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膠袋徵費倍增 提早「走塑」源頭做起!
2022.11.07焦點議題
除夕開始, 大家購物時如須商戶提供膠袋,就要多付一倍費用,由五毫加至一元。「加價」目的都是想從源頭減廢,而為環保出力的好事更陸續有來,如禁止食肆向顧客提供即棄塑膠餐具有望提早至明年落實;不過,當社會有機會跟膠袋、膠叉、膠匙告別的同時,卻要當心網購流行下,過度包裝的塑膠廢物會否「乘勢而上」。
無論是膠袋徵費加價或是禁止食肆向顧客提供即棄塑膠餐具,帶出重點都是:讓香港市民在日常生活中走塑已經刻不容緩。因為塑膠的回收率、重用機會都不高,最終落戶堆填區,不知多少年才能被分解,因此社會積極一點以不同方法來源頭減塑,也許是目前較理想的方向。
新聞資訊摘錄
膠袋徵費擬加至1元 冷凍食品無豁免
膠袋徵費實施逾十年,政府決定提高徵費,昨日提交立法會的文件顯示,徵費由五毫增加一倍至一元,目標在今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實施新徵費。豁免範圍方面,當局將取消目前兩項豁免,包括「盛載冰凍或冷凍食品」,以及「完全載於非氣密包裝食品」。當局估計新徵費實施後,堆填區膠袋的棄置量可減少大約百分之二十五。
立法會對於調整膠袋徵費一直有爭論,立法會議員謝偉銓曾建議將徵費一舉加至二元,認為如收費調整至較高水平,市民用膠袋前便會三思。九龍中直選議員楊永杰質疑,徵費只會加重對基層市民的負擔,理應「一毫子都不收」,通過教育從根源鼓勵市民減廢。而是次建議,政府則仍採納一直以來計畫的一元。
資料來源:摘自2022年10月7日《星島網》
食肆提前「走塑」 明年第4季實施
環境及生態局向立法會提交文件,建議提早禁止食肆向顧客提供即棄塑膠餐具,由原本的二○二五年,提早至明年第四季實施,違例者可被罰款兩千元。一家食肆高層人員向本報表示,餐飲業也支持環保,但希望政府加強宣傳教育及協助業界適應。綠惜地球總幹事劉祉鋒亦對政府提早推行相關措施表示歡迎。
劉祉鋒表示,目前內地和歐盟「限塑令」的相關措施早已「出台」,香港已經落後。他強調,自備餐具並非不可行,本港不少市民都有自備飯盒買「兩餸飯」,或自備杯子買咖啡,部分店鋪也會為自備杯子的顧客提供優惠。政府只需設立明確罰則,做好公眾教育,讓市民清楚了解即棄塑膠餐具的禍害,才會更易接受規管。
資料來源:摘自2022年10月19日《星島網》
重點認知1
源頭減塑重要性
想環保,從源頭減少廢物的出現,少製造、少購買是不二法則,然後盡量重複使用,及至真的要將其棄置時也小心處理,分類回收,讓其可以循環再造。本港對於塑膠產品和廢棄物,雖然都以這樣的路徑為目標,但數據卻告訴大家,某些方面須要重點處理。
‧塑膠棄置物多
環境保護署去年底公布「香港固體廢物監察報告——2020年的統計數字」,大家可看看以下圖表:
‧分解回收不容易
根據圖表,在一眾都市固體廢物中佔最多的是易腐爛的廢物(主要是廚餘)、紙料和塑料。相信同學都知道,廚餘是有機物,紙的成分又以植物纖維為主,相對塑料容易被分解回歸大自然。而塑料(塑膠廢棄物)則要十年,甚至百年以上才能分解,科學家更指出,假如落在大海,一個塑膠袋要花十年至三十年才能分解,普通的膠樽則要花四百五十年!
說回報告內容,本港在2020年每日棄置在堆填區的都市固體廢物量,按年減少了2.2%,可是塑膠廢棄物的棄置量卻上升:
~膠袋:日均棄置804公噸,按年增4.7%
~塑膠及發泡膠餐具:日均棄置266公噸,按年增33%相信是因為新冠病毒疫情的緣故,市民多叫外賣導致棄置的即棄餐具大增,有環保團體指出,如此的棄置量相等於一百九十多億件膠刀膠叉。
疫情下多用了即棄餐具是可以理解,人們或會認為只要做好回收工作,也許能「將功贖罪」,可是,廢物回收率並不理想,只有兩成八,是1997年以來最低的數字。
因此,從源頭減塑是比較好控制塑膠廢棄物產生的方法。
重點認知2
源頭減廢對策
‧2022年12月31日,膠袋徵費將由五毫增至一元,「盛載冰凍或冷凍食品」及「完全載於非氣密包裝食品」的兩項豁免亦會取消,只有購買沒有包裝、沒有完全載於包裝的食品或購買以非氣密包裝的餐飲外賣,才可以獲免費提供膠袋。當局估計新徵費實施後,堆填區膠袋的棄置量可減少大約百分之二十五。
‧環境局建議提前禁止食肆提供即棄塑膠餐具,若獲通過,則建議會由原本在2025年實施,提早至最快明年第四季。根據建議內容,相信可以大大減少塑膠餐具變成廢棄物的問題:
‧局方又建議最快於明年第四季起禁止製造、銷售或免費派發即棄雨傘套、打氣棒、熒光棒、棉花棒;並禁止酒店免費提供即棄洗漱、梳妝用品如膠梳、沐浴露和樽裝水。
重點認知3
小心網購過度包裝
膠袋、膠餐具等等傳統的塑膠日用品造成的環保問題,社會各界留意了很長時間,現今有望得到解決,不過大家也當關注產生塑膠廢棄物的「生力軍」會乘勢而上,就是網購。
環保觸覺進行了「網購包裝調查2022」,發現由於物流運輸的需要,網購貨品都被重重包裝來確保安全,速遞袋、泡泡紙、膠袋等等塑料用得特別多,最令人擔心的是,調查發現部分人不清楚哪些可以回收。可回收的不回收,會使塑膠廢棄物增加;不可回收的拿去回收,「污染」了其他可回收的物品,或會影響最終回收物品的質量。
可有對策?舉例,利用拉鏈式紙箱、扣底盒等就可以減少使用膠紙!鼓勵同學可在這方面多作了解,甚至發明,使網購不會成為污染環境的生力軍。
補充資料
啡色回收箱只收膠樽!
「藍廢紙、黃鋁罐、啡膠樽」的口號大家耳熟能詳,但不少人卻以為凡是塑膠的東西都可以放入去回收,其實是錯誤做法。
塑膠是有分類的(見圖)。啡色回收箱只是用來收集膠樽,多為1、2、5號的膠,其餘的「塑膠一族」:膠袋、膠餐具、飲管、食物盒、即棄塑膠食物容器、乳酪杯、膠樽蓋、膠桶、CD碟、手機套包裝膠盒等等,大家還是送到由環保署資助非牟利團體營運的社區環保站「綠在區區」所設置的塑膠分類回收桶處理吧。
圖:綠色和平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
資料B
根據聯合國統計,全世界每年有超過800萬公噸的塑膠廢料進入海洋,面對如此龐大的「塑量」,多國已推廣「走塑」文化多年,減少使用即棄膠袋和包裝。至2014年,德國人更發起全球首波「裸買」運動(shop naked),在德國開設了第一家無包裝的實體「裸賣店」,推動環保消費。除了德國外,其他國家也出現類似的概念商店,例如美國有商店在客人購物前提供容器秤重服務,在結帳測量商品重量時,扣掉容器重量,以此鼓勵客人重視環保。
「裸裝」產品不一定比傳統的包裝產品便宜,但在許多地方也無減消費者購買的意欲。英國一家專門研究消費模式轉變的機構Global Web Index的資料顯示,在全球,願意為環保產品支付更多費用的消費者數量從2011年的49%增長到2018年的57%。還有一個有趣例子,就是全球首家裸賣牙膏的美國公司Bite。牙膏被視為最難裸賣的產品之一,因此他們發明了藥丸狀的牙膏,方便顧客自攜容器購買。Bite牙膏絕不便宜,費用為30美元,供四個月使用;至2020年,其銷售額已比2019年增長了200%以上。
資料來源:摘自2021年9月20日「裸裝洗衣液販賣機 每年減少一萬膠樽」https://ngplusmedia.com
1.環境局向立法會提交文件,建議提前禁止食肆提供即棄塑膠餐具,假若順利成事,以下哪些情況會在首階段落實?(1分)
(1) 禁止向堂食顧客提供飲管和塑碟 (2) 禁止向堂食顧客提供膠杯
(3) 禁止向外賣顧客提供外賣盒 (4)禁止向外賣顧客提供膠刀、膠叉、膠匙
A.(1)、(4) B.(2)、(3)
C.(1)、(2)、(4) D.(1)、(3)、(4)
2.根據資料A的內容,超市走塑與膠袋徵費在超市推行時會有甚麼分別?(4分)
3.「無包裝商店」、「裸買」面世不足十年,根據資料B,你能歸納出要讓「裸買」獲得市場接納的關鍵因素嗎?(4分)
建議答題方向
1.C
2.超市走塑主要在商戶層面進行減少使用塑膠,例如不會將一棵棵的白蘿蔔個別用透明膠盤和保鮮紙作預先包裝,而是簡單地一棵棵堆疊起「裸賣」;政府的膠袋徵費措施則是針對消費者層面,以收費形式降低消費者對購物膠袋的額外需要,鼓勵市民自備環保購物袋。
3.創意和科技的利用,使產品能在沒有包裝下也能讓消費者方便和安心購買就是關鍵,就像資料B中提及的牙膏例子。
學習工具
減塑徵費 議題本質
膠袋徵費「加價」並不止影響消費者,而是關乎香港的可持續發展。通過膠袋徵費和其他或官方或民間推動的減塑工作,了解香港在環境保育的實踐,以及不同持份者在推動環境保育方面的角色和責任。
關鍵詞
‧膠袋徵稅 Environmental Levy on Plastic Shopping Bags
‧即棄塑膠餐具 Disposable plastic tableware
‧可回收性 Recyclability
‧可生物降解塑膠產品 Biodegradable plastic products
‧無包裝商店 Zero waste store
‧豁免 Exemption
參考資料
‧無包裝商店攻入香港!無包裝商店的起源與理念
https://bit.ly/3WmUrwQ
載自2022年11月7日《S-file公民科/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