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網絡時代 資訊爆棚 提升媒體素養 理性求真

2022.05.16
27155 27155

焦點議題

去年底爆出藝人王力宏的離婚風波,以至月前的法庭爭辯,幾乎吸引全球華人的注視,網絡傳出了許多不同的資訊,部分人就隨着每天資訊的不同轉而信任男方或女方……雖然事件屬「八卦」一宗,但反映了在資訊爆棚、網絡當道的時代,大量政治、社會、財經、生活等等資訊,天天不斷在你我的身邊流過,作為接收者,實在要學懂甚麼是媒體素養,裝備自己以能恰當應對,才不會受到失實訊息影響。



新聞資訊摘錄

擬立法「管理」假新聞


政府要打擊假新聞,政務司司長李家超表示,政府正就處理假新聞問題進行法律研究,有刑事化和管理兩個方法,他個人認為「管理」手段可優先考慮,並認為業界應自訂有公信力的守則,令行業更專業化。他強調當局未作決定,會按具體情況選擇及諮詢。另外,他預料新一屆立法會將變得「相當尖銳」,但相信在愛國者治港原則下,會是一個共同解決問題的議會。

李家超日前接受港台節目《盤點政策》訪問,他表示,會從平衡角度、按香港具體情況訂立措施處理假新聞。他解釋,研究立法處理方法有兩種:一是管理;二是刑事化。他個人認為以管理手段處理可優先考慮,「因為我們講要取得平衡點,即是若能好好管理令問題受控。我們便盡量在合法的情況下容許資訊自由,又令保障當真要處理時,能處理得到。」他說,社會運作不止靠法律,當局希望盡量減少法律,讓社會有文化道德自我規限。

資料來源:摘自2021年11月18日《星島日報》

Google捐百萬美元 助台提升媒體素養

Google旗下慈善組織Google.org與台灣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合作,並捐出100萬美元,協助推動為期3年的「台灣媒體素養計畫」,盼提升台灣民眾數位及媒體素養,今天宣布計畫正式啟動。

近期Google針對台灣各縣市共1000名介於18至69歲的民眾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超過8成民眾認為自己接收過「不實訊息」,半數民眾也對網絡訊息真實性感到疑慮。儘管逾9成民眾認為「媒體與資訊素養」相當重要,卻只有不到1成曾參與相關活動,凸顯推動媒體素養教育的急迫性。

計畫預計通過600場以上的工作坊、研習營、課程、演講和草根推廣等活動,訓練700名以上的培訓人員,協助逾2萬3千名學員提高媒體素養和判讀不實訊息的抵抗力。

資料來源:摘自2021年11月4日《聯合新聞網》

為甚麼媒體素養在近年愈發得到重視?媒體素養教育重點是甚麼?原來是與科技發展有關,資訊內容及我們的接受態度會產生一些效應影響我們的判斷,而培養大家懂得如何處理所接收的資訊和應有的價值觀,就是讓大家有能力應對「訊息」萬變世代的最佳方法。

重點認知1

資訊「產消合一」 把關不易


以往,社會上的主要傳播媒體都是一些大眾傳媒,而且是傳統的媒體,例如電視、電台、報章和雜誌。傳統媒體的傳媒工作者(生產者 Producer),擔當着「守門人」的角色,他們以知識和道德,並在承擔法律責任的前提下,為將要傳播出去的資訊把關,因此予人有一定的水準和質素保障。

來到了科技發達、網絡普及的年代,任何人(學生、家庭主婦、教師、商人等等,在以前年代,他們都只是資訊的消費者(Consumer))只要手持一部智能電話,即能圖文聲畫同步並即時把其所想要傳遞的訊息或資訊跟「全世界」分享,他們既是資訊的生產者(Producer),同時又是消費者(Consumer),故有一個新的名稱:Prosumer(Producer+Consumer)。

由於Prosumer不像傳統媒體的傳媒工作者,規範少了,他們發出或轉發資訊時所考慮的事情亦少了,因而有了開玩笑或出於惡意而發出的資訊,當中的真實性雖然會引起疑慮,可是信以為真的人也不少。



重點認知2

接收資訊態度 效應研究

為甚麼不盡不實,甚至明顯不合理的資訊亦有人相信?專家們就作出了以下一些研究和分析,原來資訊的內容和接收資訊的態度都會產生一些效應,影響我們的判斷,從而對相關資訊有盲目附和、不求證便轉發等等的行為:



重點認知3

學習處理資訊接收

當我們接收到資訊時,怎樣做才可以避免產生影響我們判斷的效應,能夠理性和客觀去應對?這就是媒體素養教育的主要內容(以新媒體,即網絡為對象),大家可以跟從以下步驟去處理。



補充資料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

調查:失實資訊趨增 兩成學生轉發假訊息


有調查發現,雖然學生對於網上失實資訊有所認知,但兩成二人會轉發未經證實真偽的資訊,一成四人更會刻意製作或轉發不實資訊。香港青年協會業務總監徐小曼指,辨別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直接影響青少年的媒體素養,建議加強教授事實查核(Fact-check)的方法,提升學生明辨思維的能力,培養網絡責任感。

青協全健思維中心聯同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在去年十一月至今年一月訪問逾二千二百名中學生,近七成八人認為愈來愈多失實資訊在流傳,尤以社交媒體與通訊軟件佔比最多。逾兩成二人承認會轉發失實資訊,各有一成四人曾刻意製作及轉發假消息。三成七人坦言,如對自己支持的人有利,即使明知是假新聞,仍會發放出去。調查亦發現,四成八受訪學生如確定收到假消息,會不予理會;被問到轉發後始發現消息不實,大部分人仍會選擇不予理會,而鮮會採取行動。

香港真光書院副校長朱嘉添坦言,對調查結果感到擔心,但不驚訝,「學生接觸網上資訊很多,但未必掌握事實查核與篩選的能力,甚至以為有機構名稱與標誌,資訊就無問題。」

資料來源:摘自2021年8月21日《星島網》

資料B

小朋友跪地叩頭認錯2分鐘

事發日期為今日下午,地點位於九龍塘廣播道。當時有數人在港台電視大廈對開等巴士,期間一名小朋友跪在地上大約兩至三分鐘,不停做出叩頭動作及講sorry。有女途人初時以為小朋友跌親,於是上前了解,惟小朋友不懂回答,只好向站在旁邊的外傭了解,豈料對方竟指「because he is naughty」,要求小朋友當街叩頭認錯。該名女途人將片段拍低並放上facebook,直言「睇到好心痛,小朋友做錯咩要向工人姐姐下跪?當眾羞辱會令小朋友自尊心受損」,又希望小朋友的家長能夠發現事件。片段在短時間內不斷瘋傳,有網民直斥涉事外傭行為非常不妥當,又指其行為會令小朋友留下童年陰影,「教育同羞辱係兩回事,嚴厲管教同要個幾歲大嘅小朋友大街大巷對你下跪認錯,性質完全唔同」。

資料來源:摘自2021年12月16日《星島網》

1.以下哪項屬於媒體的一種?(1分)
(1)手機短訊及即時通訊工具
(2)數碼廣播及電子書
(3)網上論壇及網絡日誌
(4)Instagram 及facebook
A.(1) B.(2) C.(3)及(4) D.全部皆是

2.
(a)
綜合資料A的調查結果,受訪學生在處理失實資訊方面有何問題?(2分)
(b)承上題。你認為他們處理失實資訊時,忽略了哪些價值觀?(2分)
請剔選你認為受訪學生在處理失實資訊時所忽略的價值觀和態度。



3.
(a)
從資料B的報道,一般網民在接收到影片資訊後會如何處理?(1分)
(b)假如你收到這段影片,你會否轉發?原因何在?(4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D

2.
(a)
刻意製作及轉發假消息;如對自己支持的人有利,即使明知是假新聞,仍會發放出去;轉發後始發現消息不實,大部分人仍會選擇不予理會。
(b)


3.
(a)
網民把影片資訊「瘋傳」並紛紛留言回應發表意見。
(b)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提示:先想一想大家為甚麼會「瘋傳」有關的資訊?他們想傳遞一個怎樣的價值觀?假如你想轉發,你是否清楚明白有關資訊的意義?轉發出去的話,對你自己、別人或社會帶來甚麼影響?)

學習工具

媒體素養 議題本質


我們每一天都接收到許多資訊,我們會看、會認同、會否定,然後會回應或轉發,但究竟有多少人會在做以上動作時,花時間去辨別虛假資訊,想一想所涉及的道德操守和謹慎遵守相關法律?是次議題就是要在這些方面作基本的提醒。

關鍵詞

‧媒體素養 Media Literacy
‧羊群效應 Herd Effect
‧假新聞 Fake News
‧內容農場 Content Farm
‧釣魚式標題 Clickbait
‧誠信 Integrity

參考資料

‧現今社會,我們需要怎樣的媒體素養?
https://bit.ly/377XNPT

載自2022年5月16日《S-file公民科/通識大全》

文:美美 圖:星島圖片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