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軾《放鶴亭記》(節錄)
2014.05.27文言文閱讀篇章
熙寧十年①秋,彭城大水。雲龍山人張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遷於故居之東,東山之麓②。升高而望,得異境焉,作亭於其上。彭城之山,岡嶺四合,隱然如大環,獨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適當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際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風雨晦明之間,俯仰百變。
山人有二鶴,甚馴而善飛,旦③則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縱其所如,或立於陂田④,或翔於雲表;暮則傃⑤東山而歸。故名之曰「放鶴亭」。
郡守蘇軾,時從賓佐僚吏往見山人,飲酒於斯亭而樂之。挹⑥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隱居之樂乎?雖南面之君,未可與易也。《易》曰:『鳴鶴在陰,其子和之。』《詩》曰:『鶴鳴於九皋⑦,聲聞於天。』蓋其為物,清遠閑放,超然於塵埃之外,故《易》《詩》人以比賢人君子。隱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無損者;然衛懿公好鶴則亡其國。嗟夫!南面之君,雖清遠閑放如鶴者,猶不得好,好之則亡其國;而山林遁世之士,雖荒惑敗亂如酒者,猶不能為害,而況於鶴乎?由此觀之,其為樂未可以同日而語也。」
山人忻然⑧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鶴、招鶴之歌曰:「鶴歸來兮,東山之陰。其下有人兮,黃冠⑨草屨,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餘以汝飽。歸來歸來兮,西山不可以久留。」元豐元年十一月初八日記。
蘇軾《放鶴亭記》(節錄)
註解
1. 熙寧十年:宋熙宗、神宗年號
2. 麓:山腳
3. 旦:早晨
4. 陂田:水邊的田地
5. 傃:向着、沿着
6. 挹:通「揖」,拱手行禮
7. 九皋:沼澤
8. 忻然:喜悅
9. 黃冠:道士所戴之冠
閱讀理解題
1. 試解釋以下括號內的字詞:(4分)
a. 水及其半(扉)
b. (狎)而玩之
a. 門
b. 親近
2. 試語譯以下句子:(4分)
而山林遁世之士,雖荒惑敗亂如酒者,猶不能為害,而況於鶴乎?
而超脫世俗隱居山林的賢士,即使像飲酒的人頹敗迷亂,還不能成為禍害,更何況是對鶴的喜愛呢?
3. 首段,寫到彭城大水,雲龍山人的草堂被_______(2分)。
淹浸
4. 登上東山,看到山岡從四面合攏,隱約像一個_______(2分)。
大環
5. 雲龍山人的亭子,就對着西面的缺口。春夏交替,草木茂盛似乎接近_______(2分);秋冬瑞雪皓月,千里一色,陰晴變化不定。山人所養兩隻鶴,朝放晚返,故取名放鶴亭。
天空
6. 次段,郡守蘇軾帶着賓客拜見山人,在亭子飲酒作樂。蘇軾告訴山人_______(2分)的快樂,以《易經》和《詩經》把鶴比喻為_______(2分),超脫世俗、不顯露修為德行的人。
隱居 /
聖人、君子
7. 之後再用衛懿公喜歡鶴使_______(2分)滅亡,比較劉伶、阮籍保全_______(2分)而聞名後世,說明_______(2分)之樂和_______(2分)之樂不可同日而語。
國家 /
品性、真性情 /
君主 /
隱士
8. 尾段,借放鶴、招鶴之歌,說明對隱士之樂的詠嘆。作者把西山暗喻______(2分),西山不可以久留,即吉凶難料應迷途知返。
出仕為官
9. 雲龍山人所唱的放鶴、招鶴之歌:「躬耕而食兮,其餘以汝飽。歸來歸來兮,西山不可以久留。」以下哪項最能描述當中的心情? (2分)
a. 十分自責
b. 十分失望
c. 十分無奈
d. 十分期待
d. 十分期待
出題: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