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視校園網絡欺凌 品德教育 培養安全意識
2022.11.23通識概念
(本報訊)校園網絡欺凌情況嚴重,有調查發現,兩成高小至高中生曾遭受網絡欺凌,但自認曾經網絡欺凌他人者,比例卻不足一成;負責調查的東華三院青少年及家庭服務部指,反映普遍學生未察覺自己的欺凌行為,建議學校加強預防教育,讓學生意識網絡言論對他人的影響。調查亦發現,普遍學生以忽略、不轉載等方式,消極應對網絡欺凌,未主動阻止事件蔓延。
東華三院青少年及家庭服務部在九月,成功訪問逾八百三十名小四至中六學生,發現近兩成受訪學生在過去一年,曾遭受網絡欺凌,而中一生是各年級中比例佔最高,有多達三成半人曾遭網絡欺凌,而中四及中五的受欺凌學生比例,亦各近三成。較常見的欺凌方式,包括被人重複以粗言辱罵、被散播謠言、張貼不雅或令人尷尬照片。各有三成受訪學生坦言,曾因網絡欺凌問題而萌生自殺或自殘的念頭。
雖然調查發現,四成三受訪學生曾目擊網絡欺凌事件,大多數人同情事主或感到生氣,但逾六成半人稱只會拒絕轉載或閱讀、視若無睹並不予理會。
東華三院心瑜軒中心主任周鈺山形容,學生普遍處理手法被動,傾向置身事外,認為學校應加強教育,讓他們成為「積極旁觀者」,主動協助被欺凌者。他舉例指,除了直接指出言論對他人的傷害,亦可公開或私下表達關懷,或以幽默方式轉變話題。機構建議從小培養學生的網絡安全意識,青少年及家庭服務部部門高級經理鍾燕婷指,可從幼稚園開始,讓家長偕子女認識網絡危機,「未來的網絡教育,應該具備互動性,讓他們體驗和了解網絡世界的危機。」她亦指,網絡欺凌者普遍低估言語對他人的傷害,建議應培養學生在網絡上以非暴力原則溝通的意識,建立正面的網絡文化。
(取材自2022年11月11日《星島日報》)
相關概念
網絡欺凌 Cyberbullying
「網絡欺凌」又稱網絡暴力,乃網絡世代的新興產物,為一種涉及對訊息及通訊技術的運用,以針對個人或群體的言行所進行的批評或敵意的行為;如在社交媒體上的言語暴力、網絡的公審等,以令對方受到不同程度的網絡傷害等。而根據文中所指的調查,中一生的網絡欺凌情況最為嚴重。
朋輩接納 Peer acceptance
朋輩的接納為朋輩影響的其中一種形式,一個人被朋輩接納與否,受到個人形象、個人選擇、 教育背景、性別定型及社經地位等各項因素的影響;比如一名男同學被定型為「娘娘腔」,或一個成績優異的同學被說成是「學霸」,他們被朋輩接納的程度可能有所不同,而他們的自尊可能會因此較高或較低。
品德教育 Moral education
一般來說,品德教育就是教導學生人類的基本價值,如守時、孝順、勇氣、誠實、慷慨等元素,以培養青少年擁有良好的品德。針對網絡欺凌的情況,認知及維護網絡安全也是品德教育的重要一環。一個社會如具備成熟的品德教育,自然有助建立對個人、家庭及社會的正確價值觀及態度,可提升國民的素質。
載自2022年11月23日《S-file公民科/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