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島辯論賽冠軍 IB獲44分成「榜眼」
2022.07.14學界年度盛事「星島全港校際辯論比賽」,多年來都是公開試尖子搖籃(1),今屆IB榜眼之一,就讀聖保羅男女中學的周紀言,正是去年第三十六屆星島辯論賽英文組冠軍,更憑出色表現奪得總決賽最佳辯論員。擬到英國劍橋大學修讀法律,周紀言認為辯論訓練她的批判思維及時事觸覺(2)。
周紀言在IB考獲四十四分,對於成為榜眼,她感到高興及滿意,形容自己在學習上一直努力,「必須找到自己認為最舒服的學習方式,而不是照搬別人的方法」。
字詞解釋
(1)搖籃︰比喻發源地或培育的場所。
(2)觸覺︰比喻敏銳的感覺。
文化知識
狀元、榜眼、探花
古代的科舉考試把前三名稱為「狀元」、「榜眼」、「探花」,這些稱謂至今亦一直沿用。不過在古代,這三種稱謂並非同一時期出現,古人把第一名稱為狀元是始於唐代;第二名稱為榜眼始於北宋;把第三名叫作探花則到了南宋才出現。
「狀元」的稱謂最初稱為「狀頭」,及至唐代,參加會試的舉子由各州貢送到京城,應試前各州須遞送「投狀」,即考生名單,會試結束後,成績最高的考生名字會列在前頭,故有「狀頭」之稱,又叫「狀元」,因為「元」的意思是開始,如︰元年、元月、元旦。
至於「榜眼」之名,最初是指第二名和第三名,始於北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由於第一名是「頭」,第二、三名分立於狀元左右,便好比兩邊眼睛;而「榜」的意思亦和「狀」相同,是指成績名單,分別在於「狀」是指向上級呈交的單子,「榜」則是張貼出來給考生看的名單。
宋代以前,科舉考試一甲成績錄取的二、三名都是榜眼,及至南宋,才把第三名改稱「探花」。「探花」之名其實源於唐代的「探花使」,由於會試及殿試是在春天舉行,而當殿試結束,皇帝便會親自為這些新中的進士舉行慶典,在皇宮附近的杏園裏設宴。此時正值杏花初開,皇帝就從這些進士中選兩名最年輕、最英俊的人,當「探花使」,所以最初的「探花」,其實是指進士慶典活動中,最年輕、最英俊的兩名進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