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上一層樓? 解讀住屋困難與對策
2021.11.29焦點議題
當紅男團MIRROR有成員被發現成功購入「新一代居屋樓王」而成為焦點;而針對住屋問題,《施政報告》宣布未來十年會興建三十三萬伙公營房屋單位,又增加過渡性房屋數量,加上平日在新聞常常聽見的劏房、白居二、綠置居和私樓、豪宅等等一大堆關於房屋的字詞,其實大家又能分得清哪些是房屋類型,哪些是房屋措施嗎?當中潛藏的置業階梯你又能看得出嗎?
新聞資訊摘錄
綠置居首日揀樓 啟鑽苑樓王句鐘售出
新一期「綠置居」揀樓,首批中籤申請者到房委會「綠置居」銷售處選擇心儀單位,毗鄰港鐵鑽石山站的鑽石山啟鑽苑成為搶手貨,不少到場揀樓的市民,均表示有意選購啟鑽苑的單位,因屋苑交通便利,衣食住行皆便捷,當中樓價最貴385萬的479呎「樓王」單位,更在開始揀樓後一小時內率先售出。有購得大單位的市民難掩興奮之情,直言好似中六合彩。
今期「綠置居」以市價五折推售,項目包括鑽石山啟鑽苑2,112個單位、上期的青衣青富苑,以及柴灣蝶翠苑525個綠置居貨尾單位,及首次納入計畫涉及近40個屋邨的815個回收租置單位。
資料來源:摘自2021年10月30日《星島網》
精簡流程 加快土地房屋供應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表示,房屋政策首要目標是讓市民安居。政府持續覓地的努力已見成效,會通過壓縮土地開發和建屋程序,興建更多公私營房屋單位,並採取多項措施加快土地供應。
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指出,當局已覓得約350公頃土地,可興建約33萬個公營房屋單位,比去年公布的數字略高,足以滿足未來十年需求。
她說,公屋輪候時間居高不下,但本屆政府五年任期內的公屋建屋量達96,500個單位,已較對上五年增加3萬個。鑑於未來十年涉及的30多萬個單位可能只有三分一在首五年落成,她已督促運輸及房屋局局長竭力壓縮房屋委員會的建屋程序,爭取盡快建成更多單位。
資料來源:摘自2021年10 月6 日 「政府新聞網」
百貨應百客。理論上,港人可因應各人不同能力和需要住在不同類型房屋,但事實上是基層難「上樓」,有能者又不願「更上一層樓」,怎麼辦?針對基層住屋,先來認識本港的房屋類型,再「分層」看看各層住屋及居民面對的困難,以及政府有何對策!
重點認知1
房屋類型解說
‧公營永久性房屋包括:
~租住房屋:房委會的公屋單位和中轉房屋單位;房協的出租單位和長者安居樂計畫的出租單位。
~資助出售單位:房委會租置計畫的單位;房委會居屋、私人參建計畫、中等入息家庭房屋計畫、可租可買計畫和重建置業計畫的單位;房委會綠置居的單位; 房協住宅發售計畫、夾心階層住屋計畫和資助出售房屋項目的單位;市建局資助出售房屋計畫的單位。
‧私人永久性房屋包括:
~私人房屋;房協市區改善計畫下興建的單位;別墅/平房/新型村屋;簡單磚石蓋搭建築物/傳統村屋;可在公開市場買賣的居屋 /綠置居/ 租置計畫 /夾心階層住屋計畫 /資助出售房屋項目等等的單位。
‧臨時房屋包括:
~臨時建築物如天台建築物、木屋及非作住宅用途的地方如梯間、走廊。
重點認知2
住屋困難與對策
★困難一
據房委會公布的最新數字顯示,截至本年六月底,香港有二十五萬多宗公屋申請,輪候公屋時間平均為五點八年,比起「三年上樓」的承諾仍差得遠。因着這樣的現實情況,當局近年有多項房屋政策和措施,目的都是務求人人有屋住。
●對策
~調整比例:於2018年將公私營房屋比例由60:40調整至70:30,表示會加大力度興建更多公營房屋。
~覓地建屋:為未來十年(即2022-23至2031-32年度)覓得約350公頃土地,可興建約33萬個公營房屋單位。
★困難二
由於三十多萬個單位的建屋量會出現「頭輕尾重」的現象,可能只有三分之一在首五年落成;期間許多市民仍要住在環境較差但租金昂貴的地方,如狹小的劏房。
●對策
~現金津貼試行計畫:今年中才推出,為期三年,例如一人住戶有1,300元,四人家庭有3,050元,以紓緩基層家庭長時間輪候公屋期間面對的生活困難。
~過渡性房屋:2018年中特首宣布發展過渡性房屋,由運房局協助促成,予非政府機構建議和營運的過渡性房屋項目,包括在空置地採用「組裝合成」的方法興建過渡性房屋,或把空置私人校舍或工業大廈改建成過渡性房屋等等,讓市民在等候「上樓」期間有較佳居住環境。
~劏房租務管制:立法會在十月中三讀通過《2021年業主與租客(綜合)(修訂)條例》,明年一月底就開始實施。條例規定劏房業主及租客要簽訂標準租約、租客享有合共四年租住權保障;另外,業主不得濫收水電,每兩年續租加租上限為百分之十。條例目的是保障欠缺議價能力的劏房租戶。
★困難三
社會對公營房屋尤其是公屋單位的需求一直是求過於供,即使政府努力覓地建屋,也似乎滿足不了龐大的需求;加上香港樓價高,公屋住戶想自置居所也不容易。
●對策
~綠表置居計畫:簡稱「綠置居」。以公屋住戶為主要對象,即綠表申請者,讓他們可以較傳統居屋低的售價購入屬於自己的安樂窩,而高達九成半按揭,可協助他們自置居所,交還出公屋單位,讓其他有需要申請人「上樓」。
★困難四
置業是普遍香港人的願望,可是樓價高,一般人想在房屋階梯向上流動並不容易,例如居屋業主要補地價才可賣樓。
●對策
~白表居屋第二市場計畫:即「白居二」,是為房委會資助出售單位而設,居屋業主在毋須繳付補價的情況下,可以單位轉售予房委會提名的買家,合資格買家一年內以免補地價方式購買二手居屋。此舉讓不想或不夠能力進入私樓市場的市民提供置業的機會。
知多點
房屋階梯
同學有否感覺到香港在處理住屋問題時,是有一個階梯模式?就是基層市民輪候公營房屋時,也可得到照顧,如住進過渡性房屋,租住單位的也可獲得津貼等等,然後住進公屋,到經濟能力較好時可以「綠置居」購入屬於自己的物業,再進一步可以成為私樓單位的業主⋯⋯當中靠的是合宜的政策和措施去推動。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 過渡性房屋項目獲評審同意 涉逾12億元撥款
支援非政府機構推行過渡性房屋項目的資助計畫評審委員會開會,會上同意3個過渡性房屋項目,涉及超過12.45億元撥款。其中,九龍樂善堂的大埔船灣黃魚灘項目撥款總額為6.798億元,預計可提供約1,236個單位;香港路德會的元朗八鄉錦田七星崗項目撥款總額為4.95億元,預計可提供約900個單位;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的長沙灣長順街項目撥款總額為7,110萬元,預計可提供約132個單位。
資料來源:摘自2021年4月27日 《星島日報》
資料B 陳帆:過渡性房屋或營運逾十年
陳帆表示,當局必須向居於不適切居所的家庭提供支援,因此推出現金津貼試行計畫、劏房租務管制,並大力推動過渡性房屋發展。他解釋,政府覓地、造地和建屋需時,無法短時間解決基層家庭住屋問題,所以要兩條腿走路,不斷增加過渡性房屋供應。
他說,目前營運中的過渡性房屋單位近2,000個,至明年年中將有另外4,000個單位落成,至2023年年中再有一萬個單位投入服務。當局早前承諾提供15,000個過渡性房屋單位,陳帆表示,達到目標指日可待。今年《施政報告》提出將過渡性房屋單位供應增至二萬個。陳帆表示,過渡性房屋沒有最多,只有更多,當局會積極推進過渡性房屋發展。
資料來源:摘自2021年11月6日 「政府新聞網」
1.以下哪一項不屬於今次《施政報告》的土地、房屋政策?(1分)
(A)重建西環邨和馬頭圍邨
(B)過渡性房屋數量增至二萬個
(C)加快蝴蝶灣近岸填海計畫
(D)推展《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
2.資料A提及的三個過渡性房屋項目有何共通之處?(2分)
3.根據資料B,設立過渡性房屋的目的,是要回應社會哪方面需要?(4分)
建議答題方向
1.(C)
2.由非政府機構推行。她們都是有多年社會服務經驗的社福機構,包括九龍樂善堂、香港路德會和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
3.一些仍在等候公營房屋分配的基層家庭,生活環境欠理想,例如要付昂貴租金的劏房,衞生情況欠佳,這些家庭的小朋友,很多連做功課的地方也沒有,政府希望在這段等候期間,讓他們可以入住環境較好的過渡性房屋,直至獲分配公屋後遷出,再讓其他有需要家庭入住。
學習工具
基層住屋問題 議題本質
住屋問題困擾許許多多的香港人。每年的《施政報告》,房屋方面的建議都是焦點,因而希望能讓同學對房屋分類有個基本概念,並嘗試列出近年來本港基層住屋的一些主要困難,以及政府的應對方法,也讓大家延伸認識當局所構思的房屋階梯。
關鍵詞
‧過渡性房屋 Transitional Housing
‧居者有其屋計畫 Home Ownership Scheme
‧按揭貸款 Mortage
‧港人首次置業項目 Starter Homes
‧劏房租務管制 Tenancy Control On Subdivided Units
‧房屋階梯 Housing Ladder
參考資料
‧香港房屋發展的歷程
https://www.hkhs.com/home/upload/pdf/liberal_Book1_Part1_03.pdf
載自2021年11月29日《S-file公民科/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