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見畫如見人 中國文人畫

2023.01.03
28006 28006

今日我們無論去餐廳、郊遊,還是遇上可愛的小貓小狗,都可以拍下照片,再加上短句,「打卡」上載到社交網絡,原來古代人也有類似的行為。中國藝術史上,詩畫關係十分密切,兼具圖像和文字的「文人畫」,便是詩歌、書法、繪畫和印刻結合的藝術品,強調意境和氣韻,表現作者的人品、才情和學問。自宋元起,文人畫成為中國繪畫藝術的主流,甚至體現了整個中國藝術的審美傾向。今期《S-file》和大家介紹文人畫的源流和藝術特點。

以形寫神的境界

不少人「打卡」是為了追求朋輩認同,愈多「讚好」愈有成就感。那麼文人畫又有甚麼追求呢?蘇東坡的題畫詩《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其一》中提到自己的詩畫觀,「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賦詩必此詩,定非知詩人。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意思是只談論畫作是否像真,這是小童的見解,寫詩只停留在描寫事物特徵,一定是不懂得詩的,詩歌和繪畫原理相通,都追求天工和清新。這段說話有兩個重點,一是道出了詩與畫的緊密關係,一是開啟了文人畫的寫意傳統,提倡作者寫詩作畫時,要追求「以形寫神」(東晉顧愷之語)的境界,表現事物的本質和神韻。

難以捉摸的神韻

至於「神韻」是甚麼?雖然歷來各家各有說法,但大抵可理解成一種內在氣質的直觀呈現。「神韻」最初是用作品鑑人物的概念(類似現在的美國時代雜誌的年度風雲人物),後來引申至詩、書、畫等等不同藝術範疇。唐人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就提到「顧愷之曰『凡畫,人最難,次山水,次狗馬。其台閣一定器耳。差易為之。』斯言得之。之於鬼神人物,有生動之可狀。須神韻而後全。」說明了繪畫不同對象的難易程度,指出除了形體像真外,更重要的是捕捉事物內在的精神氣韻,表現一種情感或理趣,甚至構築出藝術上自足的一方小世界。這一點幾乎概括了所有中國傳統藝術的審美傾向。

詩書畫印的結合

較之西方繪畫,傳統文人畫的特點之一便是結合詩藝、書法、繪畫、篆刻的藝術形態。文人畫家會在畫作留白處題上詩句或散文,內容可以是說明作畫的時、地、人,或敍述作畫的前因後果,或抒發一時感興等等,好像與讀者跨時空對話。

因為中國書法和繪畫的工具相同(毛筆、墨水、絹或紙),技法相類,詩、書、畫結合較早,文人畫發展至元代加入印刻,這種形式固定下來後,被後世藝術家普遍採用,流傳至今。

文人畫家繪畫時喜歡借助大自然物象,抒發胸臆,展露品性和個人情趣,其中以山水和花鳥最為流行,如疊山、石溪、大江、梅蘭竹菊、飛鳥、駿馬等等,表露志向、心境或感思。

篆刻藝術 閒章不閒

至於文人畫獨特的篆刻藝術,雖然印在畫的邊邊角角,但亦是整件作品的重要部分,甚至不少人主張觀賞一幅國畫,應該印章開始。

根據內容,篆刻可分為姓名章、鑑藏章、吉語章、閒章等等。閒章的內容較自由,可以是畫家的「花名」或人生格言,例如曾當過木匠的齊白石刻「魯班門下」、現代畫家李可染自謙地刻上「廢畫三千」等等。這些閒章都展露了畫家的品性,玩味感十足,故有「閒章不閒」的說法。

作品好人品好

閒章有時會反映畫家的身世和性格,而這一點正是文人畫的核心思想——「文如其人,字如其人,畫如其人」。昔日的宮廷畫家大多屬於受命作畫,題材和內容都有特定目的,作品與作者的性情和思想沒有多大關係。相對而言,「文人畫」講求反映作者的才情、品性與學問,抒發個人感思。這大程度上,亦是繼承自中國文化把品性與作品連結起來的傳統。

中國藝術評賞向來強調以人品論作品,《詩大序》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確立了心性與詩作的緊密關係。南朝劉勰在《文心雕龍.情采》云:「為情者要約而真,為文者淫麗而煩濫」,說明要寫好文章必須先正心誠意,否則內容便會變得空洞浮泛。中國傳統文藝批評向來重視人品和作品的關係,如南朝鍾嶸的《詩品》評曹植「骨氣奇高,詞采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粲溢今古,卓爾不群」,以曹植的心性作為根據來評斷詩藝。明代田藝蘅的《香宇詩談》直接寫「詩類其為人。且只如李、杜二大家:太白做人飄逸,所以詩飄逸;子美做人沈著,所以詩沈著。」分析了李白和杜甫的詩作風格與性格的關係。

補充知識:文人畫源流

現時「文人畫」幾乎壟斷了我們對中國畫的印象。很多人認為中國畫全部都是抽象寫意的,畫家似乎只是隨意地大筆一揮,便勾勒出山水的輪廓,讓人覺得特別有意境。

由寫實到抽象

不過中國早期的繪畫其實更常採用「工筆」的技法,畫中形體相對寫實、顏色豐富,整體畫面更加精緻。例如唐代宮廷畫家的作品,題材以人物為主,內容通常是宣揚國威或描繪宮中生活,如閻立本的《歷代帝王圖》(下圖)和張萱的《搗練圖》(搗練指洗衣服或用木棒敲擊衣服,使布料變得柔順的過程)等等,當時的畫作都比較注重描繪形體、造形等技法。

有別於工筆畫的細緻,「文人畫」更注重神韻。講求意境的文人畫,萌發於宋代,主要由蘇軾和文同等人提出,直至宋末元初大畫家趙孟頫才正式確立,後來明代書法家董其昌更加追認獲譽「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蘇軾語)的王維是文人畫的始祖。

 

文:盧家彥 圖:星島圖片庫、網上圖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