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從文人以文會友的故事說起……

2022.02.22
26800 26800

若你自認是社交媒體「原居民」,哪三個字會是你的日常「指定動作」?當然是CLS:Comment(留言),Like(按讚)和Share(分享)。留言支持偶像的新作品,寫下窩心的鼓勵;喜歡的照片,按讚;不喜歡的,「派嬲」;遇見惹笑的短片、古怪的改圖,以至發人深省的文章,怎可只有我看到?一定要分享出去,公諸同好。古代文人雅士,沒有網絡社交工具,卻自有舞文弄墨的社交生活。好文好詩,好句好圖,同樣可以一傳十,十傳百;更會用他們的方式「留言讚好」。究竟古人是怎樣做到Comment、like、share的呢?今期《S-file》就鍵入幾位騷人墨客的「社交帳戶」,找出他們之間的故事,和大家看個究竟。

古代沒有電子器材,西漢造紙術成熟後,文字自然是靠着紙筆來記錄和傳播了。左思是西晉人,他的作品〈三都賦〉,一度成為文學史上「like數」、「嬲嬲數」和「share數」同時破紀錄的人。此話何解?

左思本是一個籍籍無名的小子,加上外貌不甚出眾、才思不甚敏捷,就連他爸爸都不看好能有甚麼作為。偏偏他有雄心壯志,要成為超越前人的出色文學家。花了十年時間蒐集史料、構思修訂,寫下長達一萬字的〈三都賦〉,細意描寫三國時代魏都洛陽、蜀都成都和吳都建業的壯麗。

當時著名文學家陸機,得悉這位小子竟然挑戰這個大題目,還沒看清全文便妄下判斷:「這麼沒名氣的人,怎麼可能寫得好?」作品面世,文人嗤之以鼻,一時間「負評」如潮,可是左思沒有氣餒,誠意拜訪德高望重的前輩作家張華和皇甫謐。前輩認真賞析,認定是上品佳作,更親手為〈三都賦〉寫序言和注釋,左思這作品得到前輩數千字的「正評」「加持」,頓然名聲遠播,眾人爭相傳閱、抄寫、分享,一度令晉都洛陽紙張供不應求,紙價上漲!這便是成語「洛陽紙貴」的由來了。

故事之中的like,是左思以真才實學與誠意,親自爭取回來的;文壇領袖的comment,旋即產生了風行一時的share。這種世態炎涼,在2022年的真實或虛擬世界是否也一樣呢?

上文談及寫「序」,是在作品的開端寫介紹文字;而在作品盡處「留言」讚許或表達讀後感,則叫「題跋」。「題跋」的經典例子,是蘇軾〈黃州寒食詩帖〉與黃庭堅的題字。蘇軾被貶黃州(今湖北黃岡)時,生活潦倒,適逢春寒,以行書寫下兩首訴說清苦生活的〈寒食詩〉。東坡的書法,在宋朝名列「四大家」,〈寒食帖〉更獲譽為「蘇書第一」。

這帖的真迹,現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珍存着,紙本的左方,有另一位文學家黃庭堅的comment:「東坡此詩似李太白,猶恐太白有未到處⋯⋯他日東坡或見此書,應笑我於無佛處稱尊也。」簡言之,黃庭堅對蘇軾寫的寒食節詩句推崇備至,讚許他比詩仙李白更強;又說「如果蘇東坡見到我的讚美,一定會謙虛地笑我太誇張」云云。黃庭堅所寫的跋,筆迹熱情奔放,讚美之情躍然紙上,儼然另一篇佳品,書法史上稱譽「蘇書黃跋」是「雙璧」。

為甚麼黃庭堅會說「他日東坡或見此」呢?那是因為黃所寫的「留言」,蘇東坡本人很可能見不到。〈寒食帖〉寫於元豐五年(1082年),真迹被一位四川(蘇之故鄉)收藏家張浩珍藏着;後來黃庭堅在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遊歷四川,拜訪張浩時獲邀鑑賞此帖,並在帖的下方寫下感言。別人留言讚美,「出帖」的「樓主」無緣得見,但知音知遇之情,卻總能觸動人心,跨越山河阻隔,一綫相通。

中國文學界誰稱得上是「留言狂」呢?相信是明末清初文學評論家金聖嘆了。

金聖嘆對《水滸傳》情有獨鍾,譽之為「第五才子書」。他精讀此書的程度,從他怎樣為《水滸》寫上萬字「眉批」就知道了。「眉批」是在作品的字裏行間寫評語和感想,有時在句與句之間,有時在作品開首或結尾,有的一兩個字,有的洋洋數百字,都是金的透徹剖析;後人看《金評水滸傳》,總能從他的留言中,發掘細微的精采之處。

《水滸》裏著名一幕是「林沖風雪山神廟」。林沖在大雪天被派往草料場看守草料,誰知是一場毒計,奸人故意放火嫁禍,幸好林沖剛巧在山神廟避雪逃過一劫。金聖嘆心思縝密,留意到「放火」情節未發生前,作者多番寫林沖在風雪中生火取暖,又從別人借來火種煮食,便在正文旁邊記下「火」字出現的次數。他又剖析,「火」在文中包含了「恩」和「仇」的意象,並在正文中留言:「讀者讀至此處『生些燄火』,未有不動心者,以為必是因此而失火者,而孰知作者卻是故意於前邊布此疑影,卻又隨手即用火盆蓋了一句結之,令後火全不關此,妙絕之文也。」到後來林沖「火冒三丈」地手刃奸人,在白雪之中茫然不知去向,金聖嘆讚揚作者寫出了高低起伏的意趣,以及大雪之冷與火之灼熱的強烈對比。讀者通過金的品評,更能體會作者施耐菴的「才氣」何在,無形之中提升了自身的鑑賞能力。

今時今日,社交媒體上一個帖文之下,隨時可以有十多位好朋友留言。這種情況,竟可以在清代文學家張潮作品《幽夢影》一書中看到呢!

《幽夢影》是張潮一部隨感筆記結集,寫下他日常生活中品嘗好書、好酒、好風景的感受,內有格言、警句、語錄二百多則,行文清新灑脫,美不勝收。這部書在當時的文學圈子中廣為流傳,吸引了一百四十多位文人在張的語錄下方留言品評,現今傳世的《幽夢影》版本,收錄了五百多條comment,有些本身是張的好友,有些是張素不相識的後輩。想一想,要做到這種效果,在當時並不輕鬆,因張的作品全靠紙本流傳,很可能是一位文人寫下讀後感再送給下一位賞析,留言才這樣日積月累,蔚為奇觀。

看看以下例子。張潮一時興起,寫道:「藝花可以邀蝶,纍石可以邀雲,栽松可以邀風,貯水可以邀萍,築台可以邀月,種蕉可以邀雨,植柳可以邀蟬。」優雅地寫出了景與物如何匹配才最悅目。

在正文下,朋友甲留言:「藏書可以邀友。」朋友乙留言:「積德可以邀天。」朋友丙很調皮地寫道:「釀酒可以邀我。」朋友丁好像滿有感觸地接續:「不仁可以邀富!」

這些朋友甲乙丙丁的留言,張潮本人可能讀到,也可能從未讀到,卻巧妙地補足和發揮了張的語錄原意,讀來意趣盎然。

文:小魚老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