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寬限制 增吸引力 求才若渴 香港出招搶
2022.11.14焦點議題
說起人才,過去通常都是用到「招攬」、「引進」,但近來最潮的動詞應該是「搶」人才。香港在過去兩年,流失了約14萬勞動人口,其中約8.8萬為高技術人才,佔比例約63%,難怪新任特首李家超在首份《施政報告》要主力推出多項「搶人才」措施,希望提升香港競爭力,正面回應社會對人才的渴求。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面對全球其他城市不斷在放寬輸入人才的限制,香港政府當然不能故步自封;並必須三管齊下:搶人才、留人才,以及培養人才。
香港的政治氛圍和防疫政策,導致不少外資、人才都相繼離開;同時,各國紛紛推出具吸引力的移民計畫,成功吸納不少人才轉移到當地,加劇香港人才流失。要減少人才流失,提升香港競爭力,政府必須加把勁搶人才、留人才,並培養人才。
新聞資訊摘錄
成立「人才服務窗口」 全球招攬人才
行政長官李家超發表首份《施政報告》,推出多項從海外及內地「搶人才」政策,包括成立「人才服務窗口」,期望每年能向全球招攬至少三萬五千名人士。政府亦將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證計畫,招攬年薪高達港幣二百五十萬元以上或畢業於全球百強大學的人才來港工作;合乎資格的外來人才若在港置業,將可獲退額外繳付的印花稅。
另外,政府又會放寬多項現行的人才輸入政策,包括僱主在招聘人才清單上的職位時毋須證明招聘困難,同時取消優才入境計畫的配額等。
資料來源:摘自2022年10月20日《星島日報》
政策配合 提升香港吸引力
李家超的「搶人才」計畫令人期望,但亦有政界中人感嘆有點「生不逢時」。該政界中人指出,香港最大的競爭力,在於龐大的內地巿場,現時香港與內地未能通關,不免影響吸引人才的競爭力。再者,現時世界雖然面臨經濟不景,但同時疫情下的失業率卻甚低,全世界都在搶奪人才,香港除了降低門檻外,仍需要有其他政策配合,例如居住環境、教育等。當然,內地不會永遠閉關鎖國,一旦內地重新向國際開放,香港與內地通關,香港的吸引力自然大增;即使過去一年轉移到新加坡的人才,亦會回流香港。
資料來源:摘自2022年10月19日《星島日報》
重點認知1
搶奪人才 降低門檻
面對全球不同城市的競爭,新一屆政府亦積極地「搶企業」、「搶人才」,在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多項招攬海外人才措施;其中重點措施包括為期兩年的「高端人才通行證計畫」,合資格人士過去一年年薪要達250萬港元,或畢業自全球百強大學並累積最少3年工作經驗,可獲發為期兩年的通行證,來港後可自由選擇工作、遊覽或探索香港,期間可自由出入本港。目標是未來3年,每年經此輸入最少3.5萬名海外人才。
另外,取消「優秀人才入境計畫」的年度配額、放寬「非本港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逗留期限由一年延至兩年,方便他們留港或來港工作。在港置業的合資格海外人才,如居滿7年並成為永久居民,可申請退還買家印花稅及新住宅印花稅。相關「搶人才」措施比過去政府來得更加積極進取。
重點認知2
挽留人才 拓發展機遇
所謂「人望高處, 水向低流」。如果政府沒有了解當前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並加以改善的話,就算「搶」來了人才,他們最後也同樣會再離開。人才的流動,會首先考慮產業及事業發展機遇,香港如今面對產業單一化,又如何做到人才匯聚?再者,人才與企業是相輔相成的兩大資源,尤其對於金融、科技等高增值產業,當一個地區能夠聚集更多高質素人才,自然就會孵化及吸引到優質企業在此生根或落戶,從而進一步匯聚更多元化的優秀人才,形成良性循環。
另外,宜居之城亦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重要因素,例如居住環境、子女教育條件、城市文化氛圍,以及社會開放程度等等,都是留與否的考慮條件。特別是最近幾年,香港的嚴格防疫措施,亦令海外人才難以適應及卻步的主因之一。
重點認知3
培養人才 多元學習
搶奪人才和挽留人才是短綫及中綫的措施,而加強及加快相關人才的培育才是香港長綫的人才政策。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於去年發表的《2021年IMD世界人才排名報告》指出,香港的教育制度未能提供靈活、多元化的持續學習渠道,持續進修開支佔教育公共開支總額僅約0.5%。
而且,香港一直存在人力資源錯配、青年難向上流動的問題,又未能協助在職人士升級轉型。在知識型經濟之下,市民應不斷主動學習新技能、自我增值;教育方面,政府可以研究建立更着重STEM的課程,讓有天賦的學生更早專攻相關科目,畢業後銜接相應的大學課程;並應鼓勵各行各業推行持續專業發展及在職培訓,營造終身學習文化,同時讓社會和年輕人看見向上流動的機遇。
重點認知4
全球競逐人才 各師各法
能否吸引人才,是國家強盛與否的一項實力顯示。現在全世界都利用各種吸引條件爭奪人才。與香港經濟體系相近的新加坡,經常被視為競爭對手,最新發布的「2022年全球人才競爭力指數(GTCI)」,新加坡是唯一進入前20的亞洲城市(第6位),而香港則比去年稍跌一位,位列第21。
新加坡最新的人才計畫稱為ONEPass,全名為「海外網絡與專業簽證」,申請人過去一年固定月薪達3萬坡幣(約16.5萬港元)或以上便符合申請資格。ONEPass不但有效期5年,期間更不設居留時間限制,可自由出入境;而且持有人跟當地國民一樣,可享新加坡醫療及公共服務,最後還可申請永久居留權(PR)及申請入籍成為新加坡公民。
其他國家同樣積極搶人才,例如英國近年全力發展數碼科技產業,推廣Tech Nation Visa,預計到2025年會增加49萬個數碼技術相關職位;日本則放寬永久居留申請條件,只要是外國高級人才,僅一年就可申請永久居留。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
資料B
一個有關本港人才情況的調查顯示,730名受訪成年市民中,有逾半數受訪者認為香港對人才的吸引力較新加坡少,近8成人認為政府應改善香港的政治、教育及居住環境以挽留人才,而有近7成人認同香港出現人才及勞工短缺,移民是主要因素。
負責該項調查的青年新世界認為,政府應正視因移民造成的人才流失及勞工短缺問題,以實際措施改善本港政治環境,為內地畢業的港人學生提供銜接升讀本地研究生的獎學金,以鼓勵內地港人學生回流,同時應制定內地高考護理課程在內的認可名單,加強專業資格互相認受,引進內地專才。
資料來源:2022年10月7日《星島日報》
1.現時香港人才清單有多少項專業?(2分)
A.10 B.11 C.12 D.13
2.參考資料A,試描述香港的人才數量的變化。(4分)
3.參考以上資料及個人所知,試指出香港在爭奪人才方面遇到甚麼困難。(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D
2.香港的人才計畫申請人數及獲批人數,在2019年之前一直都保持上升趨勢,由2012年的5萬多人,一直升至2019年的7萬8千多人,7年間升幅35%;可是在2020年開始,人才計畫申請人數及獲批人數就急劇下跌至3萬多人,1年間的跌幅達50%。
3.
移民潮:香港正面對回歸以來規模最大的移民潮。2019至2021這三年間,香港人口淨流出已超過13萬。而在第五波疫情下,香港於2022年一季度人口淨流出更高達14萬,這班移民中不乏中產專業人士以及年輕人;
居住環境:根據調查統計,香港被評為今年海外生活和工作成本最高的城市,而生活成本和樓價之高,大大降低香港對人才的吸引力;
嚴格防疫措施:政府的嚴格防疫措施,包括嚴謹的社交限制、疫苗接種政策、商務營業限制等,加上一直「封關」,也令海外人才難以適應而選擇離開。
學習工具
招攬人才 議題本質
於全球化年代,人才可以自由流通。在過去近3年,香港內有新冠疫情打擊及移民潮影響;外有強大競爭對手,人才流失情况令人關注。為增強香港的國際競爭力,《施政報告》通過優化及新增多項輸入人才計畫、積極招商引資,招攬各地人才來港發展。
關鍵詞
‧人才流失 Talent Loss
‧ 知識型經濟 Knowledge-based economy
‧ 創科產業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國際金融中心 International Finance Centre
‧人才培訓 Personnel training
‧高增值產業 High value-added industries
‧邊緣化 Marginalization
‧移民潮 Mass Migration Wave
參考資料
‧香港人才清單
https://www.talentlist.gov.hk/tc/talentlist.html
載自2022年11月14日《S-file公民科/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