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及早部署】香港華仁「燈塔計畫」特訓 全方位助尖子讀海外名校

2022.01.10
26571 26571

      不少家長安排子女入讀國際課程,是希望有助子女升讀海外頂尖大學,不過,香港華仁書院校長陳偉倫表示,其實只要有前人引路,就讀本地傳統名校的學生,亦可以中學文憑試成績升讀海外頂尖大學,「港華在校友的贊助下,今年便首次推出『燈塔計畫』(Project Pharos),為各級學生提供不同的海外升學資訊和支援,讓同學由中一開始,已部署升讀海外頂尖大學之路。」

記者:陳艷玲 攝影︰黃頌偉 部分圖片:受訪者提供

     現年四十八歲的香港華仁書院校長陳偉倫,兩年多前出任港華校長,雖然屬新一輩的年輕校長,但陳偉倫在教育界已有二十六年經驗,曾分別在風采中學(教育評議會主辦)、香港兆基創意書院、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和加拿大國際學校等任職,曾任視藝科主任、助理校長、副校長等職位,故熟悉津校、直資和國際學校的運作。

      陳偉倫坦言,在不同類型學校任職的經歷,可讓他探索教育的可能性,亦可把經驗帶到下一所學校。兩年多前,陳偉倫獲聘任為香港華仁書院校長,是他首次擔任校長,不是港華校友出身的他,除了開始認識港華文化外,亦令他留意到港華學生的能力很強,但近年報讀海外頂尖大學的學生則不多。由於曾在國際學校任教,為開拓學生視野,陳偉倫便開始醞釀設立「燈塔計畫」(Project Pharos),為同學提供海外升學資訊和支援。

國際校取經 部署升學路

  「在上世紀五十至九十年代,華仁有不少學生,把升學目標放在海外頂尖大學,例如MIT(麻省理工學院)、Ivy League(常春藤盟校)、『牛劍』(牛津和劍橋大學)等,但自從中學文憑試開辦,學生普遍集中於本地升學,目標都放在本地『神科』,如醫科、量計金融、環球商業,或法律雙學位等。」陳偉倫認為,該校學生既有潛質,學術水平也高,問題是否有人支持,並開啟他們的眼界,讓他們思考海外升學的可能性,甚至相信自己有能力報讀世界頂尖大學。

  「有些同學或會認為,申請海外頂尖大學是很難、很貴,但其實想到海外升學,有很多方法,亦可申請獎學金,只要有能力和有這想法,學校都會支持。」陳偉倫曾在國際學校任教,他承認國際學校在海外升學的支援很強,例如會聘請數名駐校的升學顧問,協助學生申請海外大學,而陳偉倫認為做法值得參考,遂在今個學年,正式在全校推行「燈塔計畫」。

教面試須知 辦IELTS課程

  「燈塔計畫」(Project Pharos)名字源自古代世界七大奇迹的「亞歷山大燈塔」,取其有「引路、通往文明的燈塔」的意思,計畫由該校的生涯規劃委員會和學生拓展委員會負責,加上三名校友提供贊助,用作購買校外升學顧問的服務,包括提供免費課程,教學生寫個人陳述、面試和報考須知等;另外,在校內舉辦IELTS課程,為同學考國際試作準備,而同學只須繳付部分學費。陳偉倫說,首年預算為十至二十萬元,校友們亦計畫作長期贊助。

  想入讀海外頂尖大學,應及早部署,所以「燈塔計畫」的對象,不止是高中生,而是全校學生。陳偉倫指在中一級,校方會讓同學了解自己的個性和興趣;中二開始,學生已可透過校友和升學專家主講的講座,了解英、美的頂尖大學,以及不同國家的升學途徑,讓同學知道有甚麼升學選擇。

  「很多家長認為,想子女去外國讀大學,讀國際課程會較容易,但我們去年就有同學,中一至中六均是英文辯論隊成員,他有志去牛津大學讀法律,經過入學試和面試後,牛津給他的『有條件取錄』,只需三個選修科達五級,最終該同學當然是達到要求。」陳偉倫指此例正好證明,升讀海外頂尖大學並非遙不可及。

同學讚實用 報讀增勝算

  剛分別報讀了英國劍橋和牛津大學的林同學和李同學,今年接受了「燈塔計畫」的特別培訓,兩人均指課程對他們很有幫助,其中申請劍橋大學工程系的林同學表示,本地大學和海外大學的收生制度不同,「本地的大學較重成績,海外大學重成績之餘,也着重申請人的興趣,以及為何報讀該校,這些都是我之前未意識到的。」他又指,本地和外國課程不同,故最好操練大學過往的入學試,並有專人講解應試技巧。

  至於報讀牛津大學物理系的李同學,本身醉心於物理科,曾在初中到美國參加相關課程,期望透過入讀頂尖大學,有機會參與頂尖的研究工作。他認為「燈塔計畫」可教他在申請大學時,如何展示自己的優點及準備各種測考。陳偉倫認為,「燈塔計畫」可讓不同階層學生都有海外升學的選擇,這亦是該校辦學團體耶穌會的重要特質,「耶穌會強調有教無類,基層學生和家庭,也希望照顧到。」

疫下不忘交流 推動視覺藝術

       陳偉倫兩年多前,由加拿大國際學校轉到香港華仁書院當校長,接替退休校長蘇英麟。上任前,他曾在本地和國際學校教授視覺藝術及設計,並參與行政工作。對於當上港華的校長,他形容是天主的安排。

      「在不同學校任教,也是一種經歷,亦有少少似華仁的理念。」陳偉倫指耶穌會着重「經歷」,讓學生在自由空間經歷校園生活,從而找到自己的興趣和志向,甚至夢想;而他累積了不同學校的經驗後,亦會把某些學校的優點或適合的地方,帶到新崗位。

特殊「經歷」引入校園

       事實上,陳偉倫在二○一九學年九月上任,正值香港多事之秋,除了遇上反修例社會事件外,之後又遇上世紀疫症爆發,他為了維持該校每年都有的交流活動,要做足不少準備,包括了解防疫條例、聯絡在疫下仍願合辦活動的學校等,希望學生在疫情下,仍可保留珍貴的校園經歷。

      「這兩年多,不論任何原因,教育局有某些要求和改變,都來得很快,需要跟團隊共同應對。」陳偉倫憶述有次約了街坊踢足球,但因收到通知指校內因多位學生有流感而要停課,所以立即坐在球場旁邊跟副校長們開電話會議研究對策,他笑言,「談話完畢,球賽也已完結了。」

喜與學生「踢波」溝通

       不過,談到開心事也很多,他指最開心莫過於跟學生「踢波」。畢業於聖若瑟書院的陳偉倫,談起足球就眉飛色舞,笑指聖若瑟書院和香港華仁書院過往在球場上常有「激烈的比併」,喜歡踢足球的他,不諱言足球是他跟學生和校友溝通的橋梁。

       此外,視藝科老師出身的他,也是較少中學校長有的履歷,他坦言港華學生向來的視藝表現都不錯,所以若有跟視藝相關的活動和需要,他也會支持。

       例如提供資源和網絡,早前在校內舉行的「傑出藝術家學生獎」作品展和工作坊,他就有份穿針引綫,讓有興趣的同學參加,培養他們對視藝的興趣。

自行分配學位 面試分佔五成

      香港華仁書院是津貼中學,在升中「自行分配學位」階段,可提供四十三個學額,供全港男生申請。該校去年約有四百人申請,即約九人競爭一個學額。陳偉倫表示,該校不會面見所有申請人,過往約揀選二百人面試,今年也不會例外。

須備基本語文理解力

     「在收生準則方面,申請人的學業和全人發展佔三成,當中包括小學成績、其他課外活動和操行等的表現;另外,教育局的排名佔兩成,面試表現佔五成。申請人要過了首兩關,才可以參與面試。」陳偉倫指疫情下,今年繼續取消小組面試,並因應疫情,決定是否舉辦實體面試,而面試語言包括中、英文,內容涵蓋學術、性向等不同範疇,亦期望申請人對語文有基本理解能力。

     不少家長都慕名入讀港華,陳偉倫表示,香港華仁書院講求「多元合一」,沒有特定的收生對象,而是想取錄不同性格和特質的學生。「學校一直堅持把不同特質的同學混合在一起,讓他們之間有互動,例如他喜歡踢波,你喜歡音樂,坐在一起時,可以互相交流,這就是他們最重要的經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