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從柏林到海德堡〉也斯

2022.02.25
26815 26815

〈從柏林到海德堡〉也斯

(1)  我在1998年應邀往柏林去,雖然因為學校功課忙碌,未能逗留更長時間,但總算在公務纏身之餘,有個歇一口氣的機會,而且名正言順地專心寫作,對我來說更是十分難得的機會。在柏林那段日子,作息比較正常,有機會閱讀和思考,還有機會散步,與朋友聊天,令我感到身心都從極度疲累中康復過來。


(2)  在柏林那段日子,因為趁朗誦詩和演講之便,也有機會遊覽了德國許多城市。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不光是西德的波恩、法蘭克福、慕尼黑,也包括過去東德的魏馬、埃爾富特,這些都是文化的古城,過去有一段長時間與外界隔絕,現在重新開放,我有機會遊訪,見識了不同的文化,便也寫下了一些德國地方、人物和文化的素描。


(3)  柏林本身就是一個包括了東西方文化和社會制度的城市,經歷了政治的波譎雲湧,到現在走過街頭,還可以發現層層不同年代的歷史。圍牆倒下以後,也見證了種種弔詭的現象:過去東柏林的老舊破區,現在變成城中夜市最時髦的聚腳地,因圍牆分隔而形成荒地的樸茲坦廣場,一下子又變成嶄新的購物商場大廈。


(4)  我的興趣倒不在趕潮流,反而有興趣跟經歷過種種歷史的人物聊天。我記得遇見原東柏林大學的尹玲女士,她是老舍《四世同堂》的譯者。是甚麼令一位德國學者費盡心思時間去翻譯其他文化的著作呢?有時譯者自己的經歷本身也是非常感人兼有意義的故事。


(5)  從德國回到香港以後,常懷念當日的生活、遇見的人物和種種不同素質。尤其當香港變得輕忽,更叫人懷念德國文化的厚重;當言論都忘記了過去,更叫人思考另一種文化如何執着地與歷史對話。所以雖然回到香港,還是繼續一有時間就寫德國的人事,也寫了好些篇章。


(6)  跟着下來幾年,剛好碰上法國南部和巴黎的會議、慕尼黑的書節、圖並根古城的聞一多會議,又有機會跑了幾次歐洲。旅行令我們有機會在疲累中外望,擴闊自己的眼界,也可以帶着新的眼光回顧自己的城市。在時差中來回,分外感到文化間的差異與相同,互相比較互相參照的可能。身歷其境的實在感受,令我日後更多思考在文化中來回、在時差中寫作的狀態。

(7)  我們在香港開始閱讀歐洲的文學和電影,帶給我們一個豐富的世界。德國的歌德和席勒、湯馬斯曼、赫塞、布萊希特、波爾、格拉斯、恩岑斯伯格等人的文學,荷索、法斯賓達、溫達斯的電影,不是都曾予我們很大的衝擊嗎?外國文化的衝擊,令我們調整對自己的文化的看法;但身處的文化,亦令我們對外來文化有不同的抗拒與吸收。現在交流和旅行的機會多了,大家不斷在不同的文化中間來回磋商,一方面有所堅持,一方面有所調整,也產生了不少新的可能。雖然一方面傳媒和娛樂旅遊的興旺令時髦人士知道柏林也只知道「愛的遊行」,另一方面居然是在德國古城圖並根裏,舉辦了一個全面地回顧聞一多的研討會。


(8)  2001年我往海德堡大學任客座教授,講中國文化與華語電影。海德堡是個美麗的城市,大學又有很好的學術氣氛,我在那兒度過一個愉快的學期。期間有機會重遊柏林,在那兒看了連續幾天《牡丹亭》的足本演出,重逢舊友,又參與了朗誦和出版的聚會。我在柏林時寫的詩集正好德譯出版,我的柏林故事好似也告一段落了。趁這機會回想起來:柏林給我提供了創作的條件,海德堡給我提供了研究的氛圍,兩者都是我非常需要也非常珍惜的。


(9)  我既是一個創作人,也是一個教學和做研究的人,在有限的時間內,總想能兼顧做好各方面的事,往往未必順遂。仍然非常珍惜有機會在不同文化之間往來,是因為那讓我體會其他文化、其他生活態度、解決問題的方法,帶給我不少啟發。看到的想到的未必全有時間寫下,但重看寫下的,發覺斷篇零簡之中,還是有些主要關心的問題,如現在與歷史的關係、都市空間與人文空間、跨文化的思考、寫作與生活的種種關係等,其間還是有不少呼應,還是有發展的綫索。


(10)  「走路」是我認識一個城市的方法,也是我探討問題的態度。只有自己漫步走過城市的大街小巷,聆聽人們說話,感覺具體氣氛,然後才可以核對藍圖,檢視理論。走路也包括了尋路和迷路,也會花去不少時間,看來沒有甚麼效率,卻說不定也幫助我們看到旅遊指南上沒有記載的城市裏有意思的角落。


(11)  我喜歡的城市,不僅是柏林與海德堡,還有波恩、慕尼黑、格默爾斯海姆,還有過去我不認識的東邊的魏瑪、埃爾富達、活斯堡,我都很高興認識了。還有生活在許多個城市裏的朋友,那些認真工作的人、寬大的態度、多采多姿的生活、創意的思想、過去和現在累積下來的文藝作品,我欣賞之餘,提筆記事,不過是想說一聲感謝。

〈從柏林到海德堡〉寫於2002年,以記事為主,記的是作者三、四年間跟德國的緣分,在那邊的工作、生活和感想。


作品的開始和結尾都有明顯的時間標記,例如開始於1998年,作者應邀到柏林去工作。不過文中卻把時間延伸到更遠的過去,作者談到在柏林的日子「令我感到身心都從極度疲累中康復過來」,彷彿說在到柏林之前,作者更因某些事而身心疲倦,雖然文中沒有交代,但讀者會感到在這之前還有故事。


結尾也一樣,大約停於2001或2002年,談完了柏林和海德堡之後,作者說他喜歡的城市,還有好幾個;此外還有文中未能盡說的朋友。這同樣把作品延伸出去,似完未完,更添餘韻。


第二段提到作者寫下了一些德國地方、人物和文化的素描,其實作品裏也可以找到,包括柏林的變化,柏林圍牆所在變成了購物商場大廈、海德堡的學術氣氛,還有翻譯《四世同堂》的尹玲女士。


作者同時在文中梳理自己海外交流之行的想法,反思身為一個學者和創作人的工作和身分。


我們的習慣是構思好文章,才動筆寫下來;但也斯的例子告訴我們,寫作也可以幫助我們整理思緒,通過寫作讓想法成形,就像作者喜歡在城市中「走路」,在過程中雖然有尋路或迷路的可能,但也有助我們寫作時發現有意思的東西。

練習題

3.作者指「『走路』是我認識一個城市的方法,也是我探討問題的態度」,試在文中找出相應的例子,並說明你的答案。(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i)與過去的歷史人物與聊天(1分)(ii)感動、覺得有意義(1分)

 (iii)良好的研究氛圍(1分)   (iv)珍惜在城市中的體驗(1分)


2.(i)正確(2分)(ii)錯誤(2分)

3.作者在文中所指的走路,並非單指在路上行走,而是穿梭城市體驗其形形色色的事物,從而「體會其他文化、其他生活態度、解決問題的方法,帶給我不少啟發。」以柏林及歐洲的經歷為例,作者了解到建築物由舊到新變化,但城市仍保留不少具歷史價值的文化事物,作者能閱讀與欣賞各式各樣的文學與電影,體會外國文化及調整自己文化的價值觀。以上種種,均讓作者能思考「現在與歷史的關係、都市空間與人文空間、跨文化的思考、寫作與生活的種種關係。」(4分)

 

題解

1.題目參考2021年公開試第九題,問及片段與作者重視的事物與感受的關係。考生須留意的是,答案往往不只在引文之內,更應閱讀上文下理,了解作者想表達的中心思想。如柏林的引文中,作者並非想表達對柏林簇新事物的讚歎,而是對有歷史意義的人與物溝通,故在第四段記述自己與原東柏林大學的尹玲女士見面的經歷,對作者而言,這次見面讓他想到翻譯的感受,因見面而興起的感人之情。


2.(i)從文中第五段可得知,作者「從德國回到香港以後,常懷念當日的生活、遇見的人物和種種不同素質」,又指出香港的文化「變得輕忽,更叫人懷念德國文化的厚重;當言論都忘記了過去,更叫人思考另一種文化如何執着地與歷史對話」。由此可見,本題答案應為正確。


 (ii)第十段中作者的確寫「走路也包括了尋路和迷路,也會花去不少時間,看來沒有甚麼效率」,但後文一字用「卻」表示轉折,帶出「說不定也幫助我們看到旅遊指南上沒有記載的城市裏有意思的角落」,故作者不認同為浪費時間,陳述應為錯誤。


3.作答時須先了解「走路」的真正意思。本文為生活化的散文,故不像命題寫作般有明顯的導向或引用例子,宜在作者記述的經歷中找出有關的事例,並加以說明。

文:可洛、張家豪老師 圖:星島圖片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