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細說太子道建築群
2021.11.26雖然「菠蘿包冇菠蘿」,但原來太子站真的曾經有太子。同學又知不知道這位歷史留名的太子是誰呢?太子道又為甚麼要以他來命名?除了太子道的名
字有段故,在熱鬧的街道中,原來亦隱藏着珍貴的歷史住宅建築群,我們從中可窺探香港早期房屋特色。鄰近旺角花墟的太子道西建築群,是現存香港市區最完整的戰前「騎樓」式唐樓群之一。僅一街之隔,加多利山上的嘉多理道便相連着一排排簡約的洋房,遠看有如一座小白城,屬戰前「包浩斯式」建築群。今期《S-File》和同學走訪太子區,藉由三個常見問題,和大家拆解香港戰前的生活歷史。
上世紀二十年代,英政府開發九龍旺角,興建了一條連接旺角與九龍城的主要道路,本名叫「宜華徑」,後來1922年英國愛德華王子訪港,曾到九龍城寨一遊,殖民地政府為了紀念這位皇儲到訪,將這條道路命名為「愛德華皇子道」。「愛德華皇子道」於1924年正式通車,又因1935年港島東的「英皇道」通車,為免兩者混淆,再更名為現時人皆熟知的「太子道」。
不過,這位皇儲後來成為英國史上在位時間最短的君主,他上任僅三百二十六日,便因為他「不愛江山愛美人」,堅持與兩度離婚的美國女子辛普森結成夫婦而自願退位,退位後便受封溫莎公爵。
走到太子道西(190-204號及210-212號),鄰近旺角花墟,會有一整排唐樓底下有不同的店鋪,露台卻凸出延伸至街道,並以柱腳承托,形成一條有蓋行人通道。這便是香港廣州式「騎樓」唐樓。
大家可能以為這種獨特的設計風格是受認證的,但其實是僭建,公然違反了政府規定的建築地段使用權。不過,當時政府認為「騎樓」能為行人擋雨,能照常購物,算是公共設施,另一方面亦為了應付日漸增加的住屋需要,只能「隻眼開隻眼閉」默許這種偷地霸佔公地的設計。「騎樓」就這樣成為一個時代的建築特色。
不知道現在地產商愈造愈小的「納米樓」會不會在百年之後,成為香港的另類建築「特色」呢?
沿太子道西走,便能轉入相鄰的嘉多理道,走進加多利山後,可以見到一排排白色豪宅,那便是1937年起陸續落成,以簡約風格為主的「包浩斯式」建築群。同在太子區,山下是中下階層的唐樓住屋群,加多利山上則是中產的低密度高上住宅,可見居所劃分了不同市民的社會地位。
那麼,到底為甚麼有錢人都住山上?這可追溯至1904年太平山《山頂區保留條例》規定:「山頂一帶為歐洲人居住區,華人除港督許可外,不得於該區度宿(傭人除外)。」由於開埠初期華人居住環境惡劣,人口大幅增長而社會各方面配套,例如住屋規劃、排污設施、廢物處理等等未及發展,釀成嚴重的衞生問題;加上華洋居民的生活習慣大相逕庭,時有發生衝突。政府便以種族為前提,決定特別將太平山山頂區保留給歐洲人與非華人居住。
這項華洋隔離政策,經常為人詬病是「公然地種族歧視」,後來條例終於在1947年廢止。而這種山上山下的華洋分隔習慣,加上半山的環境優越和開發商的刻意規劃,漸漸讓居於半山的都成為有錢人的身分象徵。時至今日,港島半山區依然是身分的象徵。
回看太子加多利山,雖然不屬典型意義上的「半山」,但因地理位置,加上建新營造有限公司於1931年以三十多萬投得並開發成低密度花園城市,亦成為太子區的「豪宅」地段。
加多利山之傳奇
加多利山原名「大石鼓」,有別於大家普遍對奢華豪宅的想像,加多利山的豪宅以白色為主調,捨棄不必要的裝飾,不求對稱工整,着重功能和科技感,表現一種工業時代的實用美學。
這些「小白屋」,戰時曾被日軍佔據,戰後是英國陸軍、空軍的居所,後來回復民用,不少大機構,例如黃埔船塢、怡和集團、通用電氣的要人都曾經入住。同時,因為這些豪宅密度較低、治安良好,亦吸引不少名人租住,例如知名偶像歌星張國榮,最後的居所便位於布力架街。不同時期的達官貴人相繼租住,令這些小白屋更具傳奇色彩。各位同學下次經過的時候,千萬不要「有眼不識加多利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