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從三則寓言窺見人心

2022.05.27
27272 27272

「愚公移山」、「杯弓蛇影」、「揠苗助長」……一個個耳熟能詳的寓言與成語故事,陪伴一代又一代學子成長。學中文、聽故事,不止是學懂運用詞彙,更是在聆聽和思考旅程中,細味人物性情、審視人物抉擇、反思人物結局。而各種故事情節,反映了各種人物心理。今期《S-file》就和大家重溫三個經典寓言故事,觀照人心,再問問自己:我也了解自己的心嗎?

故事一:〈楚人遺弓〉窺見人之襟懷

今年文憑試,中文閱讀卷的古文考材,是〈楚人遺弓〉——遺,便是遺失、丟失,廣東話便是「跌咗嘢」了。你有留意香港樂壇、聽過點擊率近二百萬人次的歌曲《跌嘢唔好搵》嗎?原來早在春秋戰國,楚人已經講過「跌咗嘢試下唔好搵」了!這故事見諸《呂氏春秋》、《說苑》和《孔子家語》,主角有「楚人」、「楚王」和「荊人」三個版本,但內容並無二致:

「荊人有遺弓者,而不肯索,曰:『荊人遺之,荊人得之,又何索焉?』」楚人為甚麼不去尋回自己的弓?因為他的心是寬大無私的。在楚地遺失,被楚人拾獲,對他來說也是好事,可見他對楚地有情,也對同胞有愛。

相傳孔子聽了這故事,留下一句評論:「去其『荊』而可矣。」孔子的心,顯得更為寬大,他認為有人拾獲便好,不必深究此人是否楚人。他真的視眾人為一體,是「仁者愛人」的風範。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呢?據說他留下一句:「去其『人』而可矣。」弓,遺失了,便返回天地之間,甚至不必由一個「人」去拾獲。造弓的各種物料,諸如「燕角之弧,荊蓬之簳」,皆是來自大自然,現在只不過是歸還本源罷了!

儒釋道各有見解

三者的心態都是「跌嘢唔使搵」。雖然原文有言:「故老聃則至公矣」,意即老子是真正做到大公無私,三人的胸懷有層次之分;但筆者倒認為三人只是着眼點不同,彼此都有可取之處,不必特意比較優劣。

「跌咗把弓試下唔好搵」這故事,一直流傳下來。到了明代,蓮池大師在他的《竹窗隨筆》再度寫下評論,說他們三人「尚不能忘情於弓也」。到此,儒釋道三家的主張都齊備了,佛家的心態是:根本無所謂「得」,也無所謂「失」。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丟失了,毋須再牽掛,多想幾遍也是多餘,又何用追究誰拾起呢?

厲害。下一次,若然你丟失了iPhone 12,就看看你能否這樣瀟灑吧!

故事二:〈曲突徙薪〉窺見人心的轉變

是否人人都有一顆寬大為懷的心呢?也不盡然。《漢書》記載一個寓言故事,是成語「曲突徙薪」的出處:

「客有過主人者,見其灶直突,傍有積薪,客謂主人,更為曲突,遠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應。俄而家果失火,鄰里共救之,幸而得息。於是殺牛置酒,謝其鄰人,灼爛者在於上行,餘各以功次坐,而不錄言曲突者。人謂主人曰:『向使聽客之言,不費牛酒,終亡火患。今論功而請賓,曲突徙薪亡恩澤,燋頭爛額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請之。」

故事中的屋主,不接受客人的建議,沒有改裝煙囪、搬走柴薪以防火患,終招祝融之災,幸虧有鄰人協力相救。鄰人提醒他:你最應多謝的,是當初勸你的那人啊。這故事中的標準道理是所謂「防患未然」、「杜漸防微」——我們應該在問題未發生前,及時覺醒,改變固有觀念和習慣,以免令問題一發不可收拾。

囿於己見致盲點

故事算是不幸中有大幸,篇幅雖短,但仍有細意玩味的餘地。首先,為甚麼屋主一開始不接受批評呢?明明是善意的提醒,為何要充耳不聞?故事沒有交代原因,但根據我們對「人心」的理解,原因可以包括:懶於採取行動;囿於過往的經驗,不信任客人的判斷;甚至是聽了客人「肆意」批評,感覺沒面子!

其次,那屋主為麼又會幡然悔悟呢?那是因為人往往不會把道理聽進耳裏,而必須經歷衝擊或挫折,推翻了之前所有的認知,眼界始開,才真正能接受他人的意見,對事物有新的觀點。

想一想,我們會否也是「屋主」,把故步封在小屋裏,受各種心理障礙影響而無法看清真象呢?

故事三:〈疑鄰盜斧〉窺見人心的局限

人會否真的受到衝擊而改變思維呢?原來也不一定。《列子》和《呂氏春秋》記載的這個人,看來沒有怎麼反省過:

「人有亡鈇者,意其鄰之子,視其行步,竊鈇也;顏色,竊鈇也;言語,竊鈇也;動作態度,無為而不竊鈇也。俄而抇其谷而得其鈇,他日復見其鄰人之子,動作態度,無似竊鈇者。」有人丟失了斧頭,他開始懷疑是鄰家兒子偷的。此後,不管從其神色、動作、說話,都認定他是一名小賊。這裏沒有仔細描寫鄰家兒子具體的舉止,我猜,若是他與斧頭主人打招呼說早晨,主人都一定會「小人之心」:「他一定是想知我幾時不在家,然後再偷我東西了!」然而當他找回斧頭後,一切疑心就像煙消雲散般,鄰家兒子「怎麼看」都不像賊了。「你好!早晨!」「這個孩子真有禮貌啊!」

做人忌過分猜疑

故事到了結尾,並無顯示主人翁有所反省,尤其當他發現丟失斧頭完全是自己冒失之後,他好像對自己前後的想法差異,並不在意。這個故事,反映了「人心」原來是多麼的不可靠。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身懷一副,甚至多副「有色眼鏡」——眼鏡是甚麼顏色,世界便是甚麼顏色。而當你「心中有鬼」時,真的可以將別人徹底「改造」成鬼呢。懷疑一個人、怨恨一個人如此;但愛一個人、偏心一個人,同樣如此:即使他不好,你也會為他說盡好話。「情人眼裏出西施」便是這個意思了。

與〈楚人遺弓〉相映成趣的是,前者丟失東西,隨遇而安;後者丟失東西,耿耿於懷。但他首先起意的,不是苦思物件可能在何時何地丟失、不是回想自己哪兒疏忽,而是「諉過於人」!我有損失,我遇上霉運,一定是別人不好。孔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此之謂也。

良弓尚可遺忘,失火尚可撲滅,斧頭尚可拾回。人心,卻比實物更把持不定,更容易丟失呢。讀語文,其實是見識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處境,有不同的結果,從中探討人之性情和思維。歸根究柢,學中文,其實是學做人。與諸位學子共勉!

文:小魚老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