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慢遊當代視覺藝術館

2021.11.23
26378 26378

  香港有形形色色的博物館,西九文化區籌備足足15年,終於為香港帶來亞洲首間以現當代(二十至二十一世紀)視覺文化為主的藝術博物館——M+博物館。與傳統藝術館不同,館內展出約1500件來自世界各地的現當代視覺藝術品,讓學生從畫作、裝置、設計、建築、影像等藝術品中感受與反思生活與文化。M+開幕首年免費入場,只須網上預約即可參觀全館,《S-File》記者自然要搶先帶各位同學參觀這座新開幕的藝術館,為對藝術有興趣但一知半解的同學簡介一番,而修讀視覺藝術的學生更不容錯過這個欣賞世界級藝術品的機會。

 

靜心細賞 着重互動

  逛藝術館宜靜心細賞,除了相機,更重要的是帶着一顆耐心慢慢欣賞作品。M+位於西九藝術公園海傍,面對維多利亞港的碧海青天,讓參觀者在進場前靜下心來,準備以開放的態度接受不同藝術作品的思想衝擊。展館內採用不少落地玻璃的設計,把陽光帶入展覽區,令收藏品與大自然互相融合,甚至因為日光的變化,讓參觀者在不同時間觀看同一件藝術品,也可能會產生不同的感受,帶來更豐富的體驗。傳統博物館往往叫人「眼看手勿動」,但M+設有不少互動展品,讓大眾帶着各自的個人經驗,與藝術品對話。例如名為《匣子》的藝術裝置(右圖),在投影幕展示一幅畫,讓互不相識的參觀者在平板上輸入自己的看法,然後投票得出最有共鳴的解讀。藝術裝置反映視覺經驗如何影響我們的思考和溝通模式。

 

  六個展館不同藝術品M+博物館由六個專題展覽組成,分別是講述香港文化與身分認同的《香港:此地彼方》、展出十萬泥雕大型藝術裝置的《安東尼.葛姆雷:亞洲土地》、以中國七十年代改革開放為題的《M+希克藏品:從大革命到全球化》,還有《物件.空間.互動》、《體.源流.表現》、《博物館之夢》各自圍繞不同主題,以藝術方式帶領參觀者思考。

 

展品搶先看

全館收藏品眾多,難免讓各位同學感到眼花繚亂,若執着要一次逛完整個展覽,很容易墮入走馬看花的陷阱,錯失了深刻反思的機會。今次記者也沒走完整個展館,但亦有幾件印象深刻的作品,希望藉此和同學分享欣賞藝術品的體驗。

 

《魚雁計畫》李明維

展廳《個體.源流.表現》

  隨着科技進步,昔日的傳訊工具「書信」漸漸退出,似乎除了是課堂必學的實用文題外,便只是文青的專屬活動。台灣裝置藝術家李明維以裝置藝術,將寫信化成洗滌心靈和釋放情緒的工具。在外祖母離世後,李明維寫了近百封書信,將未及訴說的心底話寄託於紙上,這個經驗讓他創作《魚雁計畫》。參觀者可進入亭子,以禪定時的站、坐、跪姿寫信。寫有地址的信會定期寄出,而沒有目的地的信件會留在亭內,成為藝術裝置的一部分。記者當日觀察大多參觀者只駐足閱讀信件,卻少有真正動手寫信。確實,我們都不太習慣在人前敞開心扉。

 

《紙上談兵》王度

展廳《M+希克藏品:從大革命到全球化》

  中國雕塑家、裝置藝術家王度以報紙堆疊而成的裝置藝術,形象地表達了我們每日接收大量資訊的狀況:不論是廣告、時事報道或政治宣傳,還是親朋好友的訊息,都在搶奪我們的精神和注意力。作品中的小朋友站於報紙堆上,頭頂仍不斷湧入龐大的資訊量,令人反思現代人在數碼時代的困境。

 

《被我們輕易遺忘者的紀念碑(我恨你)》張奕滿

展廳《個體.源流.表現》

  這團看似自窗外湧進來的黑色怪物,其實是由一百萬張名片堆積而成。名片是社會上交際的工具,本來刻寫着重要的聯絡訊息,而今卻只是一張張黑色的、無法辨認的「怪物」。雖然大家還未到會收到名片的年紀,而這個作品亦是新加坡作家張奕滿於2008年創作,但置於社交應用程式盛行的今天,似乎更加貼切。採訪當日,站於展品旁邊的工作人員也反問來賓:「擁有一百萬張名片,代表擁有一百萬個朋友嗎?」希望大家社交應用程式內每一位的「聯絡人」或「追蹤者」,都是大家的朋友。

 

《血緣——大家庭17號》張曉剛

展廳《M+希克藏品:從大革命到全球化》

  這幅油彩畫是中國當代畫家張曉剛《血緣》系列的作品之一,繪自攝於中國經濟改革前的全家福照片。四人一身黑色服裝,表現出一種集體意識,個人須要服從團體的時代,面無表情的臉上塗上紅色和黃色,背後連結着一家人的正是「血緣」,不禁令人從家庭關係,聯想和思考社會、民族的歷史。

 

  欣賞藝術作品着重現場體驗,場地的空間、光綫、氣氛都會影響你理解作品時的感受,若同學喜愛思考和反省,不妨親身參觀這個籌畫多年的M+博物館。

文、攝:盧家彥 部分圖片:星島圖片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