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人才走光 企業心慌? 減外流 吸專才 應對競爭

2022.03.28
26926 26926

焦點議題

移民潮觸發的人才流失,引起本地商界關注。香港總商會最近發表企業調查報告,有近4成受訪企業表示因員工移民離港,令營運受到影響。雖然政府一直強調香港是國際大都會,高人口流動性是很正常,但近年移民人數明顯增加,而且當前全球各地對人才的競爭非常激烈,香港必須利用本身優勢,以及作為中國對外開放的特殊地位,吸引和挽留人才,減少外流。



新聞資訊摘錄

移民潮導致技術人才流失

香港總商會最近進行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近期的移民潮導致技術人才流失,大大小小企業皆受影響。共有38%的受訪公司表示,因員工移民離港而受到較負面影響,程度介乎「中等」(24%)、「高」(12%)及「非常高」(2%)。該調查在2022年1月10至21日期間進行,合共收回220份問卷。儘管逾半(58%)受訪企業預期因移民潮而導致的員工流失率將於2022年趨於平穩,但約35%受訪者不表樂觀,認為人才短缺問題將會加劇。

大型企業正積極應對人才外流問題,分別有61%和51%的受訪大型企業表示會「加強接班規劃和招聘工作」及「提升自動化和數碼化水平」;相比之下,中小企的相應比率分別只有28%和35%。與此同時,大企業亦為增加預算做好準備,分別有39%和37%受訪大型企業會考慮「提高工資和福利」和「制定挽留員工計畫」,而中小企的相關比率則分別為13%和11%。

資料來源:摘自2022年3月5日《星島日報》

打工仔不願做打工奴隸

近兩年疫情反覆,拖累不少企業,以前打工仔擔憂「飯碗」不保,但疫情令職場想法改變,不少打工仔不願做打工奴隸,而去尋找自己的「幸福」。有調查顯示,計畫留任的香港僱員數量,較去年同期大跌23%,僅59%,是全球跌幅最大的地區之一。調查亦發現,只有65%的香港被訪者感到幸福,較前年跌1個百分點,反映僱主須要優先改善僱員體驗,以吸引和留住人才。

資料來源:摘自2022年2月24日《星島日報》

人才流動已成為全球化下的常態,而人才匯聚是推動經濟增長及社會發展的關鍵要素之一,一直是香港最重要的資產。可是,近年香港經歷了連串社會和政局動盪,出現人才流失及「移民潮」的現象。政府和企業應以甚麼策略應對,是當前值得關注的議題。

重點認知1

調查數據:人才流失 情況加劇

根據香港總商會調查指,4成受訪企業表示因員工移民離港令營運受到影響,更認為人才短缺問題將會加劇。移民僱員以中年為主,當中主要屬於「30至39歲」和「40至49歲」這兩大年齡組別。職級方面,相比普通員工和高級管理層,中級和初級管理層較有可能離港發展。移民員工來自各個專業,包括工程和技術、財務和會計、教育、醫療以及資訊科技等。同時,政府統計署早前公布數據顯示,去年底香港人口按年少2.36萬人至740.3萬人,為連續3年錄得淨移出。

專家認為,受疫情影響,加上決定移民需時計畫和準備,而且不同地方都有人才吸引政策,目前並非移民及人才流失潮的高峰,預計一至兩年過後,數目才會穩定下來。

重點認知2

分析:離開香港 遠近有因

香港出現人才荒可大致歸納四大原因, 遠因近因各有二。遠因方面,其一是本港人口高齡化,嬰兒潮出生的人士陸續退休。政府估計20年後,每3個香港人中,約有1人是65歲或以上的長者。隨着人口老化,就業人口比率下降,香港將會減少人力資本,勞動人口將於2022年達至高峰的368萬,然後下降至2031年的351萬。其二是過去外來人才的數字一直下降,政府多項人才入境計畫成效未如理想。

至於近因,包括疫下社交距離及入境隔離措施限制。當愈多地區「與病毒共存」,人才自然會選擇出入境寬鬆、可以開展日常業務的地方;加上香港近月疫情嚴峻,影響經濟復甦,也會令人才轉往其他疫後漸復甦的地方。其二是香港經歷了連串社會和政局動盪,出於子女發展和政治考慮所引發的移民潮,亦令香港流失一批人才。



重點認知3

影響:人財兩失 削弱競爭

全球經濟競爭激烈,先進城市講求的是綜合經濟競爭力、可持續競爭力、創新能力等核心指標,資金也是支持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人才則是支持創新發展的關鍵元素,香港的人才流出會造成人力資本損失,同時因為這些人才通常也掌握一定的資金,附帶也造成資金流走,令香港面臨「人財兩失」的困境。

而且香港作為全球服務業主導程度最高的經濟體之一,致力發展成為知識型及創新主導,一直以來的成功有賴優質專業人士的貢獻。人力資源對本港以服務主導的知識型經濟十分重要,假如無法遏止人才外流現象,甚至出現斷層,將對經濟運作構成重大的連鎖效應,長遠會削弱香港的競爭力。



重點認知4

挑戰:各國出招 搶港人才

全球各地求才若渴,情況尤以不少已發展經濟體為甚。例如:

加拿大的「環球技能策略」訂定標準,在兩星期內簽發高技術外籍人才的工作許可證和臨時居留簽證;

澳洲的「全球人才僱主擔保簽證計畫」方便成熟企業,以及以STEM和科技為本的初創企業,在全球各地招聘高技術人才;

新加坡讓外籍專業人士可申請「個人化就業准證」,獲發簽證者可居留工作3年。

至於吸引外來人才永久居留方面,澳洲、新加坡、英國及德國均容許外來人才在當地居留3至5年後申請永久居留權。因應香港再現移民潮,各國亦相繼降低港人移民「入場」門檻以爭港人才。當中包括港人最為熟悉的英國,當地早前放寬BNO持有人移民限制,其餘還有加拿大及澳洲等國家。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



資料B

香港是國際城市,主要所需的是金融及專業服務人才,似乎還須向歐美、新加坡等地尋求人才。香港從來是靠外來人才來補給人才庫,而要吸引人才,便須要清晰標籤香港最新定位,即作為中國的國際城市,既可聯繫西方國家,亦可開發內地市場,當然還須解決外來人才長久關注香港的居住環境及學校配套等問題。政府要落力推廣香港營商環境,讓海外人才知道香港實況,洗去他們因香港過去兩年發生的事情而產生的負面印象。

資料來源:摘自2021年10月29日《星島日報》

1.以下哪項不是因應人才流失問題而採取的長遠策略?(1分)
A.人才培訓及挽留
B.限制人力流動
C.輸入外來人才
D.派青年到外地留學,期望人才回流

2.參考資料A,香港在人才資源上遇到甚麼機遇及挑戰?(4分)

3.
參考資料B及個人所知,試提出短期及長期的建議,以應對香港人才流失的危機。(6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B

2.
參考資料A,香港的「人才準備度」排名第2,位於全球領先位置。「人才準備度」是泛指人才的技能和勝任能力,包括教育程度、語言能力等,這反映香港擁有一班優質專業人士,特別在金融業、醫療界等等;可是另一方面,從「吸引及留住人才排名」、「投資及發展本地人才」、「人才整體排名」都有明顯的下跌趨勢,原因包括疫下社交距離及入境隔離措施限制,以及連串社會和政局動盪,都令香港在吸引人才方面大打折扣。

3.

‧短期方面,正如資料B所指,政府應進取地吸納更多非本地人才,豐富香港的人才庫,例如推進大灣區雙向人才流動,另外,亦可優化簽證申請流程,務求進一步提升服務效率;
‧長遠方面,要從降低生活成本着手。居住成本高昂是影響香港吸引人才的一大因素。在2019 年,香港是全球置業最困難的城市,亦是全球外派僱員住房租金最昂貴的城市。

學習工具

人才流失 議題本質

今時今日,經濟活動日趨全球化,人才流動因此更趨頻繁。香港經歷了連串社會和政局動盪,出現人才流失及「移民潮」的現象。香港單靠有限的人口資源,未必能夠滿足社會對高質素人才的需求;加上人口老化和低出生率的問題,香港更須通過吸納外來人才來補充人才資源庫,藉此維持長遠的國際競爭力。

關鍵詞

‧移民自由 Freedom of migration
‧政治不穩定 Political instability
‧政治考慮 Political concern
‧中產階級 Middle class
‧生活素質 Quality of life
‧人口流動 Population mobility
‧身分認同 Identity

參考資料


‧全球爭奪人才
https://www.legco.gov.hk/research-publications/chinese/1920rb02-global-competition-for-talent-20200601-c.pdf

載自2022年3月28日《S-file公民科/通識大全》

文:時光 圖:星島圖片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