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當猴痘等疫症 不再是「地區限定」

2022.10.19
27748 27748

知識無國界

1958年,一群由新加坡出口到丹麥一間研究小兒麻痺症疫苗的實驗室的圈養食蟹猴,莫名地爆發水皰病。這是人類史上首次發現猴痘病毒,因而將病毒命名為「猴痘」。然而,猴痘病毒的宿主不只是猴子等靈長類動物,囓齒類動物包括兔子、倉鼠等亦有可能帶有病毒。

首宗發生在人類身上的病例在1970年發生於非洲剛果民主共和國,此後,非洲平均每年發現數千宗病例,但一直罕見於非洲以外的地區。直至今年5月,一名從尼日利亞旅遊返回英國的男子證實感染猴痘;短短數個月內,病毒傳播至全球超過90個國家及地區,今年全球的感染個案更在9月份突破6萬宗。


●2018年,中非共和國宣布猴痘為流行病,無國界醫生在當地開展項目應對疫情。圖為一名無國界醫生前綫救援人員為病人抽血,以作進一步檢驗。©MSF


●無國界醫生在位於中非共和國西南部的醫療中心協助治療猴痘病人,而救援人員在離開隔離區後,均會進行消毒。©MSF

自2020年起,全球飽受2019冠狀病毒疫情折磨,相信你我都深深體會到疫症對個人身心、經濟以至整個社區的影響。在未成功研發疫苗之時,更加是人心惶惶,但大家又能否想像到,自1970年開始飽受猴痘、瘧疾、伊波拉等多種疫症煎熬的非洲人民,多年以來身心是何其難受?

疫苗分配不公問題 纏繞多年

雖然猴痘死亡率不高,但疫苗研發目前仍如火如荼地進行。在過去數十年,即使非洲曾發生多次猴痘爆發,但只有丹麥Bavarian Nordic藥廠研發及生產猴痘疫苗Jynneos;此疫苗分別在2013年及2019年獲歐盟及美國當局認可。不過,自從今年5月起,歐洲及北美洲爆發猴痘疫情,美國龍頭藥廠莫德納(Moderna)才宣布開始研發疫苗。

此問題並非朝夕而生,彷彿不論何種疫症,均要等到富裕國家受影響方會被正視。而疫苗分配不公的情況,在不同疫症均可見一斑。以冠狀病毒疫情為例,大部分疫苗被分配到富裕國家,主要集中在歐美及亞洲部分區域,其中包括香港在內的某些地方,更一度出現疫苗過剩的情況。相反在較貧窮的國家,例如非洲及中東等地,獲分配的疫苗數量遠低於需求。即使富裕國家願意捐出疫苗,亦會因為冷藏設施、電力供應等問題,致令較貧窮國家的人民無法成功接種疫苗。

知多點

猴痘病徵及傳播途徑一覽



天花疫苗作為其中一個用作治理猴痘的方法,可大概分為會衍生較多副作用的ACAM2000疫苗,以及相對安全穩定的MVA-BN疫苗。目前全球約有1億劑ACAM2000疫苗和約1,640萬劑MVA-BN疫苗,當中大部分MVA-BN疫苗由美國持有。

疫苗共享機制 只聞樓梯響

在今年猴痘疫情爆發前,富裕國家曾承諾會應世界衞生組織要求及國際需要,分享3,100萬劑疫苗,撥作為全球預留緊急天花疫苗庫存,而世衞亦聲稱會建立一個疫苗共享機制。不過富裕國家和世衞至今仍未落實清晰的時間表,細節有待擬定,目前暫未有任何國家捐出疫苗。

無國界醫生「病者有其藥」項目疫苗醫療顧問謝蒂醫生(Sharmila Shetty),日前撰文回應猴痘疫情,形容非洲國家人們「在疫苗輪候隊伍中再次敬陪末席」,表示:「由於疫苗生產出現壟斷,加上依賴疫苗捐贈,我們無法期望非洲西部和中部的人能公平地獲得所需的疫苗。」謝蒂醫生提出,將技術轉移至非洲公司等建議,呼籲盡快採取行動,以免能獲得疫苗和未能得到疫苗的群體之間的差距愈來愈大。


●一名只得13個月大的嬰孩不幸染疫,他的手腳出現紅疹及水泡,並可能擴散至全身。©MSF


●位於中非共和國的姆拜基於2018年爆發猴痘疫情;病者一般出現紅疹、水泡,以及發燒、頭痛等病徵。©MSF

無國界醫生推動 「病者有其藥」倡議

無國界醫生自1999年起推動「病者有其藥」運動,強調豁免知識產權的必要,促進更大規模、更快速度生產疫苗和藥物,以及公平地分配給世界各地的病人。欲了解更多無國界醫生「病者有其藥」項目的工作,可前往:https://msfaccess.org/about-us

載自2022年10月19日《S-file公民科/通識大全》

圖文:無國界醫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