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牆歲月〉周芬伶
2022.05.16〈紅牆歲月〉周芬伶
一個鹿港青年告訴我他的故事。他讀理工,一心想出國,因為他從小就恨鹿港,討厭那些神怪的迷信,討厭繁瑣的習俗,討厭鄉人逃避現實,他認為鹿港是一個已經死亡的城鎮。後來他愛上一個本地女孩,她是鹿港文化的產物,古典脫俗,會彈琵琶會畫畫。只為迎合她,他瘋狂地學拉胡琴。我見過那女孩,看來明明該是他靈魂的另一半,從沒看過那麼相配的一對。可是,女孩始終沒有愛上他,倒是他的胡琴技藝早已可以開演奏會了。其實,陰錯陽差的何止是愛情,那女孩後來嫁到別的城市,他卻留在鹿港教胡琴。
很鹿港的一個故事。我曾到過他家,在窄窄的巷道中一間好長的古屋裏。他的祖母還裹着小腳,告訴我她小時候,家門口便是大海,現在海水已經退到幾公里之外了。搬張短凳,斜躺在紅磚牆上,聽老祖母說滄海桑田的故事,覺得自己也變老了。
這次來鹿港,嘗試着去找他的家,卻再也找不到,鹿港到處是那種窄巷道長房子;也曾嘗試去尋找古老的「元昌商店」,去看它華麗的樓井;還有傳說中嘉慶皇帝曾投宿過的「日茂行」,至少再看一眼辜家的大和古宅,可惜都已迷不知津渡了。
這種迷失的感覺也很好,在一個既陌生又熟悉的小鎮,失去了時間與空間,像一粒浮塵落在那裏便是那裏。錯過的美景實在太多,反倒不在乎。鹿港最美的時期,應該在道光年間,港口淤塞開始,就好像一個紅顏美到頂峰,艷麗得令人眩惑。我曾看過一些清末民初拍攝的照片,那才是台灣的本色,中國的本色,我找到一種衰頹卻淒艷的美。可惜那時代我也已錯過。
在現在鹿港人心裏,這種淒艷之美已轉化成一種悲壯。他們力圖保存傳統建築與技藝,與外來文化作長期的抗爭。一個有回憶的民族夢想就不致落空。鹿港人不僅活在回憶裏,他們也有一種新的夢想,新的堅持,他們更有種執拗的脾氣,對細節特別講究,一座神像的雕刻,一塊餅的作法,甚至連罵人也講究。
走在早期的五福街上,我的心在漫遊。這條街原有五段,每一段售物性質不同,現在雖沒有這麼嚴謹,還約略看出舊時規模。有一家豆腐店夾在好幾家新興商店中,是一間古式街屋建築,店裏的豆腐小巧而結實,與一般豆腐差別很大,大概也是傳統手法,真是固執得可愛。
散文寫作,詳略得宜很重要。詳不一定字數多,略也不一定字數少,還要看敍述的密度,寫得有多細。〈紅牆歲月〉一開始寫的是一個鹿港青年的故事,第一段字數雖多,但敍述簡要,沒有太多的描述,數百字便把許多年的故事說完,好像電影的快播。比較一下,會發現第二段字數少,記的事也不多,但描述得很細緻。有窄窄的長巷、好長的古屋、裹着小腳的祖母、小短凳、斜斜的紅磚牆……像電影的長鏡頭,有可一再細讀、回味的細節,這便是敍述的密度。
文中略寫的地方還有第三段、第四段略述鹿港的歷史;第五段上半,講述鹿港人如何保存回憶、傳統建築與技藝;但到了第六段下半,寫到豆腐店便又把鏡頭聚焦,讓讀者看得見細節——小巧而結實的豆腐。
接下來寫到佛具店,則是詳寫的部分,不但用了三個段落,還仔細到連對話也寫出來了。還真像電影裏的一場戲。從店主的話,我們看到了鹿港人的樸實與可愛。
而文章一頭一尾也由故事包裹起來了。開頭是別人的,是作者聽來的故事(故略寫),結尾則是作者自身的經歷(故詳寫)。鹿港青年的奇遇是他人的,而作者終於有了自己的奇遇,與土地公結緣。正如文中最後說「有的人找到,有的人落空,我想,我已找到。」
練習題
1.作者在第一段中提到鹿港青年愛上了一位女孩,而這位女孩是「鹿港文化的產物」,試指出作者這樣說的原因。(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第四段中提到「錯過的美景實在太多,反倒不在乎」。下列哪些是作者在文中提及過錯失了的美景?(2分)○A)元昌商店○B)日茂行○C)道光年間的鹿港○D)以上皆是
3.作者在第六段中提到豆腐店製作豆腐的手法「固執得可愛」,原因是甚麼?試析述之。(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
作者在文中第五段提到,鹿港人「力圖保存傳統建築與技藝」,可見保留傳統是「鹿港的文化」(2分)。而鹿港青年愛上的這位女孩「古典脫俗,會彈琵琶會畫畫」,保存着傳統的技藝,這正正與鹿港文化一致(2分)。所以作者指出她是「鹿港文化的產物」。
2)D(2分)
3)
豆腐店製作豆腐手法的「固執」在於豆腐店運用「傳統手法」製作豆腐(1分)。而這種運用傳統手法製作豆腐,正正是作者在第五段中提到鹿港人對傳統的堅持。因此,作者指出豆腐店備有「固執」的一面(2分)。同時,作者對這種「固執」持正面態度,因此指出是鹿港人「新的夢想」、「新的堅持」(2分),所以作者亦說豆腐店堅持用「傳統手法」是「可愛」的(1分)。
題解
1.題目的設計不時充滿陷阱。有時,題目會明確告訴同學須要「綜合全文」才可以找到答案。相反,沒有這樣設題的話,一般在引文附近可以找到答案。
然而,第一題的設計卻是例外。同學們在作答第一題時,假如單單從第一題的引文出處(第一段)尋找,是無法找到答案的。因為在第一段中,作者並沒有提到「鹿港的文化」到底是甚麼。同學們要閱讀到第五段,才會發現作者開始提到鹿港人「力圖保存傳統建築與技藝,與外來文化作長期的抗爭」、「有一種新的夢想,新的堅持」,而這正正是作者對鹿港文化的描述。
同學們回答題目時,亦須留意如何作答才能取得滿分。同學們很多時只指出女孩「古典脫俗,會彈琵琶會畫畫」,這樣的話,只會獲得一半分數甚至更低。正確的作答技巧,應是先指出「鹿港的文化」是甚麼,然後再指出女孩如何符合「鹿港的文化」。這樣的話,才可以得到滿分。
2.第二段問到作者錯過了甚麼美景。題目的引文出自第四段,假如同學們只從第四段中尋找答案的話,很容易便會選擇答案C:道光年間的鹿港。然而,只要仔細閱讀的話,作者提到的其他景物,包括「元昌商店」、「日茂行」,均遍尋不獲。因此,亦屬於作者「錯過」的美景,所以答案是D:以上皆是。
3.第三題問到作者認為豆腐店製作豆腐的手法「固執得可愛」的原因。相信同學驟眼看到題目,要知道答案並不困難。
困難的地方在於,應該如何回答才能獲得滿分。同學指出「固執」的原因,並不困難,簡而言之,就是豆腐店堅持用「傳統的手法」。至於「可愛」方面,同學們須指出作者對於這一個堅持傳統的文化,是持一種怎樣的態度,然後便可呼應出作者認為豆腐店製作豆腐的傳統手法是「可愛」的原因。同學們可以透過作者認為這種文化,是一種「夢想」、是一種「堅持」等正面字眼,指出作者對這種文化持有正面態度,因此才會說豆腐店「可愛」。同學們利用作者對相類性質事件的態度,便可以推論出正確答案,獲得滿分。
文:可洛、張敬才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