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下「有限度」過節 新年習俗 傳承不休
2022.01.24焦點議題
農曆新年將至,雖然疫情下限制了市民的慶祝活動,不少「傳統習俗」如年宵、煙花都被取消,但在社交平台的各大討論區內,仍會見到大家熱衷於準備「有限度」的過年應節方案,例如討論去哪裏買甚麼年花、盆菜和年糕等等,足見對農曆新年的期待,也正代表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一直存在中國人心中,即使時勢不同,亦會以不同的方式去傳承。
新聞資訊摘錄
市民趕返鄉過年 逼爆深圳灣口岸
大批市民及內地人為趕及農曆新年前能與親友相聚,開始提前出發往內地,隨後隔離檢疫二十一天。內地深圳灣口岸一度大排長龍,當地政府預約入境的健康驛站系統,昨日共有一千九百零四人預約過境,較平日約七百人水平激增近兩倍;加上內地首次在深圳灣口岸即場為入境者進行核酸檢測,導致市民輪候入境內地需時三至四小時,預料未來兩星期出境人數會維持每日兩千人。
資料來源:摘自 2021年12月27日《頭條日報》
春節臨近 多地再次倡議就地過年
2022年春節將至,眼下陝西、河南、天津等省份正遭遇新冠本土疫情,其中天津、安陽兩市更是發現了奧密克戎變異毒株傳播鏈。面對當前的疫情防控局勢,多地時隔一年再度發出「就地過年」的倡議。回顧去年,疫情背景下的「就地過年」首次進入公眾視野。為留人就地過年,不少地方拿出「真金白銀」,或是直接獎勵外來務工人員,或是鼓勵當地企業引導員工留在當地,並予以補貼,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杭州市發改委會同相關部門,於2021年12月31日研究制定了《杭州市關於春節外省務工人員留杭補助實施方案》。該方案提出,對春節期間(2022年1月31日至2月6日)留杭的非浙江戶籍務工人員,按每人600元標準,發放兩種電子消費券。
對於倡議「就地過年」,人民日報評論部官方微博2022年1月11日點評稱,群眾響應號召就地過年,各地也應積極採取舉措,從衣食住行到休閒娛樂,讓就地過年的群眾也能感受到家的溫暖。
資料來源:摘自 2022年1月12日《北京新浪網》
農曆新年蘊藏的中華文化精神非常豐富,包括孝悌精神、重視家庭的觀念、和睦友愛的鄰里相處之道,以及對趨吉避凶的重視。
重點認知1
孝悌精神 尊長為重
迎接農曆新年和度歲的傳統習俗或活動,如在外子女回家跟父母吃團年飯、大年初一先向父母輩(包括祖父母)拜年,這兩件事必定是許多人的首選,即使是今時今日的香港,不少市民仍年復年、一代傳一代地進行着。
是甚麼驅使大家這樣做?縱然現在已經很少人會保留拜年時給長輩下跪磕頭的習俗,但以父母為先為重的孝悌精神依然不變,就是刻在中華民族每一員心板上的一個「孝」字。
文字表達中西文化差異
同學可以跟西方文化比較一下,英語中難以一個單字去表達孝順,都要配上另一些字來形容子女對父母的責任,例如Filial Piety或Filial Responsilities。Filial是「子女的」意思,是一個形容詞,要配上本身用在對宗教虔誠的Piety或責任Responsility,才成為一組子女對父母應有態度和行為意思的字詞。
反觀中文裏的一個「孝」字,已包含了順從父母、生養死葬等等孝行的實踐,相對西方社會較着重個人主義,中華文化重視要對父母尊敬、關心和照顧,所以大家可以留意到,由年三十晚至大年初一,重要的習俗都以父母長輩為先。
重點認知2
重視家庭 鄰里友愛
西方社會着重個人主義,主張子女自由發展,家庭各人之間的關係較疏離;中國人卻很重視家庭,成員間要親切融洽,長幼有序。以香港為例,送舊迎新的歲晚要一家團圓,大年初一起牀後,都要先向父母和長輩拜年,然後一家互相祝福,再到親戚家拜年,由此可見,家庭的關係是緊密的,凝聚力強。
拜年問好不分親疏
此外,「拜年」這個行為不止於家庭和家族。新春期間大家也會向朋友拜年問好和祝福,遇見鄰居,甚至外出購物遇上的店鋪店員,彼此也會適當地互相道賀,充分顯示傳統文化中對朋友鄰里的和睦友愛。
重點認知3
趨吉避凶 送舊迎新
每逢臨近新春的日子打開電視,或在新媒體瀏覽,都有節目或題材是以玄學角度教導大家在新一年如何趨吉避凶、怎樣可以萬事順利;在香港,市民亦會在農曆年伊始趕到黃大仙祠上頭炷香,又或會到車公廟和到大埔林村許願樹拋寶牒祈福。
「賣懶」習俗寓意來年努力
喜愛祝福,尤其重視趁着新一年的來臨來個送舊迎新,把過去一年的「衰運」和種種不理想的事情和心情「送走」,期待更新,迎接更好的未來這個想法,也反映了中國人在處世方面有一個很正面的思想態度——春來了,一元復始,萬象更新,大自然的萬物又來開始一個循環,人生事也可以有「TAKE 2」,今年做得不好,過得不爽?送舊迎新再來過!因此往時會有小朋友在年三十晚「賣懶」的習俗出現,寓意小朋友把「懶惰」送走,來年努力讀書,學業進步。
小結:
疫情下,港人社交活動受限,但傳統精神卻以另一些「現代化形式」繼續傳承,例如家族不同的家庭成員以視像通話互相拜年祝賀,賀禮亦可以拜託速遞代勞,甚至以電子利是把祝福和關懷送出去。
補充資料
虎的象徵意義
來年是虎年,老虎在中華文化中所代表的意思多樣,亦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
市民換新鈔封利是
農曆新年將至,3家發鈔銀行包括滙豐、渣打、中銀香港今日起至31日,提供新鈔及「迎新鈔」供市民兌換,換鈔服務的首3天,3家銀行會提早於早上8時開始營業。
不少市民今朝一早已去到旺角一間銀行排隊,有市民說,換了1萬元封利是,數目與去年差不多,又說疫情下即使過年都不會多去逛街,但仍會去拜年。
有市民則指今年用來封利是的錢較往年少,因為預計會減少拜年;以往喜歡封利是予自己常到酒樓飲茶的員工,但現在不去了,因此封利是的錢可以減少一些。有市民則指已訂枱食午市團年飯,雖然自己未用過電子錢包派利是,但相信在疫情下是防止受感染的好方法。
金管局早前表示,3家發鈔銀行會確保整個換鈔服務期間的新鈔及「迎新鈔」供應,市民毋須在服務開首數天趕往兌換,又鼓勵市民利用電子錢包派利是。
資料來源:摘自2022年1月13日《香港電台網站》
資料B
1.即將來到的是虎年——壬寅年,「壬」和「寅」是古人用來記錄曆法的天干地支的中兩個,你知道天干地支可以用來記錄甚麼嗎?(1分)
(1)記錄年份 (2)記錄月份
(3)記錄日期 (4)記錄時間
A.只有(1) B.(1)、(2)、(3)
C.(1)、(4) D.(1)、(2)、(3)、(4)
2.根據資料A,香港市民在疫情下如何「維持」新年習俗的傳統文化?(2分)
3.食盆菜不是農曆新年傳統習俗,為甚麼近年會普及起來成為很多家庭團年飯的首選?試從中華文化所重視的精神、價值作答。(4分)
資料回應題
1.D
2.香港市民在疫情下依然會像以前一樣的過新年,新年的習俗在形式和質量上雖有不同,但精神無變。舉例,從資料中可見市民依然會派利是(或許電子利是)、拜年(雖然會減少次數),年夜飯改為午間時段的團年飯等。
3.雖然商業因素對「新年食盆菜」在本港流行起來所佔的影響力非常重要,但是綜觀傳統享用盆菜的形式,卻是與中華文化所重視的精神和價值相符。舉例,盆菜是與親友一起享用,食時要互相分享,而且大家圍坐一起有說有笑,正是中國人重視家庭關係的寫照。
學習工具
傳統習俗 議題本質
傳統習俗加上背後所展現出的精神,能夠充分展示出中華文化的內涵。農曆新年是中國人數千年來都十分重視的大節日,即使在現代化的過程中,有些仍然在華人的社會裏被保留下來,這些都是中華文化寶貴的核心價值,值得大家認識和了解。
關鍵詞
‧傳承 Inheritance
‧孝順 Filial piety
‧和睦關係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春運 Spring Festival travel rush
‧凝聚力 Cohesiveness
‧電子利是 Electronic Lai-see
參考資料
‧農曆新年傳統現代大不同
https://ls.chiculture.org.hk/tc/hot-topics/445
載自2022年1月24日《S-file公民科/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