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進入後疫情時代 審視規劃 建構健康城市

2022.06.06
27247 27247

焦點議題

新冠肺炎疫情年初在香港大爆發後,近月已趨穩定,市民生活開始逐步重回正軌。疫情除了影響市民的生活外,亦暴露了城市規劃、公共空間、建築設計的種種問題。疫情與城市規劃的關係密切,有研究指出,人口密集的城市,散播疾病的速度比擁有大量開放及綠色空間的城市快得多。

後疫情時代,須提防疫情隨時有機會再升溫,人們開始反思如何通過建築設計建構健康城市。倘若再有疫症來襲,香港如何通過空間及建築設計,提升城市抗疫能力。



新聞資訊摘錄

推動健康街道空間設計


易行易達的街道,有助保持適當社交距離,阻止疫情傳播,同時鼓勵市民以「低成本」定期運動,維持「高水平」抵抗力。為此,智經建議政府推動健康街道空間設計,為市民在社區中提供安全的公共空間。政府在發展交椅洲人工島住宅區的研究中,提出「十五分鐘生活圈」概念,讓居民可在十五分鐘步行或單車距離前往不同社區設施與公共空間。當局只要審視現行的街道、公共設施和社區服務分布,並加入應對緊急事故的規劃設計概念,本港其他社區亦會具備條件有序試行。

新冠疫情級別的公共健康危機,未來仍有機會在香港重現。政府、社區、個人及社會,須要群策群力,從災前預視和評估、預防、紓緩及準備,以至災難發生期間和事後的回應及復原,作出超前部署,共塑韌性城市,以妥善應對下一場未知的災難。

資料來源:摘自2022年4月18日《星島日報》

檢討城市規劃策略

新冠病毒大流行是城市規劃的一個轉捩點,讓我們反思該如何做好社區規劃,以更好地應對未來發生的疫情,以及其他各類型的天災和突發事件。香港測量師學會作為專業學會,好應該就疫情應對、未來土地規劃提出建設性的意見。

傳統上,土地規劃大多着眼土地利用、交通人流、居住環境、公共服務、供水、社區配套等,而公共衞生和防疫方面的考慮或較次要。但相信疫情過後,全球政府都會對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進行反思,吸取疫情帶來的教訓,檢討城市規劃策略、加強公共衞生管理,不論是地下排污水系統和樓宇排污水系統,以至整個公共衞生制度、醫院隔離設施的可擴展性、檢疫隔離土地規劃等。

資料來源:摘自2020年6月25日《星島網》

城市的進步為市民提供快速便利的交通、生活及居住空間,但人口稠密、接觸頻繁的都市也為流行病提供了傳播途徑。城市規劃是一項提前部署的工作。疫情為社會帶來巨大衝擊,卻也給了我們一個契機,思考應如何通過空間及建築設計,提升城市的抗疫能力。

重點認知1

保持社交距離


保持社交距離是防止疫情在社區傳播的有效方法。然而,香港的高密度建築群,窒礙市區空氣流通及陽光照射,導致病菌滋生和加速病毒傳播。如果室內通風或消毒系統未如理想,有可能出現「病態建築症候群」。

就公共衞生來說,除了增加樓宇的空間擴大接觸距離,同時也應該提升市區空氣流通及採光度,利用陽光殺菌、風稀釋空氣中的污染物,減少感染風險。

另外,在疫情下,很多市民都是採取在家工作及上課。香港人口密度在全球名列前茅,人均居住面積僅為170呎,遠較新加坡、東京等鄰近城市為低。香港的房屋單位普遍都是「蝸居」,長期與家人共處一室容易產生矛盾,身心壓力自然倍增,反映出有必要提升人均居住面積。



重點認知2

實行生活圈概念

我們一向便捷地跨區消費以滿足生活所需,但疫情下,人們都避免外出,生活圈子局限於所住社區。為了降低風險,並提升城市面對疫情時的韌性,不少專家提出「生活圈」的概念,即是通過城市規劃,確保居民能在住所以短時間的路程內自給自足,滿足日常生活、工作、商業、醫療、教育、娛樂等公共設施及空間需要,將居住社區在地化。

在疫情的衝擊下,許多人口密集的城市亦將步行社區或「15分鐘生活圈」作為城市未來規劃,如亞洲的首爾及新加坡、澳洲的墨爾本、歐洲的巴黎,主張城市應該要有多個利用走路、單車就能滿足生活所需的中小型生活圈。



重點認知3

增加公共空間


還記得一年前全日禁堂食措施的首日,一幅幅市民在戶外狼狽進食的照片在社交媒體瘋傳;近日疫情緩和時,則出現「報復式」出遊,本地遊熱點人山人海,這些都證明市民對享用公共空間的需求,更揭示城市公共空間的不足。

一個健康的城市,綠色建築及公共空間是非常關鍵的。在疫情時期,公共空間更能提供人們保持足夠的社交距離;綠色建築也可以改善空氣質量、調節氣溫,對居民的身心健康有相當大的幫助。香港疫情高峰期間,因防疫限制,大量公共設施及空間都關閉,同時,自殺風險、出現抑鬱徵狀等比例高企,足見公共空間對於一個健康城市的重要性。



重點認知4

提升應變能力


後疫情時代,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包括減少使用公共交通、遠程辦公等等。大家開始思考,城市如何能夠延續這種轉變,例如鼓勵使用單車出行。另外,一些企業和機構甚至已經開始不再選址市中心昂貴的甲級寫字樓集中辦公;有些城市,例如首爾重新規劃交通政策,規劃無車街道、機械人送貨服務,並增加單車專用道路等。

未來城市的設計規劃,也應具備更靈活的建築空間,以滿足短期需求及臨時性變化,例如將圖書館、體育館、停車場等隨時規劃為臨時醫院、隔離中心等。在實際使用及功能面上,為了減少不必要的接觸,一些感應式、智能測溫系統、通風系統、緩衝空間等,都有機會成為日後的建築標準,亦進一步推展智慧城市。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



資料B


新冠病毒(COVID-19)大流行和出行限令已改變了城市居民與街道、公共空間和公共設施之間的關係。顯然,公共空間是應對病毒大流行的一個手段,必須採取一定的措施,限制病毒的傳播,或為人們提供休憩或謀生的途徑。

保持物理距離,要求在公共空間中人與人保持足夠的距離。通過拓寬街道可以確保在人行道上保持物理距離,特別是在大多數人採用步行交通方式的發展中國家。在貧民窟和非正式居民點,人行道往往不足或過於擁擠,導致保持物理距離的要求和解決方案難以被遵循,包括在重要位置放置水、公共和個人衞生設施,以及教育人們在排隊時盡量分開站立。

參考資料:2020年6月14日聯合國人類住區規劃署《公共空間與COVID-19》

1.以下哪一個不是公共空間對於緩和疫情的正面作用?(1分)
A.提供空間讓人們保持社交距離
B.綠色建築可以改善空氣質素
C.改善人們的身心健康
D.因應臨時需要作為流動檢測站

2.參考資料A,指出新冠疫情反映出香港的公共空間存在甚麼問題?(4分)

3.參考資料B及個人所知,你認為後疫情的城市規劃要考慮市民甚麼生理及心理健康因素?(6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B

2.公共空間是指可以容許一切的不滋擾公眾的活動。在圖一,行山徑人山人海,出現報復式出遊,證明市民對享用公共空間的需求,揭示城市公共空間的不足;在圖二,上班一族在禁堂食期間,只能蹲在街上吃飯,可以看到香港的公共空間匱乏,社會一直忽視公共空間的重要性。

3.
‧生理健康方面,城市規劃應考慮到公共空間是應對病毒的手段,限制病毒的傳播。例如通過拓寬街道,確保在人行道上保持物理距離。另外,考慮地下排污水系統和樓宇排污水系統,以至整個公共衞生制度、醫院隔離設施的可擴展性、檢疫隔離土地規劃等。
‧心理健康方面,人與人之間的社會互動,一直以來都是城市的基礎。城市規劃不是將人隔開以避免風險,反而應該更便於連結,考量如何在保有個人空間及肢體距離下,避免產生孤獨感。

學習工具

疫情與城市規劃 議題本質


疫情與城市規劃的關係密切,研究指出人口密集的城市,散播疾病的速度比擁有大量開放及綠色空間的城市快得多。疫情為社會帶來巨大衝擊,也暴露了本地城市規劃、公共空間、建築設計的種種問題及不足;同時,亦給了我們一個契機,思考如何通過空間及建築設計,提升城市的抗疫能力。

關鍵詞

‧公共空間 Public space
‧城市規劃 Urban planning
‧社交距離 Social distancing
‧生活素質 Quality of life
‧智慧城市 Smart city
‧社區凝聚力 Social cohesion
‧社交空間 Social space
‧休憩空間 Recreational space

參考資料

‧《小城市空間的社會生活》
作者:威廉‧H‧懷特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載自2022年6月6日《S-file公民科/通識大全》

文:時光 圖:星島圖片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