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在遠方戰火下讀名著

2022.05.10
27145 27145

俄烏開戰,我們身在香港,遠離戰火,對「戰爭」的印象總是來自新聞播報的一則消息、一些地名和一些傷亡數字。正如十九世紀俄國小說《戰爭與和平》,開首仔細描寫一班貴族悠閒地參與沙龍晚會,展現了旁觀者對戰爭淡漠的態度和模糊的認知。《戰爭與和平》是部一百二十多萬字的長篇作品,作者托爾斯泰(1828-1910年)既敍寫宏大的戰爭場面,亦刻畫小人物的抉擇和命運,表達自己對歷史進程的洞見。今期《S-file》準備了兩個思考問題,帶領同學接觸這部文學鉅著。 

 

問題一:甚麼是歷史?

當我們拿起沉甸甸的《戰爭與和平》,腦海浮現的第一個問題會是「這套書到底有幾頁?」這套書內容豐富,值得討論的地方不少。我們便先從它的「冗長」說起;書中故事的時間跨度不大,主要講述1805-1820年,十五年間俄法兩國的幾場戰爭,包括後來成為不少畫家筆下題材的博羅金諾戰役。然而,這部被奉為文學鉅著的小說,百萬字的篇幅,在敍寫戰爭以外,還講了甚麼?

有人會把歷史撮寫成「某個重要的人物作出的某個重要決定。」不過,托爾斯泰卻通過仔細刻畫每個大小人物的遭遇和心理,用冗長而精緻的描述反對這種「英雄造時勢」的說法。正如他在小說結語特意大發議論,解釋他的歷史觀點:

以往的歷史學家敍述和體驗一個民族似乎難以捉摸的生活的時候,總是採用同一個簡單的方法,那就是一般只敍述作為一個民族統治者的個別人物的生平事迹,他們認為,這些統治者的生平事迹反映了整個民族的歷史。那些個別人物通過怎樣的方式迫使他的人民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呢?又是甚麽支配了這些個別人物自己的意願?——《戰爭與和平.結語》托爾斯泰

歷史巨輪非一人推動

托爾斯泰花了六年時間寫成這套大書,真正想問的問題是「甚麽力量支配了各個民族的運動?……造成歷史事件的力量究竟是甚麽?」他不認同少數的精英、英雄或領袖的力量能左右歷史,他更着意在小說中把拿破崙寫成既自大又無能的小丑,徹底地否定一個人對歷史的影響力。相反,托爾斯泰認為推動歷史是「諸多力量相互作用而產生的」,而他亦對民眾、個人、團體、領袖之間權力的流動有深刻的見解。

抱住這個問題回看那些「冗長」的敍述,留心角色之間的互動,便不難理解這部鉅著的厚重之處。

問題二:甚麼是幸福?

若你對人類歷史之類的抽象問題沒多大興趣,那麼「甚麼是幸福」或者是你進入《戰爭與和平》的另一柄鎖匙。

中國當代著名女作家王安憶寫過一本《戰爭與和平》的導讀書《甚麼是幸福》,她把焦點放在書中三位貴族青年身上,分別是安德烈(Andrei)、皮埃爾(Pierre)和娜塔莎(Natasha),「這些貴族子弟都受過很好的教育,養尊處優會產生紈絝,也會孕育思想精英,托爾斯泰便派遣他們去接受精神的危機,繼而探索甚麼是幸福。」

例如博爾孔斯基家族的安德烈雖然過着優越的物質生活,內心卻經常覺得苦悶。代代繼承的財富與無休止的貴族社交場合使他認為生活只是一場無趣的延續。他不禁懷疑甚麼是幸福,終於毅然投身戰場,追逐驚心動魄的新生活,建立豐功偉業。

有趣的是,托爾斯泰本身就是俄羅斯近郊亞斯納亞波利亞納莊園的貴族地主,亦如筆下角色安德烈一樣曾加入軍隊。而且托爾斯泰作為既得利益者,卻長期致力於解放農奴,晚年更打算放棄財產與土地,投身成為貧苦的農民,在勞動中得到滿足。小說之外,這些生平故事似乎便是托爾斯泰對「甚麼是幸福」的實踐與嘗試。

文:盧家彥 圖:星島圖片庫、網上圖片

未有相關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