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科詮釋經典 《心經》手語照亮M+
2022.05.27西九文化區M+博物館在幕牆上展出由香港藝術先驅(1)鮑藹倫創作的全新流動影像作品《光之凝》,這是M+博物館與巴塞爾藝術展共同委約創作的項目,結合真人表演和科幻片段,以手語表達為人熟悉的大乘佛教經典《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引人沉思「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深義,並以電腦動畫呈現火、水、光等自然元素。
《光之凝》作品展期至六月十九日。市民可在M+博物館外欣賞,亦可到西九海濱對岸的中環海旁欣賞。鮑藹倫認為M+幕牆活像(2)一座燈塔,期望《光之凝》為香港觀眾帶來指引和希望。
字詞解釋
(1)先驅︰泛指先行者或領導者。
(2)活像︰真像、簡直像。
文化知識
《心經》版本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般若心經》或《心經》,是闡述大乘佛教的空相和般若思想的經典。自第四世紀姚秦鳩摩羅什三藏到第十世紀北宋太宗時,近六百年間,印度梵文的《心經》前後被十一次翻譯成漢文,如今在《大藏經》中仍可看到其中八種。
在現存八種漢文版本中,有四種譯作《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包括最廣為流傳的玄奘法師譯本,最早的譯本則是鳩摩羅什法師譯的《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新聞中引述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出自玄奘法師譯本,全文僅二百六十字,全句是︰「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當中的「亦復如是」,是譯者對「色、受、想、行、識」五蘊中後四蘊的省略處理。鳩摩羅什的譯本則是︰「舍利弗!色空故,無惱壞相;受空故,無受相;想空故,無知相;行空故,無作相;識空故,無覺相。何以故?」
「五蘊」是佛教用語,《大乘廣五蘊論》說:「蘊者,積聚義。」佛教認為世間萬物皆由「色、受、想、行、識」五種元素「積聚」而成,都是因緣和合而生,沒有實在的自性。其中「色」是指一切有形物質;「受」指感覺;「想」指意象、概念;「行」指意志;「識」指認識分別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