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個中國航天第一次
2022.03.17中國神舟十三號飛船去年10月發射,三名太空人已在太空逗留近半年,下月即將返回地面。這半年間進行了多項活動及實驗,可謂中國航天發展上的一大進展。而中國航天科技已有近七十年的歷史,期間有多次重大突破,代表中國航天科技進步迅速。今期《S-file》將向大家介紹中航天發展上幾個重要的「第一次」。
第一顆 衞星
1950年代末,在科學家錢學森等人的參與下,中國政府開始發展航天科技,並以研製發射人造衞星為重點項目。經過十多年的試驗,中國於1970年4月24日在內蒙酒泉衞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長征一號」火箭,火箭內搭載了中國第一顆衞星——「東方紅一號」,成為繼前蘇聯、美國、法國、日本之後,全球第五個能夠獨立研發及發射人造衞星的國家。
「東方紅」之名源於工程師在衞星上安裝一台能演奏樂曲《東方紅》的音樂儀器,而他們能在地球從電波中接收這段音樂。該衞星的任務還包括把遙測參數和各種太空探測資料傳回地面,工作壽命達廿八日。
「東方紅一號」的成功代表着中國在航天技術躋身於世界前列,加入「太空俱樂部」行列,為中國之後的衞星發射及載人航天工程奠定基礎。
第一位 太空人
楊利偉,1965年於遼寧省出生,是中國史上第一位太空人。他原是解放軍戰鬥機機師,於1998年獲選為太空人候選人之一,開始為執行太空任務訓練,後在十四名候選人中脫穎而出,成為中國首次載人太空飛行任務的太空人。
2003年10月15日9時正,搭載楊利偉乘坐的神舟五號的長征二號火箭升空。他後來在出版的自傳中提到,當火箭發射到約30公里高度時,火箭和飛船突然出現了26秒的劇烈震動,人體難以忍受,他也以為自己將要犧牲,但最後都有驚無險。飛船後進入軌道,圍繞地球飛行,途中楊利偉按時向地面報告情況,在太空展示中國國旗和聯合國旗,又與家人通話,還吃了三頓「有航天特點」的太空餐,食物包括宮保雞丁、蒜泥白肉、魚丸子等。楊利偉指,所有的食物都是「必須一口能吃得下去的,防止留下殘渣去飄」。
在完成了十四圈環繞地球的飛行,航行了超過60萬公里後,神舟五號返回艙於2003年10月16日6時23分在內蒙古成功着陸,飛船航行歷時21小時22分鐘。楊利偉除了落地時,接觸頭盔造成嘴角輕微擦傷之外,身體無恙。這次成功標示着中國正式步入載人航天工程時代,成為第三個能將人送上太空的國家,其後中國多次派遣太空人前往太空,並都達到成功以及零失敗率。
第一次 對接
2011年,天宮一號飛行器及神舟八號飛船先後在9月29日及11月1日搭乘火箭升空,並成功進入軌道,準備進行太空對接。
對接先由地面人員操控神舟八號接近天宮一號,當距離五十公里範圍時,雙方進入自主控制階段,互相靠近。11月3日1時43分,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首次對接成功,中國成為繼美國和俄羅斯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掌握完整的太空對接技術的國家。11月14日19時28分,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飛船組合體成功分離,20時正,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的精確控制下,第二次對接成功。
11月17日,神舟八號返回地球,而天宮一號則繼續留在太空,與分別在2012及2013年升空的載人飛船神舟九號及神舟十號進行太空對接實驗,並都成功。這代表中國掌握了太空對接技術,為其接下來建設太空站做好準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