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物進口 安全標準誰定?
2014.04.28香港食物安全有保證,不然怎會吸引自由行搶購,可是最近港府卻接受內地建議,把三種農藥剔出規管範圍,被指遷就內地標準變相合法輸入毒菜,令不少市民擔心。論到食物安全標準,的確是因地而異,國際間存在差異,大家了解箇中情況後,除了要密切注視政府有沒有全力以赴去把關,相信另一方面也要注意食用時的「除毒」方法有沒有做到最好。
主題:對公共衞生的理解+生活素質+全球化帶來的影響與回應
探討問題(按教育局指引)
- 人們對健康的理解怎樣受經濟、社會等因素影響?
- 科學與科技的發展怎樣影響人類對公共衞生的理解?
- 處於不同文化下,健康資訊、社會期望及個人信念和價值觀,如何影響人們對公共衞生的理解?
- 哪些方面的生活素質被視為最重要?哪些被視為最急切的需要?甚麼人可作出相關的決定?為甚麼?
- 全球化有甚麼特徵和發展趨勢?
剔出規管農藥=輸入毒菜?
內地問題食品事件多多,偏偏香港大部分食物都要靠內地進口,如家禽、牲畜、蔬菜;對此,港人惟有信賴特區政府對保障食物安全的執法。
聽從國家建議 放寬規管
就以新鮮蔬菜為例,對於食物農藥殘餘量的規管,香港於八月有新例──《食物內除害劑殘餘規例》生效。正常來說,規管條例應該愈改愈嚴謹,以保障市民大眾健康,可是政府最近提交立法會的文件披露,當局收到國家質檢總局建議,剔出在規管範圍內的三種農藥,包括三乙膦酸鋁(Fosetyl-aluminium)、苯隆(Thidiazuron)及三苯基氫氧化錫(Triphenyltin Hydroxide)。
中美標準不一 未有共識
把這三種農藥放進規管名單中,是採納了美國的標準,但這個標準卻與內地有差異,會導致一些內地食品超出標準而未能進口。港府「剔除」的動作令人擔心是為了遷就內地標準,港人一向對內地食物安全有戒心,難怪覺得此舉是變相合法輸入毒菜。
不過,有關部門的回應是,因為國際間對這三種農藥規管未有共識,例如聯合國也未對它們的最高殘餘限量和殘餘物定義,更重要是認為這些農藥不會對公眾帶來風險。
依循世衞組織 可靠度高
有關「剔除三農藥事件」,立法會會有跟進,不過從事件中,大家應該感覺到香港,以至國際,對於食物的安全標準都有點混亂吧!對,只要深究一下,就會發現全球的食物安全標準版本眾多,而且因地而異。那有沒有較可靠的可依循呢?
想尋求一個可靠的食物安全標準,就要指望一些全球化的組織,例如世界衞生組織、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它們都會對食物中的除害劑(農藥)、人工添加劑或獸藥殘留物(豬、牛、羊等肉類)進行測檢和評估,再制訂「最高殘留量」和「攝取量」的安全標準。
香港測檢準則 集各國大成
食物安全標準範圍廣泛,以下的探討範圍將只討論蔬菜中的農藥問題。
氣候環境 造成差異
其實世衞和聯合國都有提供不少相關資料,那全球各國是不是都以此為食物安全的標準呢?現實卻又不是。因為各國對農藥的使用標準,是根據不同地區氣候環境對農業的影響而定,所以從全球的實際運作而言,各國都是參考組織的標準,例如聯合國食品法典委員會的標準,然後再自行制訂符合本土情況的一套準則。
因此,各國對食物安全的準則是有差異。
說到香港,對農藥殘留的標準又是怎樣?一樣都是集各國之大成,根據食物及環境衞生局的資料,修例後的《食物內除害劑殘餘規例》,規管標準中約四成源自食品法典委員會、四成七源自美、泰、日和澳等進口國,餘下百分之十三是源自內地。
小結
了解過後,香港的食物安全情況足夠叫你安心食用嗎? 由於標準不一,難言有最全面和最好的,最重要是香港有關部門能夠切實的執法,去監管和測檢食物安全(詳見「資料庫」)。若然,還是覺得靠外在因素(檢測)不安心? 那麼就「求人不如求己」,聽專家之言,食用蔬菜前用清水浸洗十五至三十分鐘,以減低殘留農藥對人體的影響吧!
資料庫:為食物安全「把關」
香港的新鮮蔬菜、豬、牛、雞等等大都是從內地進口,你知道當局如何在食物層面為市民的健康把關嗎?
進口前:
內地供港的蔬菜應來自內地註冊供港蔬菜種植場和收購加工企業,受內地檢驗檢疫部門監管。而供港食用的豬、牛、雞等牲口和家禽農場,除了須要註冊及受監管,香港食物安全中心的獸醫公共生組內的檢察及調查小組,會定期到農場視察,看看農場是否符合衞生準則。
另外,本港與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設有通報機制,一旦發現有問題的食物流入本港會主動通知,讓香港方面盡快採取跟進行動。
入口時:
進口蔬菜應該附有識別標籤及使用殺蟲劑報告單,運抵文錦渡後,食物安全中心會檢查有關文件。文錦渡食品管制中心人員亦會隨機抽取樣本,第一時間送往化驗所檢測殘餘農藥。
當豬、牛和雞等活牲口運抵文錦渡,牲畜檢疫站會展開檢驗工作,例如收集家禽的血液樣本進行H5禽流感測試。
來港後:
食物安全中心的食物監察計畫,會在入口、批發和零售三個層面抽取食物樣本作測試。除了日常食品,時令食品例如大閘蟹、月餅,或專項食品例如雪糕中的含菌情況,均是調查目標。
相關辭彙
‧食物安全 (食品安全) Food safety
‧食物安全條例 Food Safety Ordinance
‧食物及衞生局 Food and Health Bureau
‧食物衞生 Food hygiene
‧食物標籤 (食品標籤) Food label
‧ 基因改造食物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GM food)
‧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 Food &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FAO)
Mind Map:內地輸港食物安全機制
學習教材
食安檢測 食安檢測
資料回應題
本港食物安全中心的食物監察計畫,每月都會從入口、批發和零售三個層面抽取樣本作檢測,為保障食物安全把關。請看以下簡報內容(圖表一至三),然後回答問題。
多角度思考
1.本港對食物安全的監測機制,為何值得信賴,甚至吸引內地自由行旅客來港搶購?
2.承上題。既然有良好的監測機制,當局剔除對三種農藥規管的新聞,為甚麼叫人憂慮?
3.你認為香港可以只跟隨某一國家(例如中國大陸)的食物安全標準嗎?
建議答題方向
1.香港的食物安全監測可靠,因為是定期性每月一次,而且監察範圍廣、覆蓋面大(幾乎每類食物都有),卻又十分細緻,把有機會引起問題的根源都作測試,包括致病細菌的微生物測試、有害農藥等等的化學測試,及因應日本核泄漏的輻射水平測試。
2.雖然機制良好,但衡量標準亦要合適、叫人信服安心才行;基本上,標準愈嚴格愈好, 但新安排卻有放鬆之嫌,怎不叫人擔心!
3.不行。中國的食物安全標準雖然與別國有出入,但其實問題不大,多次的食物安全事故,問題都在於執行──不法商人不按標準製造食物,監管部門又打擊不力;然而香港不能只跟隨中國的標準,因為香港食品從多處入口,倘只跟從一個國家的標準,恐怕會防礙其他國家的食品進口。
延伸回應題
請看調查報告(圖表一至二),然後回答問題。
多角度思考
1.據你認識,有機蔬菜跟一般產品有何主要分別?
2.請你從圖表一及二提供的資料,描述香港有機蔬菜的市場情況。
3.承上題。你可以從「需求」(DEMAND)方向來解釋以上的情況和轉變嗎?
建議答題方向
1.有機蔬菜拒用化學肥料和農藥耕種生產,營養價值雖然不比一般產品優勝,卻有安全保證,不會有農藥殘留、不會吃下化學物質。
2.有機蔬菜在傳統的「濕街市」的市場佔有率不多,但綜觀2008年至2014年間的變化,發現銷售有機蔬菜(有認證的及聲稱有機的)的菜檔,在近幾年都維持一定的數量,特別是聲稱有機的菜檔,與數年前相比是倍數增長。
3.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建議如下:
‧有機菜在濕街市的市場佔有率不算多──因傳統的濕街市較多年長的消費者,對食物安全的認識和追求不太重視;
‧出售有認證的有機菜檔比率變化不大──對有機菜有需求的消費者較年輕,主要消費場所在大型超級市場而非「濕市場」;
‧聲稱有機菜檔比率較多──不知售賣的是真有機還是魚目混珠,但可以反映消費者對食物安全的標準和需求逐漸提高,知道有機蔬菜是好東西才有此現象。
參考資料
網頁
‧香港食物法例
http://www.cfs.gov.hk/tc_chi/food_leg/food_leg.html#frh
‧基因改造食物危機
http://www.greenpeace.org/hk/campaigns/food-agriculture/problems/genetic-engineering
‧化學肥料和農藥的問題
http://www.producegreen.org.hk/agronomy_05.htm
載自2014年4月28日《星島日報》《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