穰歲︰豐年。

㉒爭土橐﹙tuó﹚︰爭着去依附權貴。土,為「士」之誤,通「仕」,做官。橐,通「託」,請託。

㉓稱俗︰根據社會時俗。稱,適應,根據。

㉔事因於世︰事情因應時代變化而發生。因,依據,因應。

【文章主旨】

韓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極力反對儒家「法先王、講仁義」的崇古思想,主張應因時代的不同實行相應的治理方式,具體來說就是推行重賞嚴刑的「法治」。其代表作〈五蠹〉論述帝王治術,集中體現了這種思想觀念。本文為其中節選,主要強調「事因於事,而備適於事」的治理方式。所謂「五蠹」﹙五種害蟲﹚,是指社會上的五種人︰「學者」﹙儒家﹚、「言談者」﹙縱橫家﹚、「帶劍者」﹙遊俠﹚、「患御者」﹙依附權貴逃避兵役的人﹚、「商工之民」。在韓非子看來,他們都是擾亂社會綱紀的人。

 

二千多年前的一天,秦王嬴政﹙即秦始皇﹚在讀韓非的〈孤憤〉和〈五蠹〉時,感慨地說「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真是激動不已。那麼,韓非是甚麼人,他的文章又論說了甚麼,何以讓一代君王如此着迷?

韓非﹙約前280年-前233年﹚,為韓國貴族公子,喜歡刑名法術之學,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慎到的「勢」於一身,主張「法、術、勢」為一體的帝王治術。他曾向韓王進諫,力主改革,但不被接納,於是發憤著書,作〈孤憤〉、〈五蠹〉、〈內儲說〉、〈外儲說〉等,共十多萬字。在這些著述中,他全面闡述了「法治」的思想,指斥「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把儒生、遊俠、縱橫家等形容為五種禍亂社會的害蟲。他的學說深得秦王的讚賞,也為封建專制統治奠定了理論基礎。

【內容分析】

反對儒家 主張法治

大家知道,儒家的哲學講的是「仁、愛、禮、智、信」,強調以「禮」來規範社會,寄望人人都做君子。不過,在韓非看來,儒、墨兩家的「法先王」、「兼相愛」,根本就是書生之論,迂腐得交關,完全不切實際。

這則節選自〈五蠹〉,集中論說「聖人不期脩古,不法常可」的觀點,認為聖人不企求照搬古法、死守陳規舊俗,反而會因應社會現實制定相應的政治措施。

文章開篇即指出,遠古時代人口稀少,人民生活清苦,國君與庶民同樣勞作,所以很自然就會行仁義,實施德治,而到了近世人口增加、財物不足,人們不夠吃,無可避免會相互爭奪,產生混亂。作者以有巢氏、燧人氏時期的社會狀況來說明,當時人們過着原始的生活,有聖人出來發明搭窩棚、以火燒烤食物的方法,自然受到人民的愛戴,而推舉他治理天下。但這樣的社會形態,到了夏代就會被鯀、禹所恥笑了。同樣,鯀、禹挖河排洪的作為,到殷周時期又會被商湯、武王所恥笑。正所謂時移世易,物質生活條件的不同,必產生與之相應的社會形態。在韓非看來,儒家崇古,法先王,推崇堯、舜、禹、湯、文王、周公,無異於守株待兔,故有此言︰「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

韓非進而指出,「人物少而財有餘,故民不爭」,毋須實行厚賞或重罰,民眾也相安無事。而後來人養五個兒子也不算多,倘如祖父還在,一家上下就足足二十五口。「人物眾而貨財寡,事力勞而供養薄,故民爭」,縱使加倍地實施獎賞與懲罰,也無從避免出現亂象。

因應現實 方式有別

文中又以堯與禹為例,說明上古君王都過很清苦。堯住的是沒經過修整的茅草屋,吃粗糙食物,冬披鹿皮夏穿麻衣,即使看門人的衣食都不會比他差。禹也一樣,統治天下時要親自下地做農活,腿上的汗毛都磨光了,奴隸們的勞役也不會比他更苦。故此韓非評述說,古代的天子把位子讓出去,只是放棄看門人一樣的供養,解脫奴隸般的勞苦罷了,傳位別人的事並不值得讚美。上古的人可以輕易辭掉天子之位,而今天做一個縣官也難以捨棄,原因正在於待遇厚薄、實際利益的不同。他進而總結說,「古之易才,非仁也,財多也;今之爭奪,非鄙也,財寡也」,並說古人輕易辭去天子職位,並非因為品德高尚,實在是沒甚麼權勢;今人看重仕進,依附權貴,也不是品德卑下,而是因為權大勢重。因此,聖人要權衡財物的多少、權勢的輕重,以現實情況來制定相應的政策。韓非說,古代刑罰輕並不是仁慈,而今刑罰重也算不上暴虐,只是根據社會時俗而行的表現。由此可見,政事要因應時代的變化,採行的措施要適合於具體的社會情況。

韓非的這番論述為其嚴刑峻法的主張作了充分的理論鋪墊,在後文中他根據「古今異俗、新故異備」的觀念,提出了以權勢服人的「法治」思想。由於篇幅的限制,本欄不作全面解讀,建議同學自行閱讀〈五蠹〉全文。須特別指明的是,韓非的「法治」與現代法制社會所遵循的法治﹙rule of law﹚觀念,有質的區別,不可混淆,望讀者諸君明辨。

【筆法】

寓言說理 言淺意深

韓非有口吃,文鋒卻相當犀利。其文說理精密,議論透闢,推理邏輯性強,善於以寓言說理。本文可見其文風之一斑,如以「守株待兔」的寓言,諷刺那些一味崇古、效法聖人的儒家學者,既貼切又精闢,言淺而意深,極具說服力。此外,以傳說、典故說理,也起到很好的論說效果。

儒、法兩家的主張,一為理想主義,一為現實主義,後來成為中國封建帝王的主流治國理念,具體表現為「隆禮重法、德主刑輔」。讀〈五蠹〉,有助更好地認識這種文化現象的思想內核。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