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三式起筆法

2022.09.20
27657 27657

一年之計在於春,學子的一年之計,在於九月。看看月曆,已開學近大半個月,相信大家也差不多要呈上本學年第一篇寫作功課了吧?常言道:「好的開始,是成功一半。」然而,輕舒素袖,大筆在手,卻遲遲未能落筆寫下第一個字?今日《S-file》帶大家從三篇精選名作,看看古代文人怎樣匠心獨運,巧用「白描」、「誇張」及「襯托」三種手法落筆寫下第一段,奠定好的開始。

第一式‧善用白描

文憑試中文科「十二篇指定範文」裏,〈廉頗藺相如列傳〉(節錄)是最長一篇,仔細記述了兩位趙國良臣的高風亮節。太史公是怎樣開始這篇傳奇的呢?

老實說,只是一段平淡的客觀敍述而已,廉頗是良將,以勇氣聞名;至於藺相如,明明是本篇主角,卻只有三句介紹,純提及他是「舍人」出身。可是,接下來趙王接獲秦王來信要求交換和氏璧,趙國陷入兩難之際,繆賢向趙王推薦門客藺相如,於是便有了「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的美談,藺相如以過人的勇氣、靈敏的頭腦,保全趙國的尊嚴,趙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列廉頗之右」。

故事來到尾聲,讀者忽然便明白了開首的用意:廉頗一直「以勇氣聞於諸侯」,換來上卿的地位,如今居然被一個只懂「口舌為勞」的平凡人趕過頭來,自然心有不甘了。「負荊請罪」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了,廉頗後來知道藺相如以國事為重,不想與自己衝突,深感羞愧,背着荊條向藺相如道歉。藺相如容人雅量固然值得欣賞,但文章開首所述的這位「趙之良將」,居然痛改前非,放下尊嚴誠心認錯,展現出另一種難得的「勇氣」。

開好一個頭,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承接、發展、轉折和呼應,就像藺相如出身平庸,卻能嶄露頭角,成就不平凡的人生下半場;又像廉頗,以勇氣始,經歷反思,終獲「新的勇氣」。

第二式善用誇張

 「阿房宮」本是秦始皇的宮殿,楚漢相爭時被項羽一把火燒光了。千年後,唐朝的杜牧卻憑空寫了一篇〈阿房宮賦〉,所為何事?原來杜牧所處的時代局勢紛亂,內憂兼逢外患,但皇帝依然建造宮室,縱情享樂。杜牧於是以「阿房宮」來借古諷今,警惕時人。這篇作品的開端甚為精采,首四句更廣為傳誦:

相比於〈廉頗藺相如列傳〉的平鋪直敍,〈阿房宮賦〉的開首如何用筆精奇?首四句每句三字,連續用了四個短促的入聲字——「畢」、「一」、「兀」和「出」,營造氣勢,更把歷史凝聚在短短十二字之中:六國破滅了(畢),秦一統天下了(一);始皇命令砍光蜀山的樹(兀),然後阿房宮便橫空出世(出)。之後他接續運用時間空間上的誇張手法,不僅寫出了阿房宮規模宏大,更明示了秦皇揮霍、擅權而不恤民命。

接下來,杜牧在其後段落,細寫皇宮內的奢華生活和華麗陳設,然後歷史推移,秦末民變,這麼一座皇宮,轉眼間便「楚人一炬,可憐焦土」了。全文結尾,杜牧轉描寫、記敍為議論,滅秦的其實是秦國自己,華美的阿房宮只代表了君王的暴虐和世人的悲哀:「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完成了本文借古諷今的旨趣。阿房宮已不復見;杜牧的筆力和仁心,卻歷久彌新。

第三式‧善用襯托

蘇軾有一位朋友李公擇,年少時在僧房讀書,留下九千餘卷,供後人隨意取閱。李公擇請蘇軾寫一篇文章,為這「李氏山房」留作紀念,鼓勵世人勤學惜書。

李氏一番好意,原應嘉許,但這個主題要寫得好而不落俗套,就得花點心思了。蘇軾這篇文章的第一段是這樣的:

蘇軾一開始並不是寫書,而是寫象牙、犀角等珍寶,這些寶物有價值卻不實用;但實用的東西如木材、雜糧等,卻會愈用愈少。有甚麼東西,既珍貴又悅目,用完又不會失去的呢?就是書本了!

這段開首,設想巧妙,形象鮮明,語氣平緩而堅定,肯定了書本和讀書的價值。他並沒有一開始便讚揚李公擇藏書豐富,這樣起筆好像流於私人之間的恭維;他也沒有一開始便像道學家般教誨讀者讀書重要,這樣起筆也流於呆滯。他想到先用幾種實物作親托,帶出了書本「人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獨特價值。

接下來的第二段,蘇軾記述古人讀書不易,「欲求《史記》、《漢書》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書,日夜誦讀,惟恐不及。」每一代的飽學之士,都靠讀書,而要讀書,就得尋訪書本,尋得了,不惜花費巨大時間心力手抄記錄,就像前文所述的象牙犀角般珍惜。

文章第三段,蘇軾始記述撰文由來:我的朋友李公擇,年少時讀書於廬山下的僧舍;離開時,把藏書九千多卷都留給後人:「供其無窮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當得。是以不藏於家,而藏於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蘇軾最後藉此表揚李氏的無私,亦勉勸後進珍惜讀書機會。

與杜牧一樣,蘇軾把主旨留在最後才說,採用新鮮手法來為文章作開首,予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不知讀者們聽了蘇軾的說法,會否更珍惜上學學習的時光呢?畢竟你書包裏的書本,原來價值連城的哦!

文:小魚老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