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鰂魚涌的故事

2022.04.26
27119 27119

鰂魚涌,有鰂魚嗎?香港不少地名都趣怪特別,背後大多有段故事,而港島東區鰂魚涌的地名由來亦是如此。

傳說這裏的海灣一座高山山上有一個水潭,潭內游着不少野生鰂魚,因此稱作「鰂魚涌」;英文地名與鰂魚涌反而完全無關,殖民政府使用該地區的經濟活動來命名——Quarry Bay,解作「採石灣」。曾幾何時,這裏就是石頭開採之地,附近山坡布滿了建屋與填海可用的石材。比較有趣的是,今時今日的鰂魚涌絲毫看不見鰂魚或採石業的痕迹,反而是商業大廈、住宅區林立,究竟鰂魚涌的前世今生,是如何演變而成呢?今期《S-file》將以鰂魚涌作為專題導賞,通過文學作品與歷史之間的扣連,帶同學來一趟紙上旅行,遊走鰂魚涌區。

第一站 認識太古王國的建立

在開埠初期,北角至鰂魚涌一帶是荒蕪人煙的地區,想知道鰂魚涌的發展歷程,首先要認識「太古洋行」這名稱。

過去鰂魚涌曾是兩大工業的重鎮,資金均來自始於1866年的英資企業「太古洋行」(Butterfield And Swire)。太古最初在上海成立,直至1870年才來到香港開設分公司。名字背後總隱藏着故事,取「太古」二字是配合中國傳統文化,寓意公司「規模宏大、歷史源遠流長」,而太古在鰂魚涌的發展也印證着時代之變遷。最初荒蕪人煙的鰂魚涌,經太古洋行購入大片臨海土地後,於1884年落成啟用「太古糖廠」(下黑白圖),從菲律賓及爪哇進口原蔗糖,再精煉成白糖出售到中國及日本等地。煉糖廠的面積頗大,我們現在眼見的「太古坊」商廈,也就是昔日糖廠之所在地,附近一條街的街名——糖廠街,默默地訴說着鰂魚涌昔日的工業故事。

香港著名小說家潘國靈居住鰂魚涌多年,也寫下一些鰂魚涌的新舊變化,他首先從街名入手,娓娓道來他眼中鰂魚涌的社區變遷。

及後,煉糖廠業務帶動了船務發展,太古洋行再於1907年創辦「太古船塢」,定點也在鰂魚涌,成為本港最大船塢之一。為了建成船塢,當時經歷大規模填海工程,原材料也來自鰂魚涌多產的花崗岩石,可謂物盡其用。為了照顧大量僱員,太古洋行在鰂魚涌一帶興建員工宿舍,可能大家意想不到,如今成為著名景點的「怪獸大廈」,當年就是煉糖廠員工宿舍的一部分呢!

第二站 消失了的麗池花園

時光悠悠,已故香港作家陶然筆下的鰂魚涌,是他居住了四十年的老地方。雖然未必見證煉糖廠及船塢繁華歲月,但在他眼中,鰂魚涌的模樣依然充滿變幻:北角與鰂魚涌一帶所出現的「燈紅酒綠」、「霓虹光管」,不得不數叱吒一時的「麗池花園」,「花園」亦解「夜總會」,是成年人的娛樂場所之一。

時間回撥至二十世紀,麗池花園開幕於1940年,由海派上海商人李裁法出資建成,內裏包含舞廳、泳池、兒童樂園、溜冰場、小型哥爾夫球場等,各種休閒設施應有盡有,滿足不少富裕人家的娛樂活動。1947年更在此舉辦了第一屆選美大會,是「香港小姐選舉」的發源地呢!直至五十年代,繼續開展填海工程,舊式娛樂業逐漸式微,麗池花園原址改建成住宅,其中一棟以「麗池」命名,紀念一段回不去的歲月。

第三站 香港大酒店

已故香港著名作家梁秉鈞(也斯)在上述的詩作以一種上班族中午想外出透透氣的視角,描繪鰂魚涌在午間的風景。詩題精簡「中午在鰂魚涌」,映入眼簾的也就是最生活化的情景:生果檔在賣生果、工人們在食檔吃飯、小孩提着螃蟹在街上蹓躂、殯儀館門前的花店員工在剪花……多年後鰂魚涌也是充滿市井、平民氣息的地方,而坐落於英皇道與渣華道交界的香港殯儀館(上圖),牆上的藍白霓虹燈招牌依然璀璨如昔。這座啟用於1964年的香港殯儀館,俗稱「香港大酒店」,由殯儀大王蕭明創立,服務過不少城中名人,如粵劇名伶任劍輝、船王包玉剛、藝人張國榮等,最後與世長辭、告別的地方,就鎖定在這間歷史悠久的「香港大酒店」。

 

後記

筆者認為鰂魚涌最迷人的地方是那種新舊交替、混雜的生活氣息,既有市井一面亦有高尚一面,容納了不同處境或狀態的人。大型密集屋苑怪獸大廈雖以打卡熱點聞名海外,更成為《變形金剛》其中一部分的取景場地,不過,裏頭仍然住着不同族裔的居民。如果細心察看,許多別具特色的舊唐樓仍然矗立於英皇道上,有些丟空多年等待拆卸,有些仍住着尋常人家,生活就是這樣不動聲色的。筆者時常散步在鰂魚涌,再找不到鰂魚或花崗岩的痕迹。那些一新一舊的樓宇在英皇道上互相凝視,中間隔着一條川流不息的「車河」,偶爾有電車緩緩駛過,各人提着大包小包下車,返回自己在鰂魚涌某一角的居所,繼續生活。

文、攝:葉秋弦 部分圖片:星島圖片庫、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