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昔日那些街市二三事

2022.01.13
26670 26670

社會發展步伐很快,快得令人容易忘記身邊的大小事物,好像大家可能都已經忘記了小時候跟長輩到沒有空調、地板濕漉漉的街市買菜的情景,因為現今「市集」及「墟市」少之又少,取而代之是整潔、乾爽,又有空調,更是具規模管理系統的市政大樓和領展街市。香港街市作為衣食住行的其中一環,自然是各位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亦會配合時代不斷變更,今期《S-file》先帶大家一看舊街市面貌,再和大家談談街市變化史,從「街市」看香港社會的發展史。

咸水草紮魚肉菜

昔日膠袋未普及時,街市商販用鹹水草來紮魚肉菜。如紮冬瓜,以水草頭穿過原片冬瓜的中心繞一圈,沿頂端瓜皮打兩圈一結便可以,像古時穿銅幣一樣;又例如鮮魚亦如此,魚販會利落地劃破鮮魚一節背鰭,由腹鰭繞上鹹水草,之後再在背鰭破口打個結,大功告成之後,魚身依舊跳躍晃動;即使容易破碎的豆腐,亦可。只要用一張報紙和一條鹹水草,報紙包成漏斗形,豆腐放入紙漏斗中,以一條水草紮起,豆腐便可安全回家。

隨着膠袋出現,這些一張報紙一條水草走天涯的日子也成過去,各位無緣一會。

鮮肉一級凍肉次級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前,香港人大多只吃新鮮食物,基本不吃凍肉。當時也不是沒有大規模的冷藏商店,例如牛奶公司和亞洲公司等,不過一來普羅大眾家中仍未有雪櫃;二來飲食文化不同,認為凍肉是次級食物,味道不佳;三來當時新鮮肉類也並不昂貴,故而在街市不會找到任何凍肉店。

據1951年10月3日《工商晚報》載,華人原喜食新鮮肉類,惟以澳洲冷藏似較鮮肉廉,才頗多向肉食店採購。及至六十年代,市政局開始在街市發牌給商販開設凍肉店。自此之後,大眾開始慢慢接受這種食物文化,而設有冷凍設施的街市店鋪數量亦不斷增加。時至今日,大家已接受了食用凍肉文化。

街市前身名墟市

街市最早的源頭可追溯至「市集」、「墟市」。清代時,新界地區已有「大埔墟」,1951年又建成「聯和墟」。但大家要留意「市集」和「墟市」有不同,前者是利用街道兩旁擺放不同大小攤檔,而後者是不定期的,通常出現在鄉鎮地區,只要一旦舉行,附近的居民就好像要慶祝節日一樣,到墟市趁熱鬧,所以便有「趁墟」一詞。

「墟市」的商販大多是附近的居民,他們都會在墟市開市日擺售自己所種的蔬果、飼養的禽畜、醃製的醬油等。墟市的熱鬧、叫囂情況能與現在年宵情況媲美。香港開埠後,香港島和九龍半島先後出現路邊街市,如婦人挑着大竹籮,放下板凳,叫賣菜蔬等,其中最早出現的街市便是在1840年代已有的嘉咸街街市,一直至今。

 

【更多香港街市文化的分析內容可見1月13日《S-file悅閱歷史》】

文:陳志華老師 圖:星島圖片庫、網上圖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