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明代倭寇說起
2022.03.31歷朝歷代均須確立兵制,確保國家有具戰鬥力而制度化的軍隊,而兵源原來並非全部來自「徵兵」,即如先秦強制齡男丁承擔;還有朝廷給予生活或名譽上的優惠,以僱用專職士卒為國家出力的「募兵」。基本上,歷代王朝都很難以單一兵制維持數百年,往往因應不同的情況而遊走於徵兵及募兵兩種制度之間。今期《S-file》從明中期的「假倭寇」徐海、「倭寇剋星」戚繼光及少林武僧抗寇三個故事說起,談談明代亦徵亦募的衞所制由來。
假倭寇真海盜: 徐海
明初洪武年間的倭寇以日本浪人為主,影響地域有限;惟在嘉靖年間,真倭寇反而極少,大部分乃打着倭寇旗號的沿海刁民,影響整個江南的領海。連《明史》也指出:「大抵真倭十之三,從者十之七。」而官員謝杰在萬曆年間編寫《虔台倭纂》寫下:「海濱人人皆賊,誅之不可勝誅」之驚人現實。更有曾被擄走的富商見證倭船上「真倭」只有數人,其他都是來自福建、台灣、溫州等亡命之徒,即貨真價實的海盜。當時源於明朝實行嚴厲的海禁,連漯民出海的大船也被迫自沉,對外海上貿易更是歸零。難以維生的沿海人民鋌而走險走私及從事劫船等海盜勾當,而結夥倭寇也是迫不得已的選擇。
比如嘉靖年間在江浙如入無人之境的徐海,就絕不是「日本製造」,他本是杭州虎跑寺的和尚,結合逃犯、罷吏、失意書生流亡海上。他最「得意之作」乃收買薩摩、對馬一帶的流亡武士,搶掠官軍及其他海盜的財寶,勢盛時共有兵力兩萬餘人,這些流寇曾三次入寇長三角一帶,徐海更自號「天差平海大將軍」,令圍剿的官府滿臉灰土。
世一倭寇剋星:戚繼光
明代大將戚繼光認為北方長槍大刀的傳統陣法,根本對抗不了行軍快速的倭寇,故以適合南方地形的獨特陣法及混合武器,多次成功擊退倭寇。
戚繼光改良了傳統兵制,以11人為一隊的「鴛鴦陣」作戰,當中設隊長1人,前方2人以藤盾守住陣型和抵禦弓箭,2人持狼筅(附上有眾多枝杈的毛竹)牽制敵方的日本薙刀或武士刀,中間4人以長槍主攻,後面再有兩名鏜鈀手(即農具叉子)負責掩護。是一個攻守兼備的鴛鴦陣組合,讓每個武器發揮出自己的優點,讓隊友互相掩護、團體作戰。這種做法很像現代攻守俱備的全能足球戰術。
事實上,戚家軍的兵員主要來自農村的淳樸基層,要他們長期以正規戰陣訓練根本難以解燃眉之急,故用鏜鈀、狼筅、藤盾這些農民日常生活物品加入應用中;而各個鴛鴦陣可因應南方常見的山徑地勢,互相支援及配合,警備前進時又可以變陣為兩支縮小的版的鴛鴦陣(兩儀陣),減低被倭寇夾擊之機會,機動性大增;鴛鴦陣甚至可配合「偏箱車」,即可以摺疊的屏風的戰車,可快速更變為防禦據點,同時車上有仿西班牙的「佛朗機」輕炮,令整個鴛鴦陣攻守兼備,超級無敵。
少林十八銅人:武僧抗寇
在倭患最烈的1553年,真假倭寇在浙江沿岸作惡不斷,從海上搶到陸上,長驅直達南京城郊,更有殺入千年古都金陵之勢,各地衞所將領都不敢出戰,而衞所內的兵卒更如驚弓之鳥,故當時地方政府只好臨時徵召少林寺的武僧出動。
當時武僧穿的不是大家平常在電影看到的黃紅色袈裟,而是精細的皮竹甲,「皮甲在內,竹甲在外」;模樣也非胖胖圓圓又笑瞇瞇的,更不是光頭!
《僧兵首捷記》記錄:「暗約以靛青塗面,賊見青臉,紅布蒙頭」即迷彩色的臉猶如今天「特種部隊」的樣子。後人清代秦榮光〈上海縣竹枝詞〉亦有讚頌武僧抗倭寇時,手持七尺長、卅斤重之長棍,這用於戰場上是十分罕見,絕對是武僧的獨家秘器。
然而,結果乃是悲壯的。同年,武僧與倭寇激戰,寧波都督萬表《海寇議》云:「(倭寇)一賊舞雙刀而來,月空坐不動。將至,身忽躍起,從賊頂過,以鐵棍擊碎賊首。」月空法師由靜至動,避開雙刀斬殺再躍起,以鐵棍擊殺敵人,百分百是功夫電影內的情節。可惜,《海寇議》最後寫上眾僧「因誤入敵軍埋伏,全體陣亡」。顧炎武《日知錄》也載:「少林僧月空御倭於松江。其徒30餘人,自為部伍,持鐵棒擊殺倭寇甚眾,皆戰死。」在全體陣亡的數據下,及後再沒有記載徵用少林和尚加入實戰隊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