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又敬又畏的老虎
2022.02.15農曆新年假期剛過,《S-file》祝各位虎年大吉,學業進步!老虎既勇猛又有威嚴,是難以親近接觸的猛獸,人們自古便敬畏牠,有些部落甚至把牠當作神明一樣崇拜。老虎銳利的眼神、強而有力的巨掌與利爪,還有那血盆大口,原始人類幾乎難以與牠匹敵,一旦遇上老虎只能慌忙逃生,對牠們的習性不甚了解,衍生不少現今看來天馬行空的神話;而生性殘暴的牠一旦出現,有時亦會等同凶兆,故而隨後史上亦出現不少除虎的故事。適逢今年是虎年,今期《S-file》讓大家了解古代人如何看待老虎。
古代白虎圖騰 崇拜虎神
老虎象徵勇猛、威嚴、權力,古代人既崇拜又畏懼牠,瑞獸白虎正是他們根據老虎形象想像的吉祥靈獸。
原始社會有白虎圖騰崇拜,即認為白虎有超越人類和自然的力量,是他們的守護神,於是以圖騰作為標誌。不論是房門、武器、生產工具,還是原始人的皮膚,都帶有白虎圖騰。而原始人科學知識貧乏,在自然現象面前束手無策,對老虎的生理活動和習性未有足夠認識,因此以幻想的形式來塑造白虎備有神秘力量的形象,有時甚或視自己與白虎乃親屬關係,是自己的祖先。
《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就有記載五帝時代的古代民族巴族廩君(部落的酋領)去世,死後魂魄化為白虎:「廩君於是君乎夷城,四姓皆臣之。廩君死,魂魄世為白虎。巴氏以虎飲人血,遂以人祠焉。」可見他們將死後的首領與崇拜的白虎合二為一,當作自己的祖先。
華夏一大瑞獸 同為大害
中國古代神話將白虎尊稱為「西方之神」,西方白虎即是指四大星區的七個星宿,因其組成虎的形象,位於西方,在五行中又以白色作為代表。《三輔黃圖》記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靈,以正四方。」古代人視白虎為「天之四靈」之一,且認為白虎能驅鬼辟邪,故而後世亦有以祂為門神的雕像。
然而,老虎傷人吃人的事接連不斷,即使白虎為神獸,也因老虎生性殘暴,自古到今難以馴養而被人視為大害,若不能去除便不可保存百姓安全,故殺虎打虎故事為數不少,例如《水滸傳》「武松打虎」。因此,民間也有認為虎年就是凶年的說法,又忌諱屬虎的人參與婚禮場合,使得老虎的文化形象變成既是神靈,也是凶兆的矛盾存在。
史載 馴虎出征助軍威
說回老虎現實中的形象,既然牠那麼威猛(又殘暴),想必在戰場上定能鎮壓敵軍,如虎添翼——建立新朝的王莽都有過這種想法,甚至付諸實行!
北宋蘇軾〈昆陽城賦〉有述:「猛士扶輪以蒙茸,虎豹雜沓而橫潰」,原來王莽為了組成強大軍隊,任用巨毋霸為校尉。巨毋霸擅長馴養老虎、豹、犀牛、象等猛獸,並飼養這些猛獸在軍內,以助軍威,震撼敵人。不過,戰役後期,軍隊將領王邑的軍隊遇上狂風暴雨,導致河水暴漲,猛獸嚇得不能作戰,士兵被洪水淹死,最後兵敗。
除此之外,歷史上便鮮有以老虎出征的事例了,因馴養及準備猛獸的肉食須耗大量資源,難以在士兵和猛獸之間的資源中取得平衡,古代人自然都只選擇以馬代步出征。
神話 形象多變或貶或褒
因恐懼,古代人甚少觀察老虎習性,而牠們神秘的生活也給予古代人無限聯想空間,成為了常見的神話題材。化虎神話大致可分為兩類——化人為虎及化虎為人,當中又衍生情愛故事、因果報應、化虎未成等主題。
例如北宋類書《太平御覽.虎下》記載了古代人將庸官和老虎結合,批評官員的昏庸無道:
漢中有虎生角。道家云:虎千歲,則牙蛻而角生。漢宣城郡守封邵一日忽化虎,食郡民,民呼曰「封使君」。因去,不復來。故時人語曰:「無作封使君,生不治民死食民。」
漢代時宣城郡守封邵有一天失蹤了,但當地卻出現一隻老虎,人們懷疑牠就是封邵,於是對牠喊「封使君」,那老虎聽見名字便頭也不回地離開。「生不治民」句可見他生前是個庸官,直到「死」後化虎,他還是要傷害百姓。
《禮記.檀弓下》又言:「小子識之,苛政猛於虎也。」孔子以老虎的殘暴和統治者的暴政作比較,揭露暴政對百姓的傷害比虎患更甚;《太平御覽》一文亦表達同樣思想,批評當時掌權者的無能,虛構的神話當中又帶出現實社會狀況。
除了以虎揭苛政外,文人亦喜歡將特異形象置於女性身上,為男性帶來好處的化虎故事。例如清代宣鼎《夜雨秋燈錄》記載老虎之女珊珊所生的兒子是天才:「寅生五歲,頗慧。生拾樹葉為箋,燃松枝為筆,抄書教兒讀。十歲即通六經,能韻語。」長大後更「寅生冠而就試,貴為大中丞,征雲南寇」,可見老虎化人除了批評現實社會外,也有文人對女性的想像,形象不只是一面倒的差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