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給你們的信〉伍淑賢

2022.06.20
27289 27289

〈給你們的信〉伍淑賢

(1)  她終於走了,那麼默默、匆匆。就像小孩子充滿期待地從甜蜜的夢中醒來,牀前那慈祥的聖誕公公卻驀地不見了。

(2)  我問你們:「她走了,覺得怎樣?」你們笑着回答:「沒甚麼,只不過在圖書館說話可以大聲點,不用再怕她出來罵人。」我聽了,心裏痛得要緊。你們怎會這樣無情?她不也曾疼過你們嗎?你們不也曾以她為英國文學老師而慶幸嗎?怎麼一下子便忘記了這一切?

(3)  你們可有想過她走了,我和你們的生活都缺了點甚麼。走廊裏再不見她拎着公事包,大踏步飛快的影子;教堂裏左手邊第二排第一個位空了,木匣子裏還放着她的一本藍色軟皮《聖經》。前兩天我不是給你們翻了一疊批好的英文試卷出來嗎?就是在她那小書房裏抖出來的。現在,除了堆滿舊書的木桌子,一座蓋着白色牛皮紙的電風扇和那暗綠的文件櫃外,甚麼也沒有了。本來掛在牆上的歐洲風景畫都給除了下來,擱在牆角落。只有書桌的空抽屜裏還鋪着「先施」的花紙。這書房,兩年來真數不清在裏面度過多少開心的日子。她最喜歡的紙壓,包括幾隻我們特別從東坪洲揀回來送給她的貝殼,還有個印着珍寶海鮮舫的小膠塊。那時她用這些來壓功課卷子,我們都笑她花樣多多,要是她把這些小東西都留下來,那多好。連最後一顆小貝殼都帶走的決絕淒清,怕就是人去樓空吧。你們拿回那疊試卷,有沒有一點感受?即使只是一絲一點的惆悵,或牽念,那已經很夠了,至少我沒有白說了這許多話。還記得那一年,我們怎樣把姓周的英文老師攆走嗎?跟着她來了,你們起初迷她、喜歡她,跟着又厭她,望她快點走;這,難道真是循環報應?我想,人生的恩怨愛恨往往是糾纏在一起的,俗一點,相信便是感情的債,咱們一生也逃避不了。可是自從姓周的離開後,我一直後悔得心驚肉跳,後悔自己當年的決絕。我可不是說教,只是,後悔,尤其是無可補救的錯誤,煞是最最痛苦。現在,每天我都要逼自己面對新老師,適應新教法,更是時刻叫自己無謂睹物傷神,心底的難過你們總可以想像吧。我又能說甚麼呢?可不可以,讓我現在受的難過,抵消你們以往受的冤屈——原諒她吧。

給「你們」的信,你們是誰?看完內文應該會猜到,是學生。這文章雖短,但在懷人、抒情方面,卻寫得特別好,有可以學習的地方。

作者懷想一位已離去的她,她是英國文學老師,疼愛學生,起初曾受到學生歡迎,但後來卻被厭棄,望她快點走。作者並沒用「你」而是用「她」來寫這個人,一來是作者想要說話的對象是學生(你們),二來也能拉開一點距離,令情感得以收斂。

作者曾提到睹物傷神,在第三段則通過各種物品,來記述這位老師的存在,以及表達她離去後的惆悵。特別之處在於,相對於寫「有」甚麼物品,作者更強調「無」甚麼物品,例如「我和你們的生活缺了點甚麼」中的「缺」就是強調「無」、還有「走廊裏再不見她拎着公事包」的「再不見」、教堂裏的「第一個位空了」;接着是那小書房,除了甚麼甚麼外,「甚麼也沒有了」、「歐洲風景畫都給除了下來」,這位英國文學老師「連最後一顆小貝殼都帶走」。通過描述這些物品的「無」與「缺席」,老師離去的事更加實在,人去樓空的感覺強烈地表達出來了。

接下來,作者才直接抒情,既寫出對學生的失望,也寫出自己面對這一切的事時,所有的感受,包括心驚肉跳、後悔、痛苦,同時要逼自己面對新老師和新教法,也令人不好受。最後希望學生能原諒那位英國文學老師。

雖然詳情我們不大知道,但作者通過上述的方法,把老師離去的事情和感受,具體和深刻地描述下來,同時保持一點距離,未至於濫情,收斂耐讀。

練習題

1)試指出文中第三段「她那小書房裏抖出來的」中,「抖」的意思。(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第二段中一連作出四句問句:(5分)


你們怎會這樣無情?她不也曾疼過你們嗎?你們不也曾以她為英國文學老師而慶幸嗎?怎麼一下子便忘記了這一切?
試指出這四句問句在修辭上的不同之處,以及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下哪些是英國文學老師的形象?(2分)

〇A.責備在圖書館中嘈吵的學生

〇B.疼愛學生

〇C.到教堂參與活動

〇D.以上皆是

 

參考答案

1)「抖」的意思是振動(1分),表示那疊試卷是英國文學老師經過一番辛勞才能批改完好的(2分)。


2)第一句問句及第四句問句為疑問句(1分)。第二、三句為反問句。(1分)作者利用疑問句,表示對於學生們「無情」的不理解(1.5分),並以反問句表示,對英國文學老師曾經的疼愛以及學生對老師曾經的歡迎表示肯定(1.5分)。


3)D(2分)

 

題解

祝新華教授提出了「閱讀六層次」作為閱讀過程中六種不同的能力。一般而言,同學日常面對的閱讀理解題目,亦可以這六個層次畫分。所謂「閱讀六層次」,指的分別是:複述、解釋、重整、伸展、評鑒、創意。


文中第一題的題目問到「抖」的意思,驟眼看來是「閱讀六層次」中「解釋」類題型。所謂「解釋」,重點在於「用自己的話語概說詞語、句子的表面意思」,當中包括:解釋文中詞語、短語的意義、根據篇章內容分段分層、從篇章撮取特定訊息。


然而,若果單從這個角度去理解題目的話,「抖」的意思是「振動」、「顫動」的意思。那麼句子「是在她那小書房裏抖出來的」,意思便是「那些試卷是在她那些小書房裏振動、顫動出來的」,顯然並不恰當。筆者亦相信同學們從上文下理一定明白到作者想要表達的是「那些試卷是在她那些小書房裏批改出來的」。問題在於,為甚麼作者會用「抖」這個字。而這其實是「閱讀六層次」中「伸展」類的題目,即推出隱含的意義。作者在文中用「抖」字代替批改,而「抖」字有「振動」、「顫動」的意思,反映老師批改時的不容易。因此,答案可以是「那疊試卷是英國文學老師經過一番辛勞才能批改完好的」。


第二題問題關於反問及疑問的修辭手法。相信同學們對這兩種手法並不陌生,重點在於如何解答「原因」的部分。其實,只要從反問及疑問的修辭特性便可知道。「反問」只是形式上的問句,並不期待對方回答,因為答案顯然易見。作者運用反問的問題,均涉及到英國文學老師良好的一面。可見作者運用反問的原因在於肯定有關方面的情況。至於疑問,則表示對學生們無情的不理解。


第三題問到英國文學老師的形象。同學們只要在閱讀過程中間下相關的內容,相信不難作答。筆者原本想將「讓學生受到委屈」作為選項之一,然而,有關的資訊在文中實在太少。到底是該老師真的讓同學們「受到委屈」,還是只是同學們的「無理取鬧」?由於訊息太少,所以筆者亦放棄了這個選項。

 

 

 

文:可洛、張敬才老師
未有相關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