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兼愛上〉墨子

2022.11.18
27880 27880

〈兼愛上〉

墨子

(1)  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必知亂之所自起,焉①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不能治。譬之如醫之攻②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則弗能攻。治亂者何獨不然?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弗能治。

(2)  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不可不察亂之所自起。當③察亂何自起?起不相愛。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謂亂也。子自愛,不愛父,故虧④父而自利;弟自愛,不愛兄,故虧兄而自利;臣自愛,不愛君,故虧君而自利,此所謂亂也。雖父之不慈⑤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謂亂也。父自愛也,不愛子,故虧子而自利;兄自愛也,不愛弟,故虧弟而自利;君自愛也,不愛臣,故虧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愛。雖至天下之為盜賊者亦然:盜愛其室,不愛其異室,故竊異室以利其室。賊愛其身,不愛人,故賊⑥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愛。

(3)  雖至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亦然:大夫各愛其家,不愛異家,故亂異家以利其家。諸侯各愛其國,不愛異國,故攻異國以利其國。天下之亂物⑦,具此而已⑧矣。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愛。若使天下兼相愛,愛人若愛其身,猶有不孝者乎?視父兄與君若其身,惡⑨施不孝?猶有不慈者乎?視弟子與臣若其身,惡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⑩有。猶有盜賊乎?故視人之室若其室,誰竊?視人身若其身,誰賊?故盜賊亡有。猶有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乎?視人家若其家,誰亂?視人國若其國,誰攻?故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亡有。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則天下治。

(4)  故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惡得不禁惡⑪而勸愛。故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⑫則亂。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勸愛人者,此也。」

【注釋】

①焉︰乃,才。

②攻︰治。

③當︰讀為「嘗」,同聲假借字,「試」的意思。

④虧︰損害。⑤慈︰愛﹙多用於長輩對晚輩、上對下﹚。

⑥賊︰作動詞,偷竊、傷害。

⑦亂物︰亂事。

⑧具此而已︰全數盡在此。

⑨惡﹙􀁚􀇌﹚︰何。

⑩亡︰通「無」。

⑪惡︰惡事,指互相仇恨攻伐之事。

⑫惡﹙wù﹚︰憎惡。

春秋戰國之交,諸侯交征,大國攻伐小國,強勢者欺凌弱小者;臣不孝君,子不愛父,政治失序,倫常關係崩解,一言以蔽之,亂象四起。面對這樣的社會現狀,思想家墨子提出了「兼愛」的思想,主張愛人如己,以此作為治亂世的良方。

墨子﹙西元前476或480年—西元前390或420年﹚,名翟,一說宋國人,一說魯國人,平民出身,早年師從儒者,後不滿儒家學說而自創墨學,聚眾講學,以激烈言辭抨擊儒家與諸侯暴政,獲得大批低下層平民的追隨。他反對儒家「親疏有別」的等級觀念,主張兼愛、非攻、平等,認為天下的亂象皆源於人們之間缺乏無差別的愛,如果社會平等,人們彼此相親相愛,就不會有國與國相互攻伐,強凌弱、貴傲賤、智詐愚的現象。其「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等主張,見於《墨子》一書。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儒墨二家都是顯學,為百家之首,故有「非儒即墨」之說,可見其影響。

【內容分析】損人利己 社會之病

〈兼愛〉共有上、中、下三篇,集中闡述「兼相愛交相利」的道理,勾畫出一幅「以愛止亂」,令天下重回太平的理想社會藍圖。本文為上篇,探究天下大亂的根源,認為「亂」起於「不相愛」,指出「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

文章開篇就提出,治理天下的人必須知道禍亂何所起,然後才懂得如何治理。作者以「醫之攻人之疾」為喻,表明像治病的道理一樣,治亂世須先診斷社會的病根然後對症下藥。緊接着即提出明確的觀點,認為天下的禍亂起於「不相愛」,並列舉各種自利而損害他人利益的現象。這裏作者對當時的社會亂象作出多個層面的細緻描述。「臣子之不孝君父」是亂象之一,兒子愛自己而不愛父親,損父以自利;弟弟愛自己而不愛兄長,損兄以自利;臣下愛自己而不愛君上,損君上以自利,這些都是所謂的「亂」。另一方面,父親不慈愛兒子,兄長不慈愛弟弟,君上不慈愛臣下,也是所謂的「亂」。他們損人利己,都是起於「不相愛」。換個角度看,「天下之為盜賊亦然」,展示出另一亂象。盜賊愛己不愛人,害人以利己,也起於「不相愛」。社會的另一個亂象是,「大夫之相亂家」,諸侯相互攻伐封國,大夫各愛自家利益而侵擾別人。綜觀天下所有的亂事,根源都是「不相愛」。

亂世醫者 理想願景

闡明天下之亂皆肇因於「不相愛」後,文中提出「兼相愛」的主張,並作出正面論述。作者通過一連串的設問,作出引人深思的論說。假若天下人都相親相愛,愛人如愛己,還會有不孝嗎?看待父親、兄長、君上若自己,怎會做出不孝的事?同樣,看待弟弟、兒子、臣下若自己,怎會做出不慈的事?盜賊看待別人家像自家一樣,又怎會去盜竊,去傷害人?看待別人的家族像自己的家族,又怎會互相會侵犯?看待別人的封國像自己的封國,誰會攻伐?經過這一系列的詰問,文中說,設若天下的人都相親相愛,國與國不相互攻伐,家族之間不相互侵犯,盜賊沒有了,君臣父子都孝敬慈愛,天下也就太平了。最後,文章得出結論,治理天下的人職責所在是「勸愛」,因為天下相親相愛就會治理好,相互憎惡就會生亂。

好一個亂世醫者,墨子為他所處的時代診斷病根,也開出了一道治世良方,盡顯醫者仁心。雖然,這只是一種理想的社會願景,未必真能在現實世界裏得以實現,其思想依然不減光輝。墨子作為孔子的反對者,針對儒家「親疏有別」的仁愛觀,強調「無差別」的「兼愛」,目的是「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既不無現實意義,也不乏普泛的道德價值。

【筆法】理論性強 論證充分

墨子是中國古代邏輯思想體系的開拓者之一,也長於運用邏輯推論來論述自己的思想。他的文章理論性強,推理嚴謹,條理分明,深具說服力。本文即體現了這個特點,論點明確,論據充分,論證有力。如論述當時的社會亂象時,採用層疊推演,以重波疊浪的方式反復鋪陳,推演論證。再如,連續設問,形成波瀾起伏之勢,既強化語氣,又表現出思想激情,也增強了感染力。墨子之文不重文采,本文可見一斑,文字通俗樸實,明快通暢。

「兼愛」不同於儒家的「仁愛」,也有別於基督教的「博愛」,然彰顯的「人我如一」的無差別之愛,體現的同樣是一種「大愛」。建議同學自行閱讀〈兼愛〉的中、下篇,以全面認識「兼相愛交相利」思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