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細聽悠久童謠

2022.03.22
26919 26919

昨天(3月21日)是「世界兒歌日」,大家對古代兒歌的認識有多少?不同國家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的兒歌,大多希望利用兒歌達到寓教於樂。綜觀歷史,中國古代亦有很多童謠,通過孩童之口傳唱於街頭巷尾。這些童謠跟卡通片主題曲、《何家小雞何家猜》、《狐狸先生幾點鐘》等不同,很多時候被定為預言國家大事走向、重要人物命運的讖謠,具有超凡的力量。

 

在古籍上,童謠的別稱很多,例如「童子歌」、「小兒語」、「孺子歌」、「童兒歌」等。《東周列國志》加以解釋:「凡街市無根之語,謂之謠言。上天儆戒人君,命熒惑星化為小兒,造作謠言,使群兒習之,謂之童謠。小則寓一人之吉凶,大則系國家之興敗。」從功能角度來說,謠不光是遊戲娛樂之言,國君搜集旁聽,更可了解來自民間的禍福預兆。

相傳華夏自堯舜時代開始就出現了童謠。《列子》中記載的〈康衢童謠〉,記聖人堯治理天下五十年之後,很想知道百姓是否擁戴自己,便微服私訪。在大街上,他聽到孩童在唱一首童謠:「立我蒸民,莫匪爾極。不識不知,順帝之則。」大意是讚頌天下在堯的治理下,呈現太平安樂的氣象。

 

一方面,古人認為童謠往往代表着天意,暗示和警戒君王必須歸正德行,否則天降災難。另一方面,由於童謠大多流傳於市井民巷,口耳相傳,又沒有固定的編詞人,所以找不到來源和出處。再加上童言無忌,傳唱粗淺直白,聽者無不知其意,但又具有隱晦曲折的特點,所以即使在童謠諷刺上位者,也難以因言獲罪,這可說是為對付文字獄而間接產生的民間智慧。

現代兒歌大多與孩童的生活相關,傳遞正向教育及歡樂,但中國古代的童謠就不這麼「單純」了,就像一隻「披着羊皮的狼」。

在明代以前,幾乎所有的童謠都是政治童謠,被利用作政治鬥爭工具,預言或是揭示某些朝代的興衰成敗。大家有否發現,在古裝劇集中的末代王朝,經常出現一個小孩在唱說朝代將亡的童謠,其實也真是很多王朝末期的歷史寫照。原因是在亂世和末世中,政治鬥爭尖銳複雜,其中就有人用童謠為自己造輿論。在《後漢書.劉盆子劉玄傳》中,就記載了百姓當時編寫的童謠「竈下養,中郎將,爛羊胃,騎都尉,爛羊頭,關內侯」。這因當時玄漢的皇帝劉玄日日聲色犬馬,廚師的飯菜做的可口,便大封一批廚師官職,導致朝廷半數以上的官員均是廚師和庖丁,這也使得百姓對劉玄怨聲載道。

而童謠主要收錄在史書、詩文集和筆記小說中,當中近乎一半的童謠都散見於史書,常見句式為「(某時),(某地)童謠曰:……」史書在輯錄童謠同時加以闡發的情況也比較常見。然而,古代的童謠留存下來的並不多,直到明朝呂坤廣泛蒐集當代及古代童謠,進行改編,每首歌後面都加註評語,輯成《演小兒語》,成為中國最早的一部兒歌專輯。經過呂坤改寫之後的童謠,文字淺白,更為口語化,方便於口耳相傳。

傳統童謠屬於民間文學之一,是孩子最早接觸的文學類型。在中國文學史上,能夠與它比「老資格」的就只有《詩經》的某些篇章了。可以說,童謠是人們的一生裏最早受到薰陶的啟蒙文學。

童謠不同於兒童文學的其他體裁,它情節少,體量小,語詞簡單,具有多義性。總括來說,它具有三個明顯的文學藝術性:

一是語言平白易懂。童謠是專門為兒童創作的,他們的認知能力有限,童謠自然要平白如話,往往集中描述一件事物,明白地表述一個意思,如過年過節時的歡樂、對花草和小動物的喜愛、對自然現象的好奇等。例如一首〈林檎〉:「一株樹,百個丫,上生林檎下開花;生起林檎兌鉸剪,剪落林檎一大筐。」

二是聲韻自然活潑 ,用韻及句式較自由,不講求對仗,孩子才能琅琅上口的記誦。從修辭角度講,童謠多運用擬人手法,語言生動形象,且不乏大膽的聯想和想像,對培養兒童的想像力非常有益。例如一首〈踏水車〉:「水車溝裏一條蛇,游來游去捉蝦蟆。蝦蟆躲拉青草裏,青草開花結牡丹。」

三是帶濃厚的地方特色及詼諧幽默,玩味十足。如漢獻帝時的太師董卓,仗着權勢作惡多端,於是就有人寫了一首童謠來詛咒董卓,這首轉引自《後漢書.五行志》的〈獻帝初京師童謠〉:「獻帝踐祚之初,京都童謠曰:『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案千里草為董,十日卜為卓。凡別字之體,皆從上起,左右離合,無有從下發端者也。」這首童謠結合了離合格的字謎而成,「千里草」是「董」字,「十日卜」是「卓」字;若是按照「董卓」這兩個字來拆解,順序應該是由上而下的「草千里」、「卜十日」,然而這首童謠離合順序卻顛倒了,暗示董卓以下欺上、以臣淩君的惡行。

文:時光 圖:星島圖片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