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盛孝章書〉孔融
2022.12.16〈論盛孝章書〉
孔融
(1)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公為始滿①,融又過二②。海內知識③,零落殆盡,惟會稽盛孝章尚存。其人困於孫氏,妻孥湮沒,單孑獨立,孤危愁苦。若使憂能傷人,此子不得復永年矣!
(2) 《春秋傳》曰:「諸侯有相滅亡者,桓公不能救,則桓公恥之。」今孝章,實丈夫之雄也,天下談士,依以揚聲,而身不免於幽縶④,命不期於旦夕,是吾祖不當復論損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絕交也。公誠能馳一介之使,加咫尺之書,則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
(3) 今之少年,喜謗前輩,或能譏評孝章。孝章要為有天下大名,九牧⑤之人,所共稱歎。燕君市駿馬之骨,非欲以騁道里,乃當以招絕足⑥也。惟公匡復漢室,宗社將絕,又能正⑦之。正之之術,實須得賢。珠玉無脛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況賢者之有足乎!昭王築臺以尊郭隗,隗雖小才,而逢大遇,竟能發明主之至心,故樂毅自魏往,劇辛自趙往,鄒衍自齊往。向使郭隗倒懸⑧而王不解,臨溺而王不拯,則士亦將高翔遠引,莫有北首燕路者矣。凡所稱引⑨,自公所知,而復有云者,欲公崇篤斯義也。因表不悉⑩。
【註釋】
①始滿︰剛滿。指剛滿五十歲。
②過二︰超過兩歲。
③知識︰相識知交。
④幽縶﹙zhí﹚︰囚禁。
⑤九牧︰即「九州」,泛指天下。古代天下分為九州,管治者為牧。
⑥絕足︰指奔馳時足不沾塵的千里馬。
⑦正︰扶正,安定。
⑧倒懸︰頭與腳倒掛,比喻處境艱難。
⑨稱引︰指信中論說、引述的事情。
⑩不悉︰不能詳盡。書信結尾的套語。
東漢建安年間,名士孔融寫了一封信給曹操,向他舉薦身陷東吳險境的盛孝章。此文引經據典、列舉史實,勸諭曹氏愛惜英才,招納賢士以助匡扶漢室,文章寫得情辭懇切,頗有疏蕩之氣,為別具格調之作。
孔融﹙153-208年﹚,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孔子的二十世孫,有神童之譽,是「建安七子」之一。因曾任北海相,有「孔北海」之稱。其人恃才負氣,最終因觸怒曹操而招來殺身之禍。孔氏能詩善文,然作品大都散失,有輯本《孔少府集》﹙又稱《孔北海集》﹚存世。
【內容分析】
救人於難 義不容辭
〈論盛孝章書〉,又名〈與曹公論盛孝章書〉,是孔融的傳世之作。盛孝章,名憲,會稽﹙今浙江紹興﹚人,也是當時的名士,曾任吳郡太守,後因病辭官。孫策平定東吳,誅殺英豪,對盛孝章也頗為忌憚。孔融得知好友盛憲處境艱難,恐其性命不保,於是修書向曹操舉薦。孝章獲漢室徵召為都尉,然詔書未至,其人已被孫策之弟孫權殺害。本文以救助盛孝章為事由,通篇論旨則在招賢納士。
開筆一句「歲月不居,時節如流」,慨嘆光陰不能停留,如流水般匆匆消逝,感傷知交零落,拉近了與曹操的心理距離,又順勢切入正題。文中說盛孝章困於孫氏政權,妻喪子亡,孤單一人,處境堪虞,假使憂鬱成疾,性命不得長久。隨之,作者引用《春秋公羊傳》中所載齊桓公的事,說明救人於難、義不容辭的道理。話說春秋時期,邢國被北方的狄人所滅,齊、宋、曹都往救不及,作為霸主的桓公對此深以為恥。作者以此為例,勸說時任司空、權傾天下的曹操,將之比為桓公,可謂對症下藥,不無激將之效。進而,文中對盛孝章大大讚許了一番,說他是當今男子漢中的豪傑,天下一些善於言談的人都會借他來自抬身價,而如今他有被囚禁之危,朝不保夕,自然不能袖手旁觀。作者此處引出其先祖孔子的話,以及漢代朱穆的〈絕交論〉,來加強勸說的理據。《論語.季氏》有言︰「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誠實﹚、友多聞,益矣;友便辟﹙虛偽應酬﹚、友善柔﹙假意隨和﹚、友便佞﹙花言巧語﹚,損矣。」朱穆則是有感於世風澆薄不厚道,而作〈絕交論〉以諷刺。由此,不難窺見孔融重視朋友的態度。他促請曹操趕快修書一封,派使者把盛孝章招來,這樣也可弘揚交友之道。
辭意委婉 高妙手筆
接下來,孔融引用昭王求士的史實,論說愛才惜才以招賢納士的道理。歷史上的燕昭王求賢若渴,曾向臣下郭隗請教招賢之道。郭隗給他講了一個古代的故事,說一位國君想用千金求購千里馬,三年不成。一個近侍主動承擔了這個任務。三個月後,此人用五百金買回一匹死馬的頭。國君大怒,責怪他花那麼多錢卻買回一匹死馬。那人回答說,死馬都值五百金,何況活馬?天下人都知道大王買活馬,很快就會有人送到。果然不出一年,就有三匹千里馬到手。昭王聽懂了郭隗的話,於是為他建造房屋,又拜他為師。人才也因此接踵而至,樂毅從魏國趕來,劇辛從趙國而來,他們都是戰國時期的傑出名將,從齊國而來鄒衍則是着名學者。孔融說,要匡扶漢室、安定天下,關鍵在於得到賢才。他以昭王為例,指出郭隗雖然算不得是一個高才,而能得到厚待,終究能夠傳播明主的誠心,令天下英才爭相而至北方的燕國。他表示提及曹操熟悉這些史實,無非是要提請重視交友、招納賢才之義。
一封舉薦信將救助友人與招攬賢才聯繫在一起,辭意委婉,不無弦外之音,可見作者手筆的高妙。
【筆法】
氣勢沛然 個性鮮明
曹丕在《典論.論文》中評價孔融「體氣高妙,有過人處,然不能自持,理不勝辭」,又說「及其所善,楊班儔也」,意思是說其風韻氣度高雅超俗,有過人處,然不善立論,辭采勝過說理;他所善長的體裁,可比之揚雄、班固之流。劉勰的《文心雕龍》也形容孔融「氣盛於為筆」,文章「氣揚采飛」。以〈論盛孝章書〉一文來說,此作論說交友與納賢之道,情理沛然,不無「氣盛」與「氣揚」色彩。在論證方面,廣徵博引,陳明利害,用事貼切,具說服力與感染力,也是一大特色。
孔融之文,言辭懇切,個性鮮明,頗見建安文學的特點。此作文情並茂,於今讀來仍不難領略到一種精神氣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