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生投稿 蕭凱鴻
2022.12.15〈追尋〉
蕭凱鴻 中四 青年會書院*
辛棄疾〈青玉案.元夕〉:「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人的一生,都在尋尋覓覓。人所要追尋的,其實是自我價值。
上了高中,每天忙碌地向前跑着,隨着沙塵飛揚,我知道在追尋着甚麼,又似乎不知道在追尋着甚麼。我披荊斬棘地跨過了山和海,不時回望自己的影子,可是山和海的那一邊,就像無盡的隧道。
小時候,常以為得到獎勵和讚賞,就是我追尋的目標,所以我總是全力以赴。還記得我想成為最矚目、最正義的人,可是當我長大了,有些事情儘管我已經盡心盡力,就是不知為甚麼愈來愈少人給予我鼓勵和支持。漸漸地,我終於發現原來我總是為了迎合別人而活,所以我到底變成了誰?
我正身處幽暗的隧道裏,一束微弱的光芒照着我,她開口問:「你所追尋的到底是甚麼?」我不知道,我沉默了許久。到底我是為了甚麼才走到這個地步?我曾經以為追得上,就是進步,甚至以為宇宙上的一切都是為了自己而存在着。
東山魁夷的《聽泉》有這麼一段:「鳥兒飛過曠野。一批又一批,成群的鳥兒接連不斷地飛過去⋯⋯不要認為鳥兒都是按照自己的意志飛翔的。它們為甚麼飛?它們飛向何方?誰也弄不清楚。」他借飛鳥抒發對人類只懂營營役役地生活的感慨。是的,人類的確如此。
處於成長期,正是追尋與邂逅的階段,因為追尋而迷茫,正常不過。但是,如若整個成長時期都不曾停下比併和追逐,便會漸漸忘記了世界,忘記了追尋的意義。如果我每天都只看着身後影子,那麼我永遠只能看到荒涼不毛之地。每一種光,都須要我們用生命去感受,去發現,去追尋。只是日常的煩囂遮蔽了它的光茫,當你捨棄了自我,就能看得真實。
眼前那一束光,驟然亮了許多。她繼續說:「人啊就像花粉一樣,清風一吹,便可以飄浮很久。在空中,你能看見不同的風景,你看見了公園,瀝青地和繁華的城市,你會與美景邂逅。」
人生路途遙遠,沒有人知道的結果是否與自己的期望相符,追尋與邂逅,令我明白在追尋的過程才是最珍貴的收穫。對自己的信念堅信不移,攥緊每次的機會,偶然也沉澱一下,才繼續飛翔。不同的歷程,正是所經歷的不同邂逅,追尋與邂逅過後,終將成就獨一無二的你。
影,是呈現立體的重要元素。光,影響着畫面的氛圍。光與影,令人生構圖更立體。在光之下,便有影子。影子必隨陽光,光與影,是追尋與邂逅。往後餘生,我願意用心地向着那一束光走,等她照亮我所尋找的。
(*編按:同學上年度學期末時投稿,現已升讀中五。)
〈追尋〉寫的是年輕人在成長過程中的迷惘,很真實。即使沒有太具體地寫出甚麼事情,只是說高中每天忙碌、披荊斬棘地追尋,但大多數人都會明白。
追尋的迷惘、意義等等都是很虛的事情,作品的優點正是把它們化為具體。例如把迷惘化成「山和海的那一邊,就像無盡的隧道」,以及幽暗的隧道。至於那神秘、善良的光芒則是意義、方向的具體呈現,扣連尾段的光與影,鋪排用心。同時「那一束光」的話裏提到「我」會看到公園、瀝青地和繁華的城市等,代表的是美好的前程,同樣是具體的呈現。
不過有一點我認為寫得未夠清楚,第一段說「人所要追尋的,其實是自我價值」,但後面卻說「當你捨棄了自我,就能看得真實」,目的變成了手段,是要捨棄自我才能找到自我價值嗎?兩者的關係宜多梳理和說明。
本來迷惘、無助的「我」,聽到光芒的幾段話,想起東山魁夷的文字,忽然頓悟,一切都明白過來。感覺好像太簡單,如果在隧道裏能經歷一些事,克服過來,不但作品會更好看,也會較具說服力吧。
辛棄疾的名句「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有人說寫的是情人,也有人說「那人」是辛棄疾自己,從這個角度來解讀,不就切合人所追尋的是自我價值嗎?既然引用了這首詞,不妨跟主題更緊扣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