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突破地域】浸大王錦輝設科創中心 沉浸式場景上課添趣味
2022.09.15新冠肺炎疫情下,學校減少了體驗學習,海外交流團更全面停辦。為了提升同學的學習趣味和效能,並突破地域限制,位於沙田的直資學校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斥資約二百萬元,開設「所羅門科創教育中心」,當中最矚目的,是設置了六米乘六米的沉浸式學習空間InnoCave,可以配合VR和AR等裝置使用。總校長陳偉佳指,現時設InnoCave的中小學不多,相信規模是本地中小學之中最大,期望有關設備可引入各科課程。
記者:陳艷玲 攝影:何健勇 部分圖片︰受訪者提供
「黃河的聲音是怎樣的?你們閉上眼聽聽!」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中文科老師王嘉航,早前就在小學部校舍新設的「所羅門科創教育中心」,利用沉浸式學習空間InnoCave,帶領小二生「穿越」到唐代,教授詩人王之渙的作品〈登鸛鵲樓〉。
當換上古裝,化身成王之渙的王嘉航,解釋「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兩句時,地板屏幕就出現滔滔河水的畫面,甚至還「流過」同學的腳邊,加上水流澎湃的聲效,讓同學恍如置身詩人身處的境地,了解詩中所描述的景象;其後,王嘉航再把主屏幕調至鸛鵲樓,讓同學看看身在鸛鵲樓內部,以及登上最高層時,所看到的風景又有甚麼不同,再加上提問和引導,向同學解釋為何「欲窮千里目」,要「更上一層樓」。
InnoCave體驗瞬間轉移
總校長陳偉佳表示,該校早於創校時,已提出着重學生的中、英文能力,而資訊科技亦是重點發展項目。「這十多年來,資訊科技發達的程度,可說是人類歷史上最快。作為一所學校,我們要裝備學生,所以要不斷升級有關資訊科技的設備。」
陳偉佳指,該校的資訊科技設備,向來走得較前,包括設立「21世紀教室」,添置Smart TV、互動電子白板等。為了增加同學學習時的互動,該校獲有心人捐款,斥資約二百萬元,改裝電腦室為「所羅門科創教育中心」,並已於今年五月啟用。
該中心除了可用作學寫編程之外,還設置了六米乘六米的沉浸式學習空間InnoCave,有投射裝置,當配合VR(虛擬實境)和AR(擴增實境)裝置,再配合不同教學軟件時,即可讓學生身歷其境,例如瞬間到了大英博物館看文物,或在火山口看熔岩流過,甚至到達火星表面,了解其環境和氣候,讓學習變得更有趣。
裝備新世代 擬引入各科
副校長(小學部學與教)李家榮表示,傳統的教育是單向式,或透過2D畫面傳送知識,但隨着社會和科技的進步,現時已發展至進入元宇宙,小朋友畢業後的世界,肯定跟現時更不同,所以學校應好好裝備小朋友,包括知識和創意。「若在固有的框框內學習,學生難以發揮創意,但透過InnoCave的學習體驗,創意和空間是無限的,學校可更大膽讓小朋友發夢,以前覺得不可能的東西,現在都可以發生。」
陳偉佳表示,現時中小學設InnoCave的學校不多,他亦相信該校沉浸式學習空間的規模,是全港中小學之中最大。
而在「所羅門科創教育中心」啟用前,校方亦有給予老師們訓練,並鼓勵他們使用相關器材,在不同科目做試驗,希望可引入課程。例如在語文科的作文課堂上,老師要求學生描寫風景時,就可投射出瑞士風光,刺激學生的創作靈感;在體育科,亦可有不同的體適能訓練。
疫情成契機 師生熟習IT
事實上,新冠肺炎疫情,亦是學校發展科技的契機。陳偉佳指,在學校停止面授期間,老師和學生更多機會大量地使用資訊科技,用不同教學軟件,學生在應用上亦較以往純熟;而在沉浸式學習空間內,只須透過轉換軟件和器材,全班學生已可即時身處不同場景,「即使在疫情下,未能親身去大英博物館,亦可三百六十度觀看木乃伊,但當然,能親身去看是最好。」
中一11月招生面試考解難
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的小一招生,已截止申請,今年該校收到約七千個申請,競逐一百六十個小一學位。現時該校已進入面試階段,而最後階段會邀請家長到校見面,以了解家校的教育理念是否配合。
公開學額約35個
至於中一的招生,一般於十一月下旬開始,直至十二月中後期,為期約一個月。首席副校長(中學部暨國際課程總監)廖詠琪表示,該校的家長簡介會,一般在十一月中舉行,如果疫情容許,今年盡量希望舉辦實體簡介會,讓家長可親身到學校,看校內的設施和接觸學生。
由於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是一條龍學校,小六學生多會直升中一,故該校中一公開招生的學額,大約只有三十五個。「因小學和中學的班房面積不同,而中學部較大,故仍可招收少量學生,每年可招收的學額,約三十至四十人不等。」
廖詠琪表示,該校中一有五班,每班約三十五人,所有科目都會按學生能力分組,而中英文都是分八組上課, 以支援學習需要。
雖然中一公開招生的學額不多,但該校去年卻收到約一千二百個申請,即約三十多人競爭一個學位。廖詠琪預計,雖然現時有移民潮,但估計今年的收生情況跟去年相若,「再前一年其實都有移民潮,但去年收生的申請,卻比前年多,插班生的申請數字也有上揚,相信跟家長了解到我們除學術外,亦會給予學生全人發展,在升學上也有支援有關。」
移民潮不減競爭
廖詠琪表示,在疫情前,學校會設小組面試,如果今年疫情紓緩,會重設小組面試,給予申請人不同任務。「過往的小組面試,是有任務給他們,讓他們透過互相協作去解決問題,同時看他們如何表達自己,希望了解申請人在學術以外的共通能力,包括語言能力、數理邏輯能力、思考能力,以及可否分析和解決問題等。」
至於第二輪面試,則會同時面見家長,希望找到合適學生之餘,家長亦可配合學校,了解家長是否認同學校的辦學理念。「我們期望取錄的學生,是有陽光和朝氣的,喜歡學習,願意接受挑戰,欣賞學校給他們的機會,懂得在機會中發揮所長;而由於學校以英語授課,所以語文能力亦是學校非常重視的一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