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圍捕野豬首出擊 七隻即人道毀滅

2021.11.22
26364 26364

漁農自然護理署於十一月十二日公布定期捕捉市區出沒的野豬後,首次出動滅豬!警方與漁護署,十七日晚在香港仔深灣道野豬出沒黑點,展開「滅豬行動」,用麻醉槍及繩網圍捕野豬,至少有七隻野豬中麻醉槍就擒(1),並以藥物注射方式,即場人道毀滅,豬屍隨即入袋運走,其間有關注野豬人士到場抗議,被警方驅趕離開。

警方與漁護署展開聯合「滅豬行動」,警方運來鐵馬封閉一段深灣道,禁止途人及車輛進入,現場所見,約有六至七隻大小野豬,自山上下來覓食(2),牠們已習慣與人類共存,不怕執法人員,悠然自得地在警員身旁游走。

字詞解釋

(1)就擒︰被捉。

(2)覓食︰尋找食物。

文化知識

「豬」別稱

「豕」作為「豬」的象形字,是各種豬的總稱,沒有家豬和野豬的區分,與此同時,豬還有很多別稱,《爾雅.釋獸》中記載:「彘,豬也。其子曰豚。一歲曰豵。」,可見彘、豚、豵,都是指豬;其中「彘」的本義指野豬,象形字下方以「矢」字和兩邊符號,表示射入野豬體內的箭。

豬是古代的重要家畜,從金文到楷書的「家」字,都是寶蓋頭下放一頭豕,可見早自先秦時代,人們已將野豬馴養成家豬,當時的豬全是黑色,所以「豕」字本身亦有「黑」的意思。從先秦至漢代出土文物中,可看到那時的豬都有着深褐色至黑色的鬃毛。

除了彘、豚、豵,豬,還有剛鬣、印忠、湯盎、黑面郎、黑爺等別稱或戲稱。其中「剛鬣」的意思是脖子上有一圈硬毛的野豬。早期由野豬進化的家豬,毛皮為黑色,所以直至唐代,豬仍有「烏將軍」、「黑面郎」的別稱;唐代以後,隨着域外品種的引進和改良,中國各地才逐漸出現不同顏色和特徵的豬,例如《後漢書.朱馮虞鄭周列傳》提到︰「往時遼東有豕,生子白頭,異而獻之,行至河東,見群豕皆白,懷慙而還。」意思是從前遼東有豬一下白色小豬,主人覺得奇異,打算獻給君王,但當他走到黃河以東,看到成群的白豬,便為自己的識見感到慚愧而回去了。

TOP