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恒大中文文學獎亞軍

2021.12.10
26460 26460

整個人脫了力,陷進了沙發的懷抱之中,我這才長長地舒了口氣。顧自地歪斜癱坐着,早上熨好的校服此時終於破裂出一道道皺紋。午後的陽光通過磨得鋥亮的地板,填滿了一室的寂靜。光亮下,地上卻一粒塵埃、一根頭髮也見不着,只見方方正正的磚塊關住了窗外綠葉青葱的春景,盈滿地晃蕩在我腳邊。這個時候,家裏的地板才有生氣,不那麼冷冰冰。

瓷磚地板在冬天更覺得滲骨。腳不經意地與地面相觸,立馬縮了起來,可瓷磚咬人的溫度一直停留在腳心,要順着爬上身軀。媽媽像是不畏寒,即使在冬日,也要把屋子的地板裏裏外外地拖一遍。我見的最多的就是她忙活着拖地的身影,一道道橫斜在地板上。吱吱——海綿滑過地面的聲響,在一片沉默裏吶喊。

媽媽常抱怨地上全是我掉的頭髮,我也回嘴「也可能是你的!」媽媽便不說話了,反倒是吸塵機響了起來,嗡動着橫過一片片瓷磚。我坐在房間的書桌前學習,卻能分明地聽見細碎的微塵捲入吸塵機的聲音,嘩啦嘩啦的。一曲終了,浸過水的海綿在地上淌過,吱吱水聲讓我想起了藏在門縫的頭髮。吸塵拖地的聲音輪番響在門外,這是家裏一日中最熱鬧的時刻,連媽媽順勢走動的腳步聲都重了些,像是地板跳起了舞。

每日都重複着昨日,我總放學回家後便窩在房間裏,家人回來時各自問候一聲又轉而歸於了沉默。地板上無形的腳印相互交接而過,這才使家人間有了更多交集。六點左右,爸爸媽媽前後腳回到家,踢踏的腳步敲在地板上,一串響在廚房,一串響在客廳,是一段段分岔路口。八點,三串腳步齊齊落在了餐桌,六隻腳不遠不近地踏在同幾塊磚上,腳心卻沒那麼冷了,更覺得腳下暖烘烘的。紅燈之後,三串腳步短暫地在幾塊磚上相聚,便轉了綠燈,陸續地地上又多了幾道分散的航綫。

黯淡的燈光下,客廳空得只剩下昏暗。只有一縷自媽媽門縫中透顯出來的光沿着瓷白的地板發散在一角。我不禁在想究竟多少次我緊閉着房門時,媽媽所見的也是這副情形。吝嗇的房門隔絕了大半要吐露的光,只留一星半點順着門縫和被擦得透亮的地板留給門外的人。

仔細想來,我的房門總是緊閉着的,餘下的門縫藉着地板的幫助,向外界——媽媽,施捨着窺探我個人世界的機會。夜間,房間的燈光總是容易被光滑的地板暴露了出沒的行蹤。聽到媽媽半夜的響動時,只掩住那盞檯燈,眼睛盯着地板亮不亮。生怕一個不注意,地板便向媽媽告密。

現今也一樣,媽媽房裏的暖燈自地板傾瀉而出,流滿門外。只是她的地板嘴巴一點也不嚴實,大喇喇地亮堂着,全心全意地肆意與我分享媽媽的世界。

小時候家裏鋪的是木地板,坑坑窪窪的,一點兒也比不上瓷磚的無瑕,我卻很喜歡。那時我常和媽媽在地板上剪紙,她捏着我的手慢慢地帶着我剪。大剪子總想着吃我的小手,我一脫離了媽媽的助力,剪子就不住地磕在地板上。砸出了地上一個個小洞似的坑,砸破了媽媽的好脾氣。而腳下的瓷磚,長久的無瑕關起了一切情緒。即使地上堆滿了密密一團頭髮,只要媽媽看見我立在書案前的背影,便沉默地掃走了一地的不滿,徒留下虛無的潔白。我莫名眷戀童年那片滿是裂紋的木地板,直徑毫米大小的小洞裏填滿着我與媽媽相處的回憶。雖然那片木地板色澤啞啞的,但在我心裏,從前無數個夜晚我纏着要媽媽陪我入睡時那抹越窗而來、灑在地面上的月光,卻比任何時候的光更讓我難以割捨,也遠勝於瓷磚那攝人的亮。

午後氣溫漸升,我伸出手去探那塊如鏡子照映着景色的瓷磚。陽光把它曬得暖烘烘的,像是要把它恒久地溫熱起來。多想把陽光存起來,好讓家裏的地板永遠亮堂着,帶着炙人的溫度。

可洛

主要通過地板寫出家人間的疏離,用的角度很特別,例如「家人回來時各自問候一聲又轉而歸於了沉默。地板上無形的腳印相互交接而過」,這就是家人的交集,又例如「聽到媽媽半夜的響動時,只掩住那盞檯燈,眼睛盯着地板亮不亮。生怕一個不注意,地板便向媽媽告密」,但又會用舊時的木地板寫出曾經的親密。語文不錯,有點詩化,善於感官描寫和細節的鋪陳。「我」緬懷昔日木地板時代,與家人親密的時光,但沒做任何事去改變現狀。作品是描繪多於敍述,像靜物畫,欠缺發展和變化。欠缺小說感,像散文,有另一篇題目相同,似是學校功課。

李維怡

用家中的地板來折射家庭關係,是一個頗不錯的點子。

通過現在與過往不同的地板,孩子有不同的記憶而生的情感狀態,是不錯的對比。令人有點驚喜的是,母親和孩子互相通過門縫漏出的地板風景,去探知對方的描寫。

可惜,發現有幾篇是相同題目,想來是學校的作文題目。既是作文題目,即這個主題的創意並不屬於作者,這是令我感到有些失落的。不過,在同名篇章之中,這一篇的觀察比較細緻,寫情寫物都比較細膩,說故事說得比較動聽,亦能較佳地運用地板這一意象。

通篇都見到作者很努力去經營一些感覺性和描述性的文字,文筆是不錯的,但有點匠氣太重的感覺。


文:郭安琪(王肇枝中學)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