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冒藥中成藥搶貴一倍
2022.02.28本港第五波疫情嚴峻,確診數字屢(1)創新高,公立醫院爆滿。政府專家顧問袁國勇早前建議輕症患者可留家休息,多喝水、服用必理痛。全城隨即掀起瘋搶潮,市面必理痛買少見少,多家藥房已經賣斷市。有市民指,長沙灣一家藥房以「疫情價」出售必理痛,一盒三十二粒的特強傷風感冒丸居然索價(2)一百九十八元,抬高價一倍多。
港九藥房總商會理事長林偉文表示,現時僅個別牌子的中成藥備受搶購,而其他具同樣功效的藥物仍然有貨,呼籲市民勿「盲搶」個別牌子的藥物。
字詞解釋
(1)屢︰每每、經常、數次。
(2)索價︰要價、討價。
文化知識
中成藥劑型
傳統的中藥用法以湯劑為主,採用煎藥法,將水熬製藥材取其藥湯服用。但因熬藥費時費力,中藥很早已有成品藥的概念,當中以丸、散、膏、丹四種劑型的應用最廣。
丸劑中藥是先把中草藥研磨成粉,加入黏合劑後製成或大或小的球狀。顆粒較小的可直接以溫水送服;大蜜丸則可分成小粒吞服,或用開水溶化後服用。藥丸的大小要根據功效需求而定,早在戰國時期的醫方著作《五十二病方》,已對丸劑名稱、處方、規格、劑量及服用方法等有所記述。把中藥製成丸劑除可方便攜帶之外,還有基於部分中藥不適合煎製的原因。
散劑中藥是把藥材磨成粉再混合起來,好處是利於吸收,可最大程度發揮藥效。散劑的作法在《黃帝內經》、《傷寒論》、《本草經集注》等都有記載及專門論述,傳統的製法仍沿用至今。
膏劑即膏藥,是用水或油將藥材煎熬後去除渣製成,自晉朝葛洪所著的《肘後備急方》已有膏藥製法的記載;唐、宋以後應用更廣。
至於丹劑的製法,同樣歷史久遠,約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後來多用於外科瘡痛。由於宋代以前的方術之士常以煉丹術煉製「仙丹」,故「丹」字本身亦指精煉配製的藥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