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中日字詞物語

2022.09.13
27614 27614

日本使用漢字的歷史久遠,大家平日逛街有留意到諸如「丼」、「鮪」、「馬尺」等等的日語漢字嗎?我們常打趣日本是香港人的鄉下,各位同學對日文漢字又有多少認識呢?今期《S-File》和大家一起學日文,專訪新書《中日字詞趣談》作者陳志誠教授(見圖)。他年輕時曾公費留學日本,回港後在各大專院校教授語文。今次他從兩個日文漢字出發,娓娓道出中日文化的轇轇轕轕。

日語中的儒家文化

各位同學見過「躾」這個字嗎?是不是馬上聯想起身材很好的俊男美女呢?陳教授解釋,「躾」日文讀音是SHITSUKE(しつけ),是日本人根據「六書」(中國造漢字的六種方法)創制而成的會意字,在
漢語裏是沒有的,屬於日本的「國字」。「『􅺥』由『身』、『美』兩個字合成,『身』的『美』並不是指體魄健美、樣子漂亮,而是表示『有教養』。」

教養不可「得把口」

陳教授指出,中國古代儒家思想對日本影響深遠。雖然「躾」是日本獨有的國字,但字的意思可追溯至中國古代大儒荀子在《勸學》裏的話:「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意思是君子學習是為了完善自己,表現於行為舉止與儀態;小人之學卻只是為了賣弄,把學問當作家畜、小牛般的禮物去討好別人。荀子又說:「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口和耳的距離只有四寸,(道聽塗說之言)又怎能完善我們七尺高的身體呢,十分生動地說明了小人之學「得把口」的特點。

「換言之,具有教養、禮貌的『身軀』,才是美好的『身體』。日語『躾』解作『教養』,很可能正是借取了這個意思。」陳教授補充,《論語》是日本人最重視的儒家經典,而且他們熟讀孔孟思想,甚至直到現在的日本也保存了很多有關「禮」的傳統文化,比起現代中國猶有過之。

日語中的哲學世界

陳教授點出,日本人常給人事事專注認真的印象,很多技藝都會以較宏觀、哲學的「道」相稱。「日本人常將技法提升至哲學層面,我們稱書法,他們就稱書道;我們叫劍法,他們就叫劍道。」陳教授舉例尋常如我們平日切肉切菜經常用到的「菜刀」,日本人都可以把它昇華為哲學。

「菜刀」的日本語是「庖丁」,讀作HOOCHOO(ほうちょう),屬於日語中的「國訓」,「訓」是「訓釋」的意思,意即使用中國原本的漢字,但字意則由日本人解釋。「庖丁」詞源來自《莊子.養生主》中一則具有哲學意味的寓言故事,借庖丁「以無厚入有間」的劏牛絕技,講「緣督以為經」的養生之道。

現時漢語較少使用「庖丁」一詞,但在日語中,「庖丁」的使用非常普遍。陳教授認為,「把一個刀法奇高的人物作為菜刀這種常用器具的名稱,日語中的『庖丁』真可說是個非常有趣的國訓。」

形而上者之謂道

陳教授表示,日本人把技法提升至「道」,有人可能以為從《老子》「道可道,非常道」的道家理論而來,「其實更應該說是從《易.繫辭》『形而上者之謂道,形而下者之謂器』而來,〈繫辭〉相傳是孔子作的,稱為『道』,顯然比『形而下』更具哲學意味,『形而上』即超物質的意思,亦即西方哲學所說的Metaphysics。因此,日本人所說的甚麼甚麼『道』,含有技法以上的更高層次之意。」

日語漢字始於秦漢

那麼到底日本為何會使用漢字呢?這段歷史原來可遠溯至秦漢時期。

陳教授提到,日本漢字的歷史最早可見《史記》,提及泰始皇時期徐福受命「入海求仙」,船隊遠至平原廣澤——當時或者已經登陸日本,把漢字帶到當地。

「直到八世紀,日本正式出現漢字寫成的史書《古事記》(712年)和《日本書紀》(720年)。《古事記》記載應神天皇時期(公元三、四世紀),百濟賢者和邇吉師將《論語》十卷和《千字文》一卷進貢日本,成為漢字和儒學傳入日本的重要事件。」

大家去日本旅行,相信也進貢不少,且看哪天也能載入史書吧。

【更多內容詳見訂戶版《S-file悅讀語文》】

文:盧家彥 攝:陳浩元 插圖:中華書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