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帶我走向國際的「交通工具」

2022.06.27
27309 27309

公民視野



公民視點

筆者於2019年年尾到斯里蘭卡自由行。旅程當中,有一次我與當地一位少年意外地打開了話題,從大家怎樣看巴士車型開始,興高采烈地傾談了起來,並通過這個話題打開了隔膜,繼而了解當地文化。

因為我見到斯里蘭卡絕大部分的巴士均是Ashok Leyland型號,而我有在當地乘搭過,感受良多。Ashok Leyland是前英國利蘭車廠出產的型號。有趣的是,香港很多愛車之人都十分掛念Leyland的巴士,千方百計地尋找她:懷念她爽朗的引擎聲兼強而有力車感。由上世紀七十年代至二千年代,香港街上有逾千輛Leyland巴士行駛;以前在屯門公路上行駛的Leyland巴士非常好力,乘坐她爬過其他重型車輛和巴士,實在「勁爽」。直至1993年Leyland被收購,再沒有與這牌子車感相似的型號。

「巴士」打開話匣子

我和這名斯里蘭卡的少年一同討論Ashok Leyland與印度牌TATA車的分別(筆者亦曾在當地及印度坐過TATA巴士)……哪種有力、車感如何。而我亦將我對Leyland的童年回憶,即場畫畫分享,並與其他香港巴士如Dennis、Volvo的車型進行比較,探討優勝劣敗之處,而他亦眉飛色舞地分享斯里蘭卡的各種巴士型號。估不到,巴士成為不相關文化的最佳共同話題。此話題打開後,有了信任,其他交流就更順利了,我們再互相分享教育制度、人文生活、文化價值觀等。

筆者習慣每次旅遊都特意乘搭當地的交通工具,感受當地的在地風土人情。在車上儘管未必能明白當地的語言或文字,但車上的觀察會更有新鮮感,例如可以藉此了解一下當地的物價等。在資訊發達的年代,用衞星定位可知道自己到了哪兒,不必怕迷路;安全方面,通常在白天選擇一些不擠迫的車,或找多個伴,穿着當地純素的衣服。

車內車外風光處處

那麼在疫情下,如何繼續善用交通工具去見識世界?回到我們生活的社區,儘管在兩三年的疫情底下我們沒法去旅行,同學們依然可以通過乘搭公共交通工具為培養全球視野裝備自己。

對小孩來說,乘搭公共交通工具普遍有種愉快感,可以四處看看新鮮的事物。它不僅能令小孩從熒幕畫面抽身出來,如有引導,即使孩子每天上學經過同樣的路段,也能看到四周的變遷。在乘搭公共交通時,車內的人、聲音、語氣等,都可以見到、感受到,而乘地面上的公共交通更可看見街上的種種風光。無論小孩還是中學生,只要不做「低頭族」,人生百態都能看見和感受到:無論是推木頭車的老人、衣着光鮮滿身香水味的白領、穿街坊裝的人,抑或是穿制服運送外賣的人,都呈現出生活的各方面,小小的車廂就是社會的縮影。

交通工具觀察變遷

方向感和四圍去的安全感是可以自小養成的,就算中學都不遲。可以閱讀一下手機上或站牌的交通資訊,踏出慣常的舒適圈,在香港四周圍去下,共同經歷,共同解難。筆者曾在一些學校舉辦過類似香港遊蹤式的活動,讓同學在交通工具上觀察社會百態。筆者甚至籌備將來的遊學團如何通過乘坐當地的公共交通工具體驗當地的文化,了解社會的縮影,而不只是在旅途中依靠旅遊巴點到點接送。例如,很多城市的1號巴士是歷史悠久的路綫,通過乘搭這路綫,可觀察社會發展的變遷。

交通工具是開闊視野的切身東西,由自身出發,可以帶領我們到世界各地。只要不限制自己的觀察,每天都在增長見聞。與外國人交流,交通是飲食以外的另一共同話題,當然共同的不僅是Ashok Leyland,只要找到共同興趣,文化隔膜的大門將一道道地打開,互相創造更海闊的天空。

公民思考

‧為何交通工具可以於跨文化的情況下締造共同語言?

‧哪些核心價值是即使不同民族背景的人,在交通主題上都會產生共鳴?

‧與不同種族的人交流,了解他方交通規劃和政策,可從而更深入地了解當地文化的哪些價值觀?

公民素養

同理心(英語:empathy),或稱同感心、共情等,是從他人的參照系統中理解或感受他人正在經歷的事情的能力,也就是運用理解力與想像力等,嘗試(在想像中)將自身置於他人處境或所在「位置」的能力。而今次講及交通工具,也可能是最簡單和生活化讓大家了解不同族群的媒介。

載自2022年6月27日《S-file公民科/通識大全》

文:祁宇沺 圖:星島圖片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