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年末六步迎新歲

2022.01.21
26668 26668

新冠疫情下,市民要保持社交距離,節日氣氛難免大打折扣。農曆新年是華人社會最重要的節日,古人早在過年前一個月(即農曆十二月,又稱「臘月」)便忙碌準備,迎接春節。在傳統社會中,臘月習俗很多。儘管現代社會已將之簡化,但是臘月仍是中國人最忙碌的一個月,包括大掃除、辦年貨、準備壓歲錢、派利是、行年宵等,前後共六大重要步驟。虎年將至,即使疫情仍然未退,現代社會未必人人都做足古人之法,但我們也應認識一下傳統習俗。今期《S-file》為大家介紹年末臘月,古人迎新歲六步!

第一步:糖瓜粘 過小年

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是傳統民間祭灶的日子,亦即拜灶君。

灶君在夏朝就已經成了民間尊崇的一位大神。民間傳說灶君原為玉皇上帝的三太子,因為言行好色,所以被玉帝罰到人間的廚房灶內,監察人間言行善惡。

每年歲末,灶君都要上天奏報,讓玉帝賞善罰惡。因此,民間習慣在灶神回天堂前,以「糖瓜」祭拜,希望灶神能多說些好話。

另外,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因此祭「灶王爺」,亦只限於男子。

 

第二步:掃房子 除陳布新

臘月二十四應掃塵,就是把家裏一切的「窮運」、「晦氣」都一掃而空,以期盼來年好運。

送灶君、各方神明以後,家家戶戶都要大掃除,因為只有送神後才可清理神龕,平日神明皆在宜避免觸犯。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

據《呂氏春秋》記載,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這一習俗寄託着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另外,《呂覽法》稱:「歲除日,擊鼓驅癘疫鬼,謂之逐除,亦曰木難。」所以,趕在春節前大掃除有助於預防傳染病、流行病。

第三步:做豆腐 接玉皇

臘月二十五,天帝玉皇即將下凡。傳說認為,灶神上天後天帝玉皇會於這天親自下凡,查察人間善惡,定來年禍福。每家每戶自然都祭以祈福,稱為「接玉皇」。

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以博取玉皇歡心。而習俗「做豆腐」也有象徵性的意義,因為「豆腐」在部分地區諧音為「都福」,有「獲幸福以及福氣」之意。

第四步:去割肉 過肥年

臘月二十六、二十七,這兩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在過去,人們生活艱苦,只有在過節的時候才能吃到豬肉,故此稱為「年肉」。通常都是相對富貴有錢的家庭,才會把養了近一年的豬殺掉「過肥年」。

過年迎來送往,要招待很多親戚朋友,所以除了豬肉之外,還要準備家禽。年二十七也是年貨節,大家趕上市集,購買年節物品,例如:鞭炮、春聯、香燭、燒紙等等,好不熱鬧。價格也相對的漲高,諺語有「臘月水土貴三分」之說。

 

第五步:把麵發 蒸饅頭

古代在春節期間忌做蒸、炒等炊事,因為「蒸」與「爭」諧音、「炒」與「吵」諧音等,均不吉利,所以人們在年二十八這一天會準備好接近半個月的主食。這天「把麵發」,等到年二十九就把饅頭蒸好。

不要小看這個年二十九蒸的饅頭,這可是「面子大事」,因為悉心準備的饅頭要擺上供桌,親友在拜年時會對着饅頭「品頭論足」。

隨着風俗習慣的演變,目前蒸饅頭已只是單單為了一個「蒸」字,寓意蒸蒸日上。

第六步:熬一宿 齊守歲

相信即使疫情不能外出用餐,大家都會在年三十晚與家人在家中吃團年飯。古時,古人們都會在除夕相互饋送年節禮物(稱為「饋歲」),更會通宵不眠——「守歲」。

這夜的鞭炮不絕於耳,因為人們都在守歲,冀盼自己在新的一年裏,可以有更好的運氣和福氣。守歲的習俗在中國有近兩千年的歷史,這與西方「倒數」有異曲同工之妙呢!

 

 

延伸知識

「臘月」名字由來

「臘」是古代祭祀祖先和百神的「祭」名,每年人們用獵獲的禽獸舉行春、夏、秋、冬四次大祀,其中冬祀的規模最大。因「臘」與「獵」通假,後來稱為「臘祭」。

《禮記.月令》:「孟冬之月,門閭臘先祖五祀。」臘祭會虔誠奉上各式祭品,答謝祖宗與家神的保佑恩賜,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漢應劭《風俗通義》謂:「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用大蜡,漢改為臘。臘者,獵也,言田獵取禽獸,以祭祀其先祖也。」或曰:「臘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這裏所說的,不論是打獵後以禽獸祭祖;還是因新舊之交而祀神靈,都是個「祭祀之月」,人們就將農曆十二月稱為「臘月」,又稱為臘冬、殘冬、窮冬等。

《禮記.雜記下》記孔子的學生子貢觀看了年終蜡祭的狂歡活動,孔子問他快樂否。子貢回答:「一國的人都像瘋子一樣,我不知道這有甚麼快樂。」孔子說:「人民辛苦了一年,才滋潤這一天,其中道理不是你所能了解的。」可見「臘月」的重要。

文:時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