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童話破滅時
2022.10.11「很久很久以前⋯⋯」相信是大家都讀過的童話故事開頭,你還記得那些美麗的公主、英俊的王子和惡毒的後母嗎?童話角色通常性格單一、純粹和扁平,正邪黑白格外分明。不過,近年迪士尼反其道而行,將反派角色提拔為主角拍成電影,例如《黑魔女》和《黑白魔后》講述惡女的感人故事,打破了這些童話壞蛋的刻板印象,極具玩味。今期《S-file》也反行其道,拆解童話故事漏洞,又邀請最近出版新書《王子公主診療所:童話心理學教室》的香港恒生大學社會科學系高級講師潘啟聰博士,為大家剖析童話背後的心理學原理,目的並非打破大家的童年幻想,而是希望讓大家重新發現童話的價值。
童話故事少不了王子和公主,幾乎所有故事都有他們的身影,不少人都曾經對他們有過十分美好的想像。但事實真是如此嗎?記者綜合各個經典童話,嘗試模擬王子公主的內心世界,重新演繹一次錯漏百出的童話故事情節:
白馬王子的自白
像我這樣英俊又有錢的富二代,有時真的很難替別人想出不喜歡我的理由。至於我的長處,除了騎着白馬無所事事和天天開舞會之外,我還十分擅長「一見鍾情」。
《白雪公主》中的瘋狂
有一天,我經過一間七人小劏房,瞬間愛上那具躺在玻璃棺材的屍體,馬上叫僕人打包抬回家當老婆,後來屍體竟然自己醒來了,害我差點以為自己拐走的是耶穌呢!
且慢⋯⋯我知道你們在想甚麼的,我可不是有「戀屍癖」的變態!
《灰姑娘》中的癡情
又有一次,我在舞會看見一個漂亮的少女。完場後卻連她的電話也沒問到,可幸愛情實在太偉大了,我撿到她的玻璃鞋,於是我便動用舉國的力量(當然主要是我國王老爸的力量),反轉整個國家,終於找出那個能穿二十九號鞋的美女,帶她回去當老婆。
(設計對白)
美麗公主的自白
真的只是巧合吧,我當然不是個只會看外表的膚淺女子,只是愛上我的全都是英俊的王子罷了。畢竟像我這種不吃人間煙火的女子,實在不多見了,呵呵⋯⋯
《青蛙王子》中的現實
你要談談《青蛙王子》嗎?那實在是一個誤會,有人可能以為青蛙為我撿回了金球,我還抓起他狠狠地摔向牆壁,實在太殘忍了!但說真的,誰也不可能喜歡一隻青蛙(還未算牠既醜陋又會說話這麼怪誕可怕)吧?至於後來他解除魔咒,變回英俊又有錢的王子後,我馬上愛上他的事,只能說愛情實在太偉大了。
《白雪公主》中的天真
我覺得自己實在清純得很,縱使惡毒的王后三番四次地刺殺我,先是用胸帶勒昏我,再用有毒的梳子加害我,最後又請我吃毒蘋果,每一次我也全心全意地相信陌生人。天啊!我實在太純真了。直到後來突然醒來,發現有個英俊的王子把我連同棺材抬回他七千呎的大豪宅。呵呵,我倆當然很自然地結婚生子,從此過着幸福快樂的日子。
(設計對白)
用心理學剖析童話
撇除所有「美麗幻想」,王子和公主的形象原來會變得如此截然不同。那麼既然童話故事充斥着以上種種荒謬,為何能夠一直流傳至今,成為經典呢?
潘啟聰新書《王子公主診療所:童話心理學教室》,就是從長大後重讀感覺怪怪的童話故事中,剖析背後所涉及的心理學知識,包括愛情理論、認知發展理論等,點出童話對孩子成長的價值。
問童話情是何物
我們成長後再讀童話總有種邏輯斷裂的感覺,以「愛情」為例,它是童話故事的永恒主題,裏面的王子和公主經常彼此一見鍾情繼而閃婚,從此過着幸福美滿的生活。但隨着成長,我們當然知道這些只是美好的幻想,回歸現實生活便會產生幻想破滅的感覺,那麼童話與現實的「愛情」到底相差甚麼呢?
潘啟聰介紹了一個耶魯大學的愛情理論「愛情三因論」(Triangulartheoryoflove)。他解釋,構成愛情需要親密(intimacy)、激情(passion)和承諾(commitment)三項元素,缺一不可。「例如故事中王子和公主往往都在互不了解的情況下便草草完婚,完全沒有『親密度』可言。試想像你有心事的時候,卻不會找伴侶傾訴,缺少了一種緊密依戀的感覺,實在不是一段美好的關係。」
另一方面,激情和承諾也是不可忽略的元素,他提到激情常與浪漫之愛相關,情緒刺激為人帶來熱情和興奮的強烈情感。相反,承諾通常是有意識地彼此堅持,例如確定關係或結婚,對於維繫一段長久的關係十分重要,正如提出理論的心理學家史坦伯格教授所言:「這三項要素的絕對強度,決定了人所感受到的愛。」原來現實中的愛情並不如童話般簡單,人事關係也並非黑白分明。
迅速認識世界的窗口
不過,「過度簡化」是童話的罪嗎?
潘啟聰引用發展心理學大師皮亞傑(JeanPiaget)提出的認知發展理論(Theoryofcognitivedevelopment),解釋童話故事中非黑即白的寫法其實是小朋友認識世界的起點,因為兒童成長期最初難以理解抽象概念,於是「角色有很多刻板印象,例如後母一定是壞人、公主王子一定是好人,小朋友便可以很清楚、很快地掌握這些非黑即白的概念。」
潘啟聰再指出,小朋友成長過程最初慣以自己為中心,其後通過遊戲,才能從中理解不同位置對他人的期望,慢慢獲得「移情」的能力,學會代入他人的角度思考。「好像踢足球,一隊有前鋒、中場、後衞和龍門不同角色,例如龍門自然不希望後衞被對方突破防守。」隨着對世界認知加深,童話中的刻板印象便會慢慢退場。
他又補充,「其實並不需要擔心這些刻板印象會影響他們後來成長的價值觀,我信任童話故事,也要相信小讀者有解讀的能力。」
延伸閱讀:榮格的十二種原型人格
童話人物放諸現實看似幼稚,但其實頗受心理學家青睞,例如日本知名心理學家河合隼雄認為,童話其實象徵着人類不同的原型人格。
河合隼雄的著作《童話心理學》中提到,「在經歷原型體驗時,人力圖更直接地將這種經驗傳達給別人,便產生了故事。這就是童話、寓言故事的起源。這種原型體驗符合人的普遍心理,因此被很多人接受,並跨越時代一直流傳下來。」這解釋了童話故事在人類歷史中的地位和價值,河合隼雄在書中利用心理學大師榮格(CarlJung)的理論重讀童話故事,其中「十二原型人格」是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榮格指人類集體潛意識中存藏着十二個基本的人類形象,每個形象都有各自的價值觀、意義和性格特點,例如「天真者」(innocent)喜歡自由自在、天天快樂,為人單純而天真無邪,這正是多番被害仍懵然不知的白雪公主。河合隼雄通過解構童話角色的原型人格,最後希望反照現實,讓讀者更加了解自己,這一點便是我們長大後再讀童話的價值。
文:盧家彥 攝影:蔡建新 圖:星島圖片庫、網上圖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