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元陽梯田〉(節錄)胡燕青

2022.05.03
27130 27130

〈元陽梯田〉(節錄)胡燕青

(1)我們來到元陽梯田區的時候,天正在下雨。車子繞着山路往上爬,一路都只有十公尺的視野,地上漉漉的反照着天光。黃昏了,太陽快要下山了,拍日落照的龍友心態漸漸消淡了。我心裏的「放棄感」愈來愈強烈,不自覺就把相機收起來。觀光旅行就是這樣,每一天最大的願望就是回到酒店休息。而那些過軟的牀、那些過高的座廁、那些硬得要命的被子,根本就比不上在家裏的舒服。我取笑自己不住付錢買難受。但這種三月梅雨翳悶,總會在某個時刻給生命的亮光一下子戳破——當天地之大美猛然在眼前開展,人就會肅然起敬,發出不枉此生的驚歎。不斷地旅行,就是要尋找這一刻。


(2)我們都沒想到,到了第二天下午,那片雲海了才慢慢消退。日落的此刻,我忽然看到了遠處露出的梯田——很小很小的絲綫,不規則地繞着一潭靜水,而這樣的靜水天光有萬萬千千。這時我才發現觀景台原來這麼高高在上,耕人小得難以看見。未幾,霧氣重臨,這一切又不見了。但那片梯田的大量和遙遠,一直使我吃驚。


(3)第二天下午,我才清晰看到了它們的面貌。那些都是些水稻田,每一級都灌了水,等待耕人來插秧。於是,天色怎麼變,他們就像鏡子那樣同時幻變,每一片都閃閃發亮地反映着藍色、白色、綠色、金色甚至橘紅色的訊息。每一片梯田,對耕作的人來說,都是很大的,要有收成,工作之多難以估計;但對從高處觀看的人來說都很小,小得像孩子吃薯片時掉在地上的碎塊。那些幼幼的彎彎的綫條,就是農人和牛馬日日行走的阡陌。我瞇起眼睛看,都看不到甚麼人,高高的樹木也小得像貓狗的毛。梯田全部繞山而建,阡陌都是柔柔的弧,連接起來就是地理課時學到的等高綫。那種細緻的闊窄、均勻但完全不單調的布局,那種變化不停的多色幻彩,真使人看着看着就感動了,糊塗了。我問自己,這是真的嗎?那些亮晶晶的山的鱗片,都是水稻田嗎?我們吃的米飯,都是從那些無定的天色裏一株一株地栽種出來的嗎?


(4)如此大片的梯田,多少年月才能形成?一百一十三平方公里的元陽,比整個香港島大得多(大約八十平方公里),更比不少城市大。裏面的每一片田,都是人用手把山坡上的泥土挖走,一步一步地開墾,才變成今天的小片平地的。那是少數民族哈尼族人一千三百年來依着山勢逐步雕刻出來的生計。一千三百年前,大概就是唐玄宗李隆基的時代。如果元陽梯田是一件無意中完成的藝術品,我覺得它們要比長城更偉大,因為長城已經沒有用了,只餘下折斷的殘軀,供遊客踩踏,但元陽梯田如今仍然年年出產千萬人賴以維生的食糧。單是元陽縣2015年梯田的紅米產量就達到一千八百一十萬公斤。這片土地雕刻家沒有藝術自覺的驕矜,他們千百年來只知汗流浹背地耕作,為了能夠吃飽的每一個黃昏、為了有足夠力氣從休息的秋冬走到勞苦的春夏的每一年。他們甚至不曉得自己會形成怎樣驚人的景觀。他們微小,卻不知不覺地參與了一項偉大的建築。生於山野的哈尼族同胞,可能連平地都沒見過多少,卻懂得平正之道——他們保留了山的傾斜,遷就了水的公允,學習了梯級的友善,克服了高度的刁難,和大自然達成了最美好的和約。中國人的道家價值和儒家美德,都在這大片山土上體現了。一千三百年後的今天,他們依舊每天收納不同的天色。沒有一個真正的農人會抬起頭來細看東邊觀景台上的無聊遊客,但觀景台上的我,卻總看得見一個單純的農民;一個又一個、一生又一生、一代又一代勤勞的農民。


(5)威爾斯詩人托馬斯(R.S.Thomas)寫過一首詩,叫做〈農民打招呼〉(Peasant'sGreeting),那是使我震驚的作品。


無話;舉起的手申述了

沉默的舌頭和乾裂的唇

不曾說出的一切:

土地的忍耐和一棵樹

盤結的堅毅以及心裏

不知該咒詛還是祝福的疑惑

都打包在單單一個姿勢中。

嚴酷的大地往下拉的力度

把膝蓋粉碎,眼睛

飽飲冷漠,沒有微笑的能力。

生命苦澀的玩笑是空心的,他陰鬱地

滑入長形的墓穴,在那

不住向易碎的耳朵碎開的風中


(6)作品提出的問題是一個農人的一生有何意義。第一次讀到,我為詩人向生命提問的高度所震懾。但看見元陽梯田之後再讀此詩,我讀到的卻是這片土地給詩人的答案。為了好好地生存,為了所愛的人勞苦,為了進入連自己都未必意識到的歷史刻度,為了回應天空永不重複的朝陽和夕照。保羅說,萬事都在互相效力。當我把米飯放進口裏的時候,它們的暖熱和純潔,就像上午七點給陽光打亮的白雲落入梯田的水平面。


元陽縣位於雲南南部,是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一個山區,居住着哈尼、彝、傣、苗、瑤、壯、漢七種民族。作者先記述到元陽旅行,與梯田相遇的經過,再寫出因梯田而引起的議論與感想。

第一段看似簡單交代事件的起因,沒有太多訊息,但其實有着重要的鋪排。作者說到「當天地之大美猛然在眼前開展,人就會肅然起敬,發出不枉此生的驚歎。不斷地旅行,就是要尋找這一刻」,這是旅行的目的與得着,而下文則記述了作者在這趟元陽之旅中,在梯田的大美前,發出何樣的驚歎。

此文一個特色,是作者善於改換角度。她先寫梯田之大,「每一片梯田,對耕作的人來說,都是很大的」,但從高處觀看,換了角度,則變成很小,「小得像孩子吃薯片時掉在地上的碎塊」、「高高的樹木也小得像貓狗的毛」,真是小到極致。然後作者又改換角度,再寫元陽之大,比香港島大得多,而裏面每一片田,自然也不是小,從意義來看,比長城更偉大。叫讀者也不禁讚歎。

不但如此,甚麼叫「土地雕刻家」呢?其實就是耕作的人,即農民。這種手法是借代,同樣是換了角度,把平凡的農民寫得稀奇。「為了能夠吃飽的每一個黃昏」一句也是一樣的手法,指的是每一天。

文末,作者換上威爾斯詩人托馬斯的眼睛,通過他的詩問了一個問題:農民的一生有何意義?作者先把鏡頭拉遠(托馬斯的詩),才再拉近回到元陽梯田。梯田給了答案,而這正是第一段說的「天地之大美猛然在眼前開展,人就會肅然起敬,發出不枉此生的驚歎」,首尾呼應,卻不動聲息。

練習題
1.試根據下列引文,指出其中一種描寫或修辭手法,並加以說明其效果。(4分)


那些都是些水稻田,每一級都灌了水,等待耕人來插秧。於是,天色怎麼變,他們就像鏡子那樣同時幻變,每一片都閃閃發亮地反映着藍色、白色、綠色、金色甚至橘紅色的訊息。


(a)描寫/修辭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說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據本文內容,判斷下列陳述。(4分)


(a)作者以比喻法描寫元陽梯田的農民們。

(b)綜觀全文,作者未能感受到首段中提及的「人就會肅然起敬,發出不枉此生的驚歎」的時刻。


3.作者在第四段中運用大量數字的用意何在?試結合全文內容加以說明。(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a)視覺描寫/擬人/比喻

 

(b)

作者運用視覺描寫手法,描寫水稻田閃閃發亮地反映出各種顏色,生動且形象地凸顯了水稻田的色彩與變化。

作者運用擬人法,寫水稻田已灌滿了水,本是死物的它像有生命的等待耕人來插秧,為水稻田賦予生命力。

作者運用比喻法,將水稻田比喻作鏡子,因應天色的變化,自己會有不同的顏色變化,更生動地描寫出水稻田的特徵。


2.(a)正確(b)錯誤


3.作者在第四段中運用大量數字用意在於凸顯農夫的辛勞,以數字的繁多更具體地展示他們付出的汗水,從而歌頌農夫的付出。文中先寫梯田的大小為「一百一十三平方公里」,更以香港島作比較,指出其幅員之廣;再寫其年代之遠,遠在「一千三百年前」,後再指「元陽縣2015年梯田的紅米產量就達到一千八百一十萬公斤」,這些種種均建立在農夫的智慧與付出,「他們保留了山的傾斜,遷就了水的公允,學習了梯級的友善,克服了高度的刁難,和大自然達成了最美好的和約。」由此可見,作者是為了歌頌「一個又一個、一生又一生、一代又一代勤勞的農民」,而運用大量數字。

題解

1.此類為典型公開試問及「手法」的題型。作答時宜先理清句子的重點,因一段中多於一種手法,說明部分必須配合相關手法加以說明。不少考生在作答手法及說明部分時未能相互配合,以致失去部分分數。


2.(a)
第四段中作者以「這片土地雕刻家沒有藝術自覺的驕矜,他們千百年來只知汗流浹背地耕作」,當中的「土地雕刻家」作者顯然是指元陽梯田的農民,故本題答案應為正確。


(b)
從結尾段可得知作者遊歷過梯田之後,從梯田的宏大感受到農民的辛酸,對生命的價值有着另一番體會。作者寫「當我把米飯放進口裏的時候,它們的暖熱和純潔,就像上午七點給陽光打亮的白雲落入梯田的水平面」,作者已經感受到那個時刻,故陳述應為錯誤。


3.問及全文主旨,同學可多留意段落中的主題句。主題句一般出現在段落的首尾部分,作者引述數字後便描寫農民的各種辛勞工作,從而不難推敲出全文的深意,惟作答時必須引例,使答案更具說服力。

文:可洛、張家豪老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