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救護員日踩16句鐘 不吃不喝奮力戰疫

2022.03.01
26832 26832

一天最多連續工作十六個小時,出動十多次,顧不上吃飯,甚至沒時間上廁所……新華社發出以〈香港疫情下的生命「擺渡(1)人」〉為題的報道,採訪香港消防處救護員會司庫林珈樂,道出了醫護人員在疫情期間的辛酸與使命(2)

為防止交叉感染,每結束一次出車,救護車內外都要徹底消毒,救護員亦要更換防護衣並洗澡。「還顧不上吃,電話又響了。」林珈樂說,救護員不是鐵打的,也會疲勞、沮喪、害怕染疫、擔心家人。但他們有一個信念,一定要忠於職責。

字詞解釋

(1)擺渡︰用船舶由此岸橫渡到彼岸。

(2)使命︰應負的責任。

文化知識

「饔、飧」兩餐制

抗疫戰綫上的救護員工作量龐大,難以定時吃飯作息。現代人的「定時吃飯」標準一般指一日三餐,古代則不盡然,從史料來看,早自秦漢或更早以前,民間一般是「兩餐制」,一天只吃早、晚兩餐。

古人的生活作息比現代人有規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例如商朝,人們習慣把一天的時間段,按照日常作息活動細分為︰「旦、大食、大釆、中日、昃、小食、小釆、夕」。每個時間段長短不一,例如「旦」是早上起來的五點至七點;接着是吃早飯的「大食」時段,大約是早上八點;吃完上午一頓之後,第二頓的「小食」時段就是晚餐,大約在下午四點。秦漢時期的人也是一天只吃兩餐,第一頓稱為「朝食」,又名「饔」;第二頓稱為「夕食」,又名「飧」,故成語「饔飧不繼」是指吃了上頓沒下頓,一天兩餐也無以為繼的意思,形容生活困頓。

從「大食」和「小食」的名稱來看,可以清楚知道古人的主餐是早上的「大食」,要吃得好、吃得飽,然後開始一天的工作。第二頓的「小食」則相對簡單,往往是吃早上剩下的食物,故稱「飧」。後來隨着物質條件改善,魏晉以後才開始出現「一日三餐」的飲食風俗,並於隋唐時期真正普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