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學生投稿 蕭景游

2022.04.26
27105 27105

〈白花街〉 

蕭景游 中四 拔萃男書院

這是一條冷清的街道。白天沒甚麼人出入,偶爾有飛鴿在此棲息。這裏的樓房是耄耋之年了吧?因許多已是戰前的建築,所以顯得頹敗不堪。每隔數米,你便會發現有些燻黑了的鐵桶,不時冒出陣陣青煙,與滿天鴿影互相呼應。這令我不禁想起《閒情記趣》中的「青雲白鶴觀」。

我每周都踏進這條街道。因要探望外公。

步上陰暗的樓梯,迎面是三支大香。因外公信奉佛教,所以在門口、大廳裏也安放了香台祭奉。我們先替他點上香燭,再送上他最愛吃的叉燒包,還有外婆拿手的「豉油雞」。外公尤其喜歡花,於是母親每次都會帶來一束鮮花,有時是百合,有時是玫瑰,看花季而定,總是帶着淡淡的花香。

看見公公微笑的樣子,母親繃緊的面容才會露出一絲笑意。

我們輪次上前與外公說話。父親永遠是一句起兩句止。我和妹妹則是敷衍片刻。但母親與外婆卻是絮絮滔滔的說個不停。直到我們三父子露出厭煩的神色,才一臉不捨的離去。

在這裏通常是逗留十多分鐘,收拾一番便靜靜的離開。公公總是露出一臉體貼的微笑,目送着我們。母親和外婆卻是眼眶泛紅。是那青煙繚繞的緣故嗎?我每每覺得自己來到這裏,都會被一股莫名的憂鬱籠罩,如何努力擺脫也是徒然。

回去時,夕陽如血,帶來滿天瑰麗的雲彩。對比起這幽幽的街道、偶爾的鴿影、破落的樓房,是揮之不盡的惆悵。就這樣,我們輕輕的來,漫漫的去。離去這冷清的街道。

詩性筆調 抒發感傷幽情

寫作需要一種眼光,一種透視力,即從尋常之物中看到非同尋常之情與理的能力。本文的作者顯然有這方面的潛質,一條冷清的小街,在他的眼中好像有某種生命的氣息,破落情調形諸筆端也就被染上了一層感傷的色彩。

文章以一句「這是一條冷清的街道」起始,開門見山,來得利落,很好!接着是一段情境描述,沒甚麼人出入的街道,偶有飛鴿棲息,老舊的戰前建築頹敗不堪,燻黑的鐵桶冒出青煙。老街的環境氣氛,為「探訪外公」作了很好的鋪墊、襯托。步上陰暗樓梯,踏入點有三支大香的居所,一個信佛拜神之家的場景撲面而來。家人相會,是此行重點。送上老人愛吃的叉燒包、豉油雞,又獻上外公喜歡的鮮花。外公微笑相迎,母親與外婆「絮絮滔滔」,父親與「我」和妹妹則敷衍對答。探訪蜻蜓點水,短短十多分鐘,一家人又在青煙繚繞中告別。母親和外婆都眼眶泛紅,作者問「是那青煙繚繞的緣故嗎」,感覺「被一股莫名的憂鬱籠罩」。走到街頭,「夕陽如血」,街道、鴿影、破落的樓房,也「是揮之不盡的惆悵」。一家人「輕輕的來,漫漫的去」。文章以一句「離去這冷清的街道」作結,回扣文首,構成呼應,也留下耐人回味的餘韻。

總體說來,此文最突出的亮點在於文學筆調,作者的詩性眼光,以及描繪能力都值得欣賞。不過,需要指出的是,寫作是一種全面的心智活動,在描繪場景、講述故事之餘,還要智性的思考,表達某種認知,進而引起讀者的情感共鳴。此作塗抹出一幅老街、老人的畫面,似要抒發一種感時的幽情,卻始終因為缺乏對歲月與人生更深的認知與感懷,而顯得內蘊不足。當然,這樣的修為非一朝一夕之功,筆者無意求全責備,在此只想提醒年輕的寫作者,在日後的寫作過程中,多一點主題意識,不時問自己一句話︰這篇文章表達甚麼主旨?

此外,在遣詞造句、標點運用方面也須多加留意。如「外婆拿手的」一句,頗令人費解。「拿手」是擅長的意思,那隻豉油雞是由外婆親手烹製?「公公總是露出一臉體貼的微笑」一句,「體貼」一詞也搭配得不夠妥貼。句號的運用也有可改進之處。如「我每周都踏進這條街道。因要探望外公。」這兩個句子有因果關係,是一個複合句,中間的句號可改逗號。

瑕不掩瑜,此作的文學色彩值得肯定。借此贈上一言︰持養文學靈性,善加發揮。

文:蕭景游(拔萃男書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